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关于农家肥、土地政策、农村剩余劳动里转移和城市化进程

   在“关于第一次讨论稿的讨论”中,大家发表了不少有趣的看法,尤其是“农民”、DNKM、sun shine的发言很有见地。下面是我的一点看法,欢迎指教。

1、关于农家肥:

大家的观点有:
1)农家肥有长期记忆性;
2)农民不知道农家肥的肥力不具有长期记忆性;
3)由于可获得的农家肥很少,所以农户并不十分在意这些农肥的使用;
4)农户会不断地生产出农家肥(如粪便),且不易存放必须及时地为农家肥寻求出路,农户有多少农家肥就得施多少农家肥;
5)农家肥的效用是非线性的,农家肥不是一个很好的长期投资的指标;
6)农家肥的使用量取决与于农村人口数量;
7)留在农村的农民是不断减少的,农家肥产量是在逐渐下降;
8)农家肥是不是只有撒到田里这个假设要通过调研来验证;
9)一般农户饲养的牲畜数量在减少,农家肥的产量是在下降;

我认为:
1)农家肥不具有长期记忆性。农家肥主要由人畜粪便、草木灰(农作物茎杆枯干后焚烧后的灰烬)及少量家庭生活垃圾组成,其中又以牲畜粪便所占的比重最多。人畜粪便主要肥分是易腐蚀性的有机质,草木灰主要肥分是碳酸钾等一类的易溶盐类,生活垃圾亦主要为易腐蚀性的有机质(不知化学系的学友有无意见)。农家肥投入地里后回很快被吸收或流失,农民对这一点是非常清楚的(中国农民有几千年的种植经验,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放心),虽然他们不知其中的化学原理。现在农村的主要肥料是化肥,农家肥一般只用于快速追肥,或者用于自家小规模的蔬菜种植。


2)农家肥中含量最大的还是水分(雨水和生活排放污水),农家肥一般存放在向地下(一般在牲畜圈下)掘出的很大的洞坑里,并且根据情况(容量)决定是否将生活污水排放在里面,因此洞坑总是有一定余地,农民并不急于为农家肥寻找出路,农民也不会将农家肥用完。


3)农家肥是一种非常好的肥料,使用后对土壤没有遗留后果(这一点农民完全明白),农家肥是比较珍贵的,农民对农家肥的使用也是比较重视的。农家肥的效用是否为线性的,并不重要。事实上,不论什么肥料,过与不及都是不行的。农家肥的使用量(来源)主要取决于家畜的数量,而家畜的数量这几年是有增无减的,从这些年农业部统计的资料可以看出来。但是,家畜数量的增加与农家肥数量的增加并不是线性的。农家肥的增长远比家畜的增长慢,农民不会让农家肥无限制地增长下去(这是由存放农家肥的洞坑的容量决定的),通过向其中排放生活污水来控制。农家肥显然主要撒到田里,即使用于制造沼气,最终也还是要回归农田。

可见,农家肥在农村中不可或缺,但又不是非常重要,农家肥不足于反映"土地所有权对农户长期投资决策的影响",只能看作是模型的外生变量。

2、关于土地里的口粮田和责任田、土地使用权、土地调整以及农民私下里的土地交换:

1)事实上,农村现在对口粮田和责任田和两种田的概念并不严格区分,中国农民对所谓的概念一直是不怎么在意的,他们只在意土质的好坏,离住处的远近,每年的投入产出是否划算。口粮田也不是自留地的概念。自留地是第一次庄稼分下户时农户房屋周围一定范围内土质不太好,且易受自家的牲畜破坏的机动用地,一般用于种蔬菜。


2)这几年我国总的土地政策是动态平衡原则,在农村是农民家庭承包制30年不变。当然,农村中有人口生死与迁移,则相应地实行3年一个小调整,5年一个大调整(这是四川省渠县的例子,至于 sun shine 所说的农村调地颇为频繁,甚至有一年一调的,我不知道是那里的案例,这也是完全可能的)。
在庄稼比较紧张的地方,农村里总有一部分人暂时没有田地(农民常称之为“黑人”,这里没有贬义),这些人通过主要是新生的婴儿和新娶的媳妇,他们通过排队等候来分得田地。土地小调整是不要求每个“黑人”都有田地,它只满足排队等候在最前面的一些人,通过将减少人口家庭(死亡或嫁出等原因)的土地(至于让出哪一部分,则完全有出让方决定)转给娶进或新生的儿童。大调整是要求村里的每个人都有田地。如果村里人口有增加(一般如此),则将原来全村的土地按人平均,求得每个人应该拥有的土地数量,于是原有的每一户要让出多于平均水平的田地。而让出哪一部分,也完全有出让方决定。

  可见,这个调整并对没有人口变动的家庭影响很小。即使有人口变动的家庭,在土地小调整之前,他们已经作好了调整的准备,即把哪些地拿出来参与调整(这被规定或约定为每个农民的自由权利)已经心里有数,在进行长期投资时,已经有所考虑了。因此,土地使用权的调整并不影响农民的长期投资。影响农民长期投资的关键因素是国家的根本土地政策(即土地的农民家庭承包制)。一旦国家宣布要将土地从农户手中收走(现在显然不会出此下策),则农民会仔细考虑其长期决策了。
3)农民私下里的土地调整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这在法律上似乎也比较模糊。事实上,农民把私下里的土地调整看作是非常正常的行为,没有什么法律问题。这在各个基层(乡及其以下)政府眼里也是允许的。调整的情况主要有:一是离家远近的调整,二是化零为整,三是农村修建房屋占用地而又不是自己的地时与被占用地方调整。至于农村私下里进行土地买卖却很少发生,这是法律所不允许的,在没有得到地方政府的允许下,农民就不会去做。

3、关于土地的使用价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进程:
土地的使用价值有土地的使用性质决定。如果土地只用于传统的农业,在中国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和耕种方式下,土地的产出非常低。去年笔者曾对家乡做过一次调查,传统的农业的农民土地上的产出仅能维持其在土地上的投入(其中劳动力按每人每天8元的政府统计惯例计算,调查农户每年大约投入60~80个劳动日),甚至亏本。在一些贫困落后地区,农民没有找到恰当的依靠于土地的致富道路时,大都对农业生产没有兴趣。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这就涉及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一直是许多学者争论的焦点。经济学界、城市规划界、工业部门都在讨论。大家争论最后形成的观点大致分为两派:一是城市应该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的主要地方,应该大力发展城市;二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去处,应该努力发展我国的乡镇企业。关于大力发展城市一点又根据其支持的城市规模分成几派:大城市派、小城市派、中等城市派、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派等,关于发展乡镇企业亦有不同的争论。由于这涉及一些专业知识,这里就不深入讨论了,如有兴趣,可参见《管理世界》1992年第6期,160-165页的"论中国城市发展的规模政策"(作者周一星),亦可以另行讨论。

  关于城市化的进程可以参见我在回“是否应该消除户籍制度?”一文中的论述。这里只是提一点,即我国当前的土地政策和户口政策都不利于农民向城市转移,不利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对数线性正相关。

4)关于“谁在妨碍农民致富?”的回文中的一些观点:
  workman的回文时稍微有点激动,但却反映了当前我国存在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即农民总是国家政策最先考虑的对象,但是又是最后执行政策的地方,同时也是政策执行得最不彻底甚至是逆着政策而行的地方。这里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指定政策时,没有很好地结合农村实际;其二是基层政府没有认真执行中央的政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也赞成tyh的发言,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则完全基于历史形成的恋土情结上。
  大猫的发言非常有深度,sun shine 回文也很有道理。农村贫困的种子在建国初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时就种下了。那时是以农养工、以工养城,我国工业积累和城市的发展是以农民的巨大牺牲为代价的。我国人口众多,耕地稀少,农业生产的劳动里效率一直就比较低,是一个隐性的农村失业。我认为改变当前的状况,应该大力发展城市,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改进农村的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当然实现的途径和和进程都可能是非常艰难和痛苦的,没有所失就没有所得。

Re:关于农家肥、土地政策、农村剩余劳动里转移和城市化进程的一点看法

作者:sun shine  发表时间:2001年2月27日 16:44


  haha,jsquare是农民之子吗?好像对农村不乏了解啊,对农家肥的了解比我们都多呢!

  我想现在研究农村问题的许多学者不了解农村是个大问题啊,说起来,我自己也觉得惭愧啊,不过是怀着对农民的关切来讨论农村问题,对农村的实际只能是遗憾当年父母没让我在农村多呆几年。

  但是“农家肥不具有长期记忆性,农家肥投入地里后回很快被吸收或流失”“农家肥中含量最大的还是水分,农民并不急于为农家肥寻找出路,农民也不会将农家肥用完”“农家肥是比较珍贵的,农民对农家肥的使用也是比较重视的”这些说法是否可信?我还是有所怀疑,似乎和其他人的说法不太一致。问了一些同学,老师,也是众口不一。农家费的有效期的问题,农家费的储存问题,来源约束的问题都是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但似乎这已经成为能否将农家肥作为长期投资的指标来研究“长期投资和土地稳定性关系”的关键性问题。

Re:关于农家肥、土地政策、农村剩余劳动里转移和城市化进程的一点看法

作者:jsquare  发表时间:2001年2月27日 19:40

  关于一种肥料是否具有长期记忆性,我想大概取决于两个因素:肥料的肥效和稳定性。如果一种肥料的稳定性不高,如碳酸氢氨(NH4HCO3)稍微遇热或者PH值发生细微变化,就会分解挥发,则不可能具有长期记忆性。但如果肥料的单位重量所含肥分(N、P、K元素)很低,则虽然肥料的稳定性很高,也没有用处。
  据我所知,农家肥主要由易腐蚀的有机物和易溶解盐类组成,极易被吸收或流失。而在农村先行所使用的肥料中,只有磷酸钙(Ca3(PO4)2)、磷酸一氢钙(CaHPO4))、磷酸二氢钙(Ca(H2PO4)2)等肥料的稳定性和肥效都比较高,因此是具有较长记忆性的肥料,但是,它们的肥效期(记忆期)最多也只有两年。
  因此,在我所知的几种农村典型常用肥料中,没有一种是具有长期记忆性的。

  根据我在四川渠县十几年农村生活经验(不知我国东部一带或者其他地区农村的情况如何),农家肥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水溶液(人畜粪便与水,水的含量一般占80%以上,至少也在50%以上),另一类是草木灰,是固体物质。根据我前面的分析可知,第一类农家肥是农民是通过调节其中的水分来解决存放问题的的。第二类由于量比较小,一般在存放燃料的屋里空出一点空间即可,有时就干脆和在第一类里。

  农家肥不会使土壤板结,也不会在农作物里留下毒素,加之基本上是没有成本的,所以比较珍贵,农民使用时还是比较重视的,一般用于蔬菜培植方面。

  我的意见是,农家肥不能作为长期投资的指标来研究“长期投资和土地稳定性关系”。不但如此,我还认为肥料也不能起这个作用。事实上,农村长期投资因素主要表现在固定投资(即农业生产或依靠农村土地进行的其他经济活动中的有农民自己出资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方面)上,肥料是可变资本。

Re:关于农家肥、土地政策、农村剩余劳动里转移和城市化进程的一点看法

作者:DNKM  发表时间:2001年3月1日 00:50


我就把jsquare的帖子当成关于农家肥的标准答案吧

Re:关于农家肥、土地政策、农村剩余劳动里转移和城市化进程的一点看法

作者:sun shine  发表时间:2001年3月4日 16:46

  我也不得不同意jsquare的说法了,
  做计量选指标除了基本的经济学的感觉之外,还得有些科学技术知识。这是陈老师所提倡的:对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要有所了解。从学院到学院的经济学家是危险的经济学家,大家同意否!

  哈哈,经济学家还真不好当啊!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