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上海财大四院长座谈学科建设要点纪录

第十五届红五月研究生节特别活动

畅谈院系建设,展望财大发展
——经济、公管、金融、工商四院院长联合座谈会


主旨:学科建设是高校教学与科研实力整体提升的关键,也是学生培养的重中之重。在传统的边际上创新,改革与完善高校经济学管理学教育模式是我校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2004年起,我校开始大规模引进海外知名学者并相应地开始了经济学、管理学教育的相关改革。为此,校研究生会牵头策划本次特别活动,目的在于让全体本科、研究生同学能够围绕学科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直接和几位院长对话,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寻求一个面对面的解答。

座谈嘉宾: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教授、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张欣教授、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谭国富教授、金融学院院长黄明教授

点评嘉宾: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终身教授艾春荣

时间:5月18日(周四)晚6:30

地点:证券楼二楼报告厅

座谈要点整理:dongfangbo

田国强:我觉得我今天应该少讲,我这两年来在财大和同学们讲得已经比较多了。我应该请这几位新院长多讲。刚才听了同学们对几位新院长的介绍,我觉得有必要根据我了解的情况,对几位新院长、包括艾教授作一点不全面地介绍。第一位是我们张欣教授,张欣教授和我也是二十年以上的朋友了,有共同的理念和志向,最早是在留美经济学会,张教授是1977年复旦大学中文专业的背景,如果我们许多同学由于文科背景而对经济学的学习有所畏惧的话,张教授可以说一个非常成功的典范,他现在在博弈论方面很有专长,在复旦大学教授高级微观经济学。张教授的研究领域非常宽广,对于汇率问题、宏观经济、中国经济都有许多贡献。张教授也是留美经济学会我的老领导,他是89-90年的第五届会长,我是91-92年的第六届会长。张教授在国际学术界、在上海市主办了中国经济论坛,是很有影响力的。留美经济学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今天透露给大家一个消息,在7月2号到4号、由留美经济学会、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举办一个国际研讨会——,也同时是我们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成立的大会,在7月2号,欢迎同学们参加。

第二位是我们黄明教授,他是金融学院院长,我跟黄明教授虽然一直未曾谋面——直到今年年初,但是早已是神交已久。黄明教授非常出色,是湖北省理科高考状元,黄明教授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地位是很高的,我们三个学数学,他是学物理,一个学中文,看来学数学是占优的。黄明教授开始学物理,后来在斯坦福拿到博士学位,金融,然后到到芝加哥担任教授。黄明教授是世界顶尖级的刊物《Ameican Economic Review》的副主编,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也是长江商学院的学术副院长,黄教授看到我们上海财经大学的希望,放弃了70%的收入机会,和放弃了美国的一些待遇,北大、清华等多个学校也在邀请他,但他最终选择了我们上海财经大学,这就是我了解的黄明,可以说我们是一见如故。

第三位是我们的谭国富教授,谭国富教授和艾春荣教授我们三个都是同一学校——华中科技大学毕业,都师从我们国内著名的数理经济方面的权威林少宫老师,他们两位是我的师弟,林老师在50年代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毅然返回祖国,但由于当时的情况,回来以后不能教西方经济学,当时最有名的一位教授——微观经济学厂商理论中的霍特林(Hoteling)邀请他去做教授,他没有去,我想如果他留在国外的话,我想他可能与今天数理经济领域的邹至庄老先生相比也并不逊色。谭国富老师在加州理工大学拿到学位,加州理工是一个很难进取的学校,谭老师和艾老师都是纯粹的学者型的人物,不太喜欢抛头露面出来担任行政工作,但也是为了上海财经大学这样一个希望之地,为了给培养出更多的中国的经济学人才,来到了财大。谭国富老师的学术地位,在中国人里面做产业组织(IO)、拍卖,恐怕超过他的人不多。谭老师是很愿意和学生谈学术的,大家可以请教他。对企业界的情况和经济学理论和应用都有着非常精深的研究,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谭国富担任我们工商管理学院的院长。

第四位是我们的艾春荣教授,艾老师是我们经济学院的一位无名英雄,大家知道我们经济学院在两年之内招到了20多位海外人才,这都是艾老师在负责。可以说他是我们经济学院的救火队长,如果没有艾老师,我们的很多工作是不会有今天这样一个局面的。艾老师是一个和蔼的人,平时也很活泼,喜欢开玩笑,但一旦谈起工作和学术来,非常认真,这里如果又硕博连读的学生,你们应该有需要的话,可以找艾老师,他也是非常关注你们的。

我想我今天首先花这么多时间介绍这几位院长和艾教授的目的,就是激起我们同学的一种自豪感,身为上海财经大学的一分子,你应该感到骄傲。我们的学校的长期目标应该不仅限于中国第一,而且也应当向亚洲的前列冲击。我们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这一方面需要有一流的学生——这一点我们早已达到了——从历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甚至超越了许多国内知名大学这一点就可以证明,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有一流的学者、师资,有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设置和体系。这些就是我们几位接下来要做的主要工作。接下来请其他几位院长谈谈自己的看法。

张欣:刚刚介绍的时候也提到了我本科的中文背景。我是77年恢复高考的首届学生,年龄也比其他几位稍长一些。我们大部分院长是经历过文革的摧残的,包括我们公管学院的前院长蒋洪教授,当年我们就曾经一道下乡。我在学习中文的同时也修了经济学,从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本科阶段就在复旦学报上发了一篇论文。

学习经济学一定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我在美国获得的经济学博士。在美国你是没办法逃脱基础训练的,如果没有很好的数学,博士资格考就不会通过。当时教授我的老师范里安(Varian),对于数学的要求十分严格。我觉得中国的学生往往对于微积分等高等数学知识掌握比较好,然而遭遇拓扑学的时候就容易出现问题,因此需要在教学改革特别强调数学分析的作用。

读书不是Fun,需要一个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的心境。各位同学都是非常出色的,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只要耐得住寂寞、坐稳冷板凳,踏踏实实钻研进取,就一定能学有所成。

黄明:我们这一代人学物理是“上了李政道杨振宁的当了”。学习物理,特别是读完物理博士然后放弃这门学科,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然而我的总体感觉是物理到最后越玩越狭窄,离实际也越发遥远,故而转向金融。

数学工具的熟练掌握对于经济学类的学生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这里想指出另一个方面,就是许多真正的经济、物理大师们的学科直觉同样不可或缺,我们头脑中有许多耳熟能详、信手拈来的名字,比如Krugman,他用的数学并不多,但十分漂亮。我们许多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要在思路和直觉上下足功夫,最终落实在问题上。你的问题问对了,就很容易fun,相应的会有很多人对这个有意义的问题向你提出意见和不同看法,促进你进一步来改进它。而如果选题选错了的话,不会有人提意见,一旦提了意见就是致命性的——你为什么会选择这个选题?

经济、金融研究领域非常开阔,个人品位十分重要。问题问对了,哪怕过程很粗糙,也获得了成功的一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最大的不同在于,以物理学为例,这一领域已经有公认的几大问题、几个中等问题,但是金融、经济领域内还没有几个公认的特别重要问题。这需要培养品位,研究生的品位需要在参与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中逐步建立。作为学院方面,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促使这种浓郁学术讨论和学术参与氛围的形成。

谭国富:这是第三次来财大了。第一次来是2004年12月,应田院长邀请作了有关产业组织的一场学术报告;三月份也来过一次。财大的氛围越来越好。

我这里延续黄教授的思路,讲一点方法论。在南美洲有一个地方住着一个部落,很少与外界联络,互相间使用的数字也不超过1,0,数字系统比较粗糙。语言这个东西丰富以后使得交流更加方便,但是只有语言仍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想法和灵感。日益丰富的数学语言是经济学的重要工具,但也要重视经济学直觉和灵感。

作学术研究的传统方式是阅读文献,从自身知识体系出发作进一步的批判和改进,但这种方式很难深入;更重要的一种是面向事实、面向对象的学术研究,面向日常生活,从经济、管理、金融、营销等方面充分挖掘。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一套语言表达和逻辑体系,对于同一个问题也许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得出不同的看法,从不同的学科获得各自不同的解释。关键是要有自己的想法,方法是易于掌握的,想法则殊为困难。

我说大学是一个双边市场,大学是一个平台,作为一个组织机构,一个中间媒介,让学生、教师这两方面进行交流,这是我们学校以及我们几个院长的首要职责。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方面我们会做努力。

艾春荣:我今天的角色是点评。刚刚我们几位院长都有一些跑题,现在让我把话题拉回今天的主题来——畅谈院系建设、展望财大发展。

我要说,我非常羡慕在座的各位同学们,你们来到财大非常幸运。上海财大有非常开明的校领导,从首先引入田国强,到今天陆续引进的三位新院长,上海财大这两年的经济学教育改革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学校的范围。我注意到,近来其他国内著名高校已经开始效仿上财模式,进行相应的人才引进和教育改革,这本身说明,上财的路子是走对了。

这两年的经济学教育改革,除了田国强教授本人和全体同事的努力外,应当说,与学校领导层非常有力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我们五人也都到过国内许多著名高校,深深体会到在那里推行改革的艰难与阻碍,这其中也包括田国强、谭国富和我三个人的母校——华中科技大学,也包括我们几人都曾任教的清华大学。

教学的正规化是非常重要的。虽然三位新院长在学术研究上有相当深的造诣,但我相信他们的到来带给财大最宝贵的东西并不一定体现在学术研究上,而是体现在教学理念上的潜移默化、革故鼎新。我更相信,他们,作为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这几位院长会做好沟通,在推进全校的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方面加强协作。毕竟我们在座的都是经济学相关专业的,财经大学各个专业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有共同的话语基础和知识平台。

我相信五年以后——五年以后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哪个地方,但他们几位应该会留在上海财大,到那时同学们走在校园中,你体会到的将不仅是有形的校容校貌的改进,更有润物无声的学术氛围的整体性提高。

上海财经大学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地方,他即将走过90年的辉煌历程,而在过去的几年中也扮演了中国经济学教育海洋上的一个灯塔的角色,照亮的不仅在上海、也已经辐射到国内其他地域。我相信同学们会逐步体会到改革带来的切实的好处。

张欣:我也回到主题。对于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定位,国内外是有差异的。一些朋友起初听说我就任上海财大公管学院院长后,问我怎么也是经济学院的院长?难道是把田院长给替换掉了?我只好解释说,上海财经大学的公共经济院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两者的定位,就相当于哈佛大学的肯尼迪学院与经济系的关系。

的确,纯粹的研究数理经济学,这并不是我们的旨趣所在。我们更加关注研究预算、绩效,国外的公管学院容纳了包括政治学、国际关系、人类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是一个大概念。凡是与政府、公共部门和公共利益相关的都在公共管理的学术视野和兴趣范围之内。昨天下午回答211评估小组的提问,财政系放在公管学院的这种设置是否有误?我说这恰恰是正确的,美国国会终日辩论的议题大都集中在增税减税方面,30%-40%用于研究税收。浙江大学公管学院没有财政学,那是因为他们的经济学院不肯放,清华大学的公管学院也很羡慕我们能够保有财政学的设置。

我们打算新开设两个专业:一个地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着重从环境、生态和资源方面整合学科优势,尽管这一专业涉及到工程方面,但我想我们与同济的规划还是有所区别的。他们更多地侧重在工程上,我们则更侧重于综合成本和综合效益,比如电动自行车表面看没有污染和噪音,但实际上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要耗费资源,且铅蓄电池也影响健康。所以类似这种公共政策的决策,在世界银行的惯例中,是有经济学家牵头领导的。第二个专业是城市规划与公共工程,我们将结合学院已有特色比如在投资系方面,此外还要结合上海城市发展特点和周边情况综合考虑。

黄明:刚才艾老师两点说得都很对,我也转入正题。需要说明,我加入上海财大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财大校领导的感召。老实说,在国内可以去的地儿也挺多的。留学国外的时候,经常想,我们华人为什么就办不出世界一流大学?不是我们不聪明,很多时候是体制、框架限制了我们,人为地使得很多学校、学院、学科不能够上升到它应有的高度。老田刚才在介绍时,说他今年一月份才见到我,其实我是很早就知晓他了。尽管我从物理转入经济学领域时间不长,但我也结识了经济学界不少同仁,就经常从钱颖一等人口中听说,田国强在上海财大最近作了什么什么,这使我对于上海财大的兴趣就与日俱增。

我是个急性子的人,国内一些高校也联系过我,但说实话心里确实没底,所以从不敢接受。我认为上海财大的历史性的一步就在于把田院长招来,你说上财的校领导们从这件事中能得到什么?得不到什么,反而风险却很大,我们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的一步一步的改革,但其每一步的背后却隐藏着多少阻碍、反对和批评,但我们学校高层坚持地走过来了。所以说,假如没有田国强教授的这个先例,我还却是不敢前来的。

我初来乍到,就不和老田相比了,我希望能够在任期内扎扎实实把金融学院的工作做好。对于全体在场的本科、研究生,假如你想做学术研究,我们这几位也都是从研究型大学走出的,理所当然地重视学术研究,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在师资和其他各种资源方面为你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我们金融学院较之经济学院更注重一些应用性,而目前的中国金融市场也已经到了一个非改革不可的紧要关头了。银行、股票市场、公司债券是经济的三条主要输血管,在美国大概各占三分之一,而在中国则罕见血色。这意味着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即将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应该是我们大展身手的时机。华尔街最乱的时刻,也是英雄并起逐鹿中原的时刻。我们有志于从事实务的同学们,希望你们成为变革时代的英雄,而不要成为昙花一现的角色。

老田几个月前对我说,要提前制定好教学规划,越早出台越能够使更早让同学受益。应该说,我们金融学院历年来的积累包括戴院长任职期间也作了大量基础性工作,我会在货币银行专业基础不断巩固的基础上,努力向更深领域推进,比如在资本市场、衍生产品、公司金融等方面做深做透。

此外,我们也计划邀请已经毕业的几届学生回来座谈,了解他们从学校所学的知识有哪些对于自己的发展有很大作用,还缺乏那些知识,这也将成为我们修订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参考。

田国强:我刚才是非常着急,大家有点跑题。我同意几位的基本判断,我们财大的学生非常幸运。两年前我就任院长时曾列了做好一个经济学院院长的八大必要条件(包括三大客观必要条件、五大主观必要条件),我这里不详细展开。只强调一点,学校领导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昨天我对211建设项目验收小组说,这个项目要特别强调特色,上海财大就正在走一条具有历史特殊意义的道路。这是财大的校领导,不是一个领导而是整个领导集体共同的决定。这个决心不是始于我们的任职,甚至比这还要早,从我们经济学院的前任院长胡景北教授的引进就开始了——他是作为第一个西方经济学背景出身的留学归国人员被聘任为经济学院院长。

做好经济学院院长,还需要有充分的、自主的权力,包括人事、财务等等。我们的几位院长都有自己的资源,而这也是我们学生的资源,在学术界、商界,我们可以尽我们的所能从各方面当然主要是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帮助大家成才。

我们是以非常严肃之态度对待自己所承担的这一伟大任务的,我们的兴趣在于培养人才,不在于其他。我们的目的在于让你们在人生最宝贵的几年中打下最扎实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得你们在几十年后还能够从中受益,这是一种跨越一生的长期规划,尽管在短期来看会存在一定的痛苦。我们要用扎实的训练培养你们的基本分析技能,我们学校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一流三化”的目标,其中的国际化的目标就在于培养真正的具有国际视野能与国际前沿接轨的人才,而不是邹恒甫批评的“媒体经济学家”,在媒体上一天一篇文章的经济学家不是合格的经济学家。

我们是按照北美的标准设置经济类的基本课程,你们本身已经非常优秀,但我们还要打造这样一个更好的平台,使得你们能够锦上添花。一流的大学不仅要有一流的学生,还需要有一流的、规范的研究范式和平台。如果在课程设置和教材使用上还是十年二十年前的旧东西,那从学生入学的那一天起,则已经意味着落伍的开始了。

上海财大是一个干事业的地方,他的经费同其他高校相比不是最高的,但是他又一个让人神往的氛围。我们目前面临的压力也很大,国内已经有北大、清华、厦大、中央财经、西南财经等高校加入到海外招聘和经济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来。但我们是有信心迎接这一艰难挑战的,我们几个之中有很多是从最底层做过的,我们当过农民、种过地,我们不害怕艰难困苦。

昨天我对211验收组成员说,你们今天看到的是财大已经取得的许多辉煌成就,但有一点不易看到,那就是上财还有着远未发挥出来的巨大潜力。

最后,我要指出,中央各部委对于我们的经济学教育改革、经济学创新平台的建设非常支持,继教育部、财政部拨专款4000万后,韩正市长日前也批准了上海市财政拨款4000万。

艾春荣:关于上海财大统计系主任的全球招聘,我已经了解并且也比较关注。目前上海财大的统计系的确存在诸多问题,至于我是否应聘,由于目前仍在公开招聘阶段,我不便发表看法。

黄明:关于同学提出的院长的短期任期与学校发展的长期性之间的矛盾,我个人是这样看的。我要问我自己,来这里是为了什么?为钱?不是。这么多年来在国内进行MBA、EMBA教学,包括给银行行长和投资机构做咨询,收入远高于财大。为名?也不是,小时候很看重名,现在也淡了。我说实在话,财大的基础设施较之我在北大读书时要差,财大吸引我的一点在于它没有像许多国内其他高校一样,将大量的财力、精力耗费在建大楼这样的功夫上,而是斥巨资在引进人才方面做大文章、大手笔。上海财大在国内高校整体排名中不是前几名的,但前几名的综合类高校并没有这样锐意改革的魄力。

我们目前的确都是兼职院长,但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田国强在美国的时候我们互相通话,他告诉我他在美国的时间经常想的也都是财大的事。就我个人来讲,我告诉金融学院的老师,认为我的措施不对的地方,你们完全可以批评我,只是在批评之前想两个问题,一是我是否更好地维护和发展了金融学院这块品牌,二是我的出发点是否为我个人。田国强院长的改革我相信大部分师生是支持的,但我不敢打包票全部支持。改革是会得罪人的。我没有想过要当什么校长、教育部长之类的,我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因此我不害怕得罪人。几年之后我要扪心自问,问自己的良心,是否对得起学校的安排。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不会辜负大家。

谭国富:说到短期和长期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如果每一段短期效应很好的话,那么长期也就不成问题。

一句话总结:

张欣:我们的改革不是一种人治的改革,而是一种制度改革,理念的变革,使他与国际接轨。制度的变革是长期的。

黄明:为金融学院的品牌更加耀眼全力而为!

田国强:我为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而无悔!

谭国富:改革的推进需要师生的互补、互动。

艾春荣:祝愿四位院长工作顺利、事业成功!

来自: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92510&ID=91229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