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论公平

 

人生不可能很完美,我们想做的事情也都不可能都能成功,因为我们只是这个大千世界的一份子,你想要的东西别人也想要,凭什么上帝给了你就不给别人呢?很多时候我都会这样来想,然后心情就会平静一些了。其实大多数人的人生都在寻求一种公平,这种公平不是说绝对地公平,而是对于你自己个人来说的公平。从现实来讲,因为人不完全为理性,对于公平的概念也就失去了那种唯一性。有一个经济学的论题,讨论两个人如何分100元才算公平?自然理论上的公平是50-50,这谁都能想得通。可惜现实恰恰不是如此,比如其中的一个人很有权势,而另外一个人则是普通百姓,很有权势的人可能认为80-20才是公平的,而普通百姓则认为50-50是公平的,当有权势的人占势欺人的话,尽管普通百姓对于自己的权利努力地抗争,但最终仍不敌有权势的人,这时他就会对这种公平性产生质疑,甚至于失去信心!人从某个方面来讲总是自私的,当社会真正失去了对普通百姓权益的维护,他们只能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而努力地成为有权势的人,而当他们真正成功了之后,有多少人又会真正回过头来想想自己走过的路?又有多少人会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现在就是自己曾经抗争的目标?因为人是贪婪的,人的欲望总是得不到完全地满足,自己欲望的暂时性满足总是会建立在那种对别人来讲的痛苦与不公平上面,当我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确实很痛苦了一段时间,何为人性?何为真理?何为公平,又何为人生?真的是很矛盾啊!

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呼吁一种社会的秩序与公平性?现代化的真实意义又是什么?为什么国家越来越强调一种法律的重要性?我们当中的几乎每个人都曾经或多或少地质疑过我们的社会,这种质疑说到底其实是对一种公平性的质疑!当我们把矛头指向政府的时候,又有多少人会站在政府的角度来为它想想?政府是由人组成的,人不是完美的,政府真正能做的又是什么?维护了一方的利益就必然损害另外一方,似乎它只能在双方的利益之间取到一个均衡点。现代化在精神层面的意义似乎就是这种相对的公平与公正。我们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便是使得这种现代化的进程能够进行得更加顺利,更加完美。不过,在这种进程的进行当中,一个更加尖锐的问题出现了:是否这种现代化就一定代表着进步,或者说公平?

我们每天生产与消费,为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而同时也从社会中取得那部分我们所需要的。人变得越来越离不开社会,现代的人只能作为整个社会进程的一份子在与其他部分的不断协调活动中求生存,这或许就是生活的真正面目。随着文明化进程的深入,我们创造出越来越先进的东西,也能够从社会中得到越来越高级的回报。但同时应该看到的是,这种文明化进程的背后所隐藏的越来越高级的丑恶: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金钱化、人情越来越淡薄,或者说经济因素在整个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我作为人工作一天,我应该得到多少钱,而你给了我这么多钱,所以这就是公平的!”在这种金钱的社会中,公平性这种古老的问题,似乎也能用金钱来衡量。可惜人不是机器,或者说还没有完全变成机器!人除了寻求这种外部利益的公平性外,也同时需要内部利益的公平!内部利益的公平,即人的情感需求公平、自尊需求公平、信仰需求公平等等。简单来讲,情感需求公平,指的是亲情、友情、爱情上的公平,你对别人付出了情感,也同样有别人对你付出情感的需求。自尊需求公平更多的是指一种心态上、心理上的公平。比如你每天工作10小时,老板付给你10元,这是协议上规定的,因此在外部的金钱上来讲是公平的。可如果其他公司员工、或者劳动市场平均水平是每天10小时20元、甚至30元,这时候你的自尊需求便是不公平的,虽然在金钱上来讲是绝对公平的!文明化的进程、以及市场的规范,似乎只能够解决外部公平问题,而无法实现内部的公平,或者说在实现这种外部公平性的时候,属于内部的公平性被越来越无情地践踏着!

大家可以随便比较一下中国十年前与现在在离婚比率上的差异,以及在竞争中带来的就业困难度的差异等等。无法否认的一点,随着文明的进步,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变得越来越困难!人在越来越多地为了外部利益的公平而做努力,却越来越多地忽略了作为内部利益在公平性上的同等重要性!从哲学与社会学角度来说,现代主义(modernism)提倡的是一种制度化、规范化,或者说文明化的发展进程,而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完全是遵循着这种原则的。比如中国越来越强调的市场经济进程、社会法制化进程等等。而与之对立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则反其道而行之,提倡一种打破制度化、规范化,或者说一种反文明化、回归原点的发展进程。它的存在以质疑现代化为基础,比如现代化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越来越脱离自然变得越来越机械化等等。这一种观点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得到了越来越高的呼声,而发展中国家则基本上忽视了这一点。在个人来看,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与中国在民主问题上有分歧的原因之一。从中国来看,文明化的进程还没有达到满意的程度,因此一种外部利益的公平性显得首当其冲。而对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来说,由于文明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在外部利益的公平性已经不成为关键问题的时候,内部利益才更多地显出其重要性。在物质高度丰富的时候,人们才会更多地在意民主与人权的问题,因为此时外部利益公平与内部利益公平呈现了一种巨大的不均衡性。这也是中国将会面临的问题。

令人不解的是,中国在很多政策中的表现似乎是想要让两种公平性同时发展!比如在法制建设上,不仅是可以按照法律条规来执行,而且可以酌情考虑人情!虽然中国复杂的人际关系本身使得人情成为一个不得不斟酌的问题,但把它作为制度之一写进法律也未免有些过了。再比如前段时间“以德治国”的提法,还有近期的对于儒教复兴的提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都可以看作是以“复兴儒教”为口号的后现代主义手段。本人对于儒教虽然没有多少了解,但也知道它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宗教,信奉“天地君亲师”,“君亲”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天地”是君权神授的神学依据;“师”相当于解释经典、代天地君亲之言的神职人员。从这个简单解释来看,儒教是一种适合于君主集权制的宗教,或者信仰!姑且不论这种信仰在政治方面的需要,单从其以道德为先、修身养性这点来看,可以看作是民众对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呼吁,或者说对于精神层面过于匮乏的一种需求。中国已经到了这种内外极度不公平而急需解决的地步吗?而复兴儒教就能够解决这种问题吗?

在我看来,社会的发展就如同雕像,现代社会中的人类一开始就像一块原石,现代化的进程是把原石磨成型的过程,而后现代化的发展则是在成型的原石上对细节的精雕细刻。在原石还没有成型时的精雕细刻不仅没有多少意义,反而会妨碍整个成型的过程。因此,在现代化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过多地考虑后现代化的发展只会使其成为机会主义的借口而妨碍整个现代化进程的进行!再者,从宏观上来说,这两种进程间的关系如果控制得不好,威胁到的甚至是整个人类的存亡!世界各国的整体发展及其遇到的问题都可以看作是这两种公平性之间的合作、矛盾与抗争!一种科学化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进程可以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地提高、社会稳定发展、国泰民安。而那种跳跃性的、盲目性地、甚至疯狂式的发展进程只会打乱整个发展进程、使得社会倒退、甚至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从本质上讲,大多数反动战争发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在两种公平性的极度不均衡下的后现代主义的驱使;所有的侵略性战争也都是为了自身的疯狂性发展而以打破其他国家秩序为代价的后现代主义表现。中国历史上的每次农民运动都可以看作是人民为了自己在内部或者外部上的不公而做出的打破制度化的反抗!在近现代来说,美伊战争、甚至恐怖袭击事件都可以看作是两种发展矛盾中的后现代主义的产物。

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就是发展,而发展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好的话既伤敌也伤己。发展的最终问题便是公平性,这也是大多数人一生所追求以及抗争的问题。然而发展又有外部公平性与内部公平性之分。从宏观来看,外部的公平性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依然是主流,毕竟人对于物质的需求是最根本的,而与之相关的内部公平性需求则会随物质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迫切与明显,重中之重是如何完美地满足两方面公平的需求、使其相辅相成而非水火不溶。从中国的现状来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越来越不能够被年轻一代所接受,究其原因,可以说是目前的中国对于外部公平性的过度关注所致,或者说社会越来越现实、越来越金钱化、制度化。从现代主义的角度来说,这是进步的标志,是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这种现代化的进程导致的是城市、地区间的财富分布不均衡,富人与穷人间越来越大的贫富差异,以及越来越严重的失业或者说下岗问题!这些问题也暴露了大城市中越来越明显的对于内部需求公平性的质疑。中国的现实不同于西方国家,第一,没有资本主义的历史,第二,没有一个官方的宗教。特别是第二点导致了人民思想意识中的“空洞”状态。在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还能作为一种官方给予的精神支柱让人民有所信赖,然而它毕竟是一百多年前的产物,在现实的外部发展中除了作为一种信仰之外对普通大众毫无帮助。在越来越多歪理邪说的轰炸下(比如XX功),普通大众表现出的是一种盲目性,这些事件背后的结果是可悲的,这种内部需求的不公平似乎已经到了一种非常急切的程度了。再者,中国几十年在爱国主义教育上可以说是不遗余力,成果是显而易见的,国家需要这种热情以及凝聚力以建立一种属于中国的精神支柱,然而它在国际关系中作为另一把双刃剑的负面影响却也是政府始料不及以及不想看到的。基督教、天主教徒的激增可以说是普通民众对于这种需求的一种回应,然而“复兴儒教”的口号则可以说是爱国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另一种积极响应!中国颠倒的历史顺序、特殊的发展背景、再加上错综复杂的当前形势,使得其目前的公平化进程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如果政府在内部公平的需求上再没有实之有效的回应的话,对于中国的整体发展影响将是深远的……

国家如此,那么人呢?在心灵上,我们常常会经历很多痛苦,这种痛苦来源于一种对于不公平性的执着与控诉。我们常常埋怨老天是如此地不公,为什么给我的少,而给别人的多?为什么别人的美丽我没有?别人的财富我没有?别人的成绩我没有?由于太注重自己的所得,而忽略了自己的给予;同样太注重对于自己的公平性,而忽略了对于别人的公平性。这份执着的痛苦能不能换一种方式,多为别人想想?别人究竟做了什么才有今天的成果?我想要达到这样的成果,我是否做得足够呢?在我的理解上的公平是否是别人理解上的不公平呢?我们能否如博弈论中所求的均衡那样达到双方之间的共同公平呢?很多时候我都在想,随着文明的进程,虽然人不可避免地变得现实,变得机械化,而作为人类的那一份本质,对于自己内部的公平,或者说一种自我的后现代化(自己编的,不代表严谨的学术意义)至少有一半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如果能够对对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忍让,自己也便能够多一分快乐;如果能够对亲人多一点笑脸,多一点赞美的话,自己是否又再一次能够体会那久违的人间亲情?作为这个世界上的六十亿分之一,我们个体是渺小的,单靠我们个体的努力是难以改变现实的。但我们每个人总在自己的社交圈子里面生活着,同时与周围的人总有着各种不同形式的交流,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总能改变身边的一些现实吧!

注:可能是我文中没有解释清楚,原博弈题目是这样的:有100元钱,两个人来分,如果只能由甲来分,乙选择接受或拒绝。如果乙接受的话,他们得到的钱按照甲的方案来分,如果乙拒绝的话,100元将会充公。很明显,在议价模型中,由于甲是最后出价者,甲一定会选择自己留100,而给乙0元,而由于乙为理性,他只会选择接受。这个方案对于甲来说是公平的,而对乙是不公平的。但是没有办法,决定权在甲的手里。题目问的是如何改变流程以使得结果更加公平?这就涉及到一个对于公平含义的定义问题,什么叫公平?显然这个定义的答案是不确定的,因为它跟参与者所处的情况与他们的态度都有关系。比如甲为风险回避者,为了避免乙拒绝时自己的损失,他可能会多给乙一些,这个时候他可能认为[80,20]是公平的!而乙的想法则又不相同。我认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们之间要预先建立一种共识,也就是对于“公平概念”的共同认识!说简单点,就是定义一个游戏的规则,而参与者严格地按照这个规则来执行。这也就突显了法律作为这种衡量尺度的重要性!其实法律的规定可以不是50-50,我在文中这样讲是为了符合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我承认,说50-50是一定公平的本身就有问题!因为法律是由人来制订的,第一,人不是神,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公平,或者说法律上公平的概念不可能适用于所有情况;第二,很多时候参与者并非是法律的制订者,而仅仅只能作为法律的遵从者。这第二点就决定了法律只能满足一定外部公平的需求(见文中所述),而忽略了人的内部需求公平!我也承认,用有权势和没有权势的人的比喻是有点站不住脚,毕竟这不是议价时公平与否的绝对判断标准。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不想让这篇文章变成完全的博弈学术论文,因为这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的主要目的是透过博弈论题的这个引子来讨论关于在经济学中所被忽略或者说无法解决的内部公平性需求以及内外部公平性的协调问题!我的第一段经济论题的论述为了让一般人看懂而有失学术规范,忘了是发到经济学论坛,在此道个歉!

另外,说个题外话,如果50-50是法律上规定的对于双方的公平的话,我想过一个模型:先由甲来出价,乙选择接受或者拒绝:接受则按甲提的方案来分,如果拒绝则互相交换支付值,也就是甲获得他出给乙的,而乙则得到甲保留给自己的。这样的话,Nash均衡一定为[50,50]!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是这样,也是最接近正确的答案。可是我还是觉得不是太完美,因为50-50是我们认识里面的自然规则的公平,而这种规则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也就是要按照游戏规则来进行,这就出现了一个人的内部公平与法律的外部公平的矛盾,也才有了我的这篇文章。不好意思,扯远了!

参见: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92531&ID=85003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