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经济学家系列--阿当史密斯

 一直以来, 经济学有“沉闷的科学”的美誉, 学生看到的往往不是有趣的经济学道理, 而是一埋数学方程和图表, 实在使人望而却步。其实, 学习经济学有很多方法, 可以一步一步的跟着黑板或课本去推演, 也可以从经济学家的生平入手, 试想像在他们的环境和思想背景, 你会不会有同样的想法, 这样得来的往往比一般的教与学有趣得多, 而且不会因为考试完毕便全数忘记! 今年校园经济版新增设经济学家系列, 便可以为大家提供这样的一个机会!

谈到经济学家, 不能不提的, 当然是有“经济学之父”称号的英国经济学家阿当史密斯(Adam Smith)了。 他在一七二三年生于苏格兰一个约有一千五百人居住、叫做Kirkcaldy的小镇。 其出生日期并无可靠记载, 一般以为的是六月五日, 但有论者指出, 这极可能只是其受洗礼的日子而已。 他的父亲曾任职海关关员, 在他出生前去世, 正值四十四岁英年, 而他的母亲却一直活到九十岁高龄!

阿当史密斯四岁时, 曾经被一队路过的吉卜赛人拐走。 他的叔父发觉后, 不断死命的上前追着那些吉卜赛人, 吉卜赛人大概嫌麻烦, 终于把他弃在路旁。否则, 这个长大后使经济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问的人, 命运很可能会改写, 变成一个四处漂泊的典型吉卜赛人!

小时候, 阿当史密斯已经是非常聪明, 拥有不平凡的抽象推理能力, 可见他走上学术之路, 早已是有迹可寻的了。 他在十四岁时考进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 应该不是教人流浪的!), 亦是跟他长期有关的一所大学; 大家可能觉得非常奇怪, 何以十四岁便考进大学, 但其实在当时英国, 一般大学平均入学年龄是十二岁!

三年后, 他获得牛津大学的奖学金, 便前往这所后来成为人所共知的学术界圣殿的大学。 不过, 他在牛津渡过的六年生活, 并不愉快。 那时候的牛津, 并不是多年后学术气氛浓厚的牛津, 求知欲极强的阿当史密斯, 唯有把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神, 都放在自修上, 在完全没有得到指导下, 随意阅读他自己认为值得读的书, 沉迷于各种典籍。 他爱读书的习惯一直不变, 他曾经说过: “除书以外, 别无所爱。” (I am a beau in nothing but my books.) 而他也喜欢在访客面前, 炫耀其丰富藏书。

事实上, 他能够在学问上有大成, 绝对跟其博览群书的好习惯有关。即使未读过经济学的朋友, 也知道阿当史密斯是经济学的开山祖师,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其实在阿当史密斯之前, 已经有一些学者说过他后来提及的部分观点(此点稍后会再论述), 而他的巨著《原富》(The Wealth of Nations, 全名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又译《国富论》)之所以成为划时代的经典之作, 是因为他能够撷取各家精华(据估计多达一百位学者的看法) , 溶为己用, 创造出一个新的理论架构, 把这些观点放在合适的位置, 奠定之后经济学的基本方向。

阿当史密斯二十八岁那年, 前往格拉斯哥大学任教职, 主讲“逻辑学”, 后来再获“道德哲学”教席。相比于当时的牛津大学, 格拉斯哥大学是相当严肃的学术研究地方, 亦因此, 不苟言笑的教授们, 往往不能接受阿当史密斯的古怪举止, 包括在教堂做礼拜时, 魂游太虚、面露微笑 (我相信不少同学在上课时都有这个经验!)。事实上, 他的怪模样真的很引人注目。他的貌丑是很有名的, 下唇突出来又往上冲, 长而大的鹰鼻子比一般外国人的更夸张, 在浓密的睫毛下, 是一双突出来的眼睛。至于他的心不在焉, 更是人所共知。关于这方面的故事实在太多, 这里只随便说几个。

小时候在课本上读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说某人(究竟是牛顿, 抑或是爱迪生呢? 记不清楚…)全神贯注地研究, 竟然把手表拿来当作鸡蛋煮。阿当史密斯也不惶多让, 在煮茶时, 竟然放了面包和牛油进去一起煮而懵然不知, 冲出来喝才说那是他尝过的最坏一杯茶!

有一次, 他和朋友散步讨论问题, 谈到兴高采烈之际, 一个不留神便掉进浸皮的坑里去。经常有头晕眼花的他, 说话口齿不清, 也会在散步时自言自语, 走起路来是走几步, 停一停, 像是要转方向。又有一次, 正在冥想的他, 穿著睡袍走到他的花园, 然后一直走了十五里路才猛然惊醒。更有一次, 见惯卫兵举枪敬礼的他, 见到有卫兵向他致敬时, 竟然用他的手杖做出同样动作, 一路上把这个动作不断重复, 而全不察觉失礼之极, 甚至有其它人站在他面前也照做如仪, 而最后停下来时, 他可以完全若无其事地跟身旁的朋友继续讨论!

虽然他的行为古怪, 但却丝毫未有影响他在格拉斯哥大学的快乐生活。学生对他相当爱戴, 而他的讲课也吸引了不少人慕名去听, 其中既有从老远的俄罗斯走来的, 也有同样大名鼎鼎的, 如写了名著《约翰生传》的包斯威尔(Boswell’s Life of Johnson 的作者, 英国当代大儒, 第一部英文字典的编汇者)。基本上, 他除了偶然参与一些讨论会外, 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沉思, 宁静地过日子。

不过, 真正使他在学术上打出名堂的, 并不是刚才提及的古怪举动, 而是在他三十六岁时出版的《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大家都听说过经济学巨著《原富》, 但其实在《原富》出版的十七年前, 《道德情操论》已经奠定了阿当史密斯的学术地位, 而说起来, 《原富》跟《道德情操论》倒有思想上的渊源。

正如大家都知道, 《原富》的其中一个主要论点是自利的人追求个人利益, 最终结果竟然是社会上人人都得益, 而当中是不需要政府自作聪明的干预或指令的。 重要的是在竞争下, 人的追求自利会被引导到使整体社会进步的方向。而《道德情操论》则讨论到, 如果人人都是自利的动物, 那么, 又如何能够对人的行为作出道德判断(Moral Judgement)呢? 他的答案是: 在进行道德判断时, 人能够想象自己是一个独立超然的第三者, 作一公正的判断。 重要的是人可以同情地了解别人的处境, 而并不纯以自利心看待, 也因为人有同情心, 追求自利的倾向会得到一定的平衡。一般人以为阿当史密斯指人是纯粹自私自利的, 但明显地这其实是误解。

《道德情操论》的出版, 固然为阿当史密斯奠定了学术地位, 也为他的教学生涯带来一点转变。曾任英国财相、任内提高对美国课税、间接引起美国独立革命的汤仙(Charles Townshend)很欣赏《道德情操论》, 当时他正好要为妻子与她前夫所生的儿子物色一位家庭教师, 便以阿当史密斯教职薪水的两倍, 重金礼聘。 欣然接受这工作的阿当史密斯, 本来想把学费退还给学生, 岂料学生以所获教导的价值远超过学费为由, 拒绝接受退还学费!

这份需要四处游历的家庭教师工作, 使他有机会认识很多当代的有识之士, 如伏尔泰、富兰克林、昆奈(F. Quesnay)等, 他们当中又以“重农学派”始祖昆奈对他的影响最深。阿当史密斯非常佩服昆奈对财富的理解, 认为财富不是实物本身, 而是源于循环不断的生产过程。昆奈把这个概念写下, 名叫《经济表》(Tableau Economique), 百多年后的经济学家里昂狄夫(W. W. Leontief, 一九七三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承认, 他自己深受《经济表》启发, 写下使他在经济学界成名的文章!

事实上, 正如之前说过, 阿当史密斯善于撷取各家精华, 溶为己用, 才写成《原富》。昆奈固然对他很有影响, 而他的好友休谟(David Hume, 著名英国哲学家) 亦非常重要。当年, 阿当史密斯在牛津自修时, 便曾被发现房内有休谟的经典名著《人性论》(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而几乎被校方开除。在接受游学工作之前, 他曾经跟休谟花了多个晚上讨论政治经济学的问题, 游学时闲着无聊, 他便反复思考那些内容, 并尝试写成文章, 成果就是十多年后出版的《原富》!

另一个对《原富》一书有明显影响的是康地隆(Richard Cantillon)。他的生平并不为人所知, 除了他在一七三四年于睡梦中被杀一事; 凶手是被他辞退的一个家仆, 行凶后放火烧掉屋子! 康地隆对于市场机制的看法, 包括市价和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等概念, 以及如何利用价格调节, 使利益互相冲突的买卖双方得益的说法, 跟阿当史密斯在《原富》所阐释的, 其实非常接近。

不可不提的是孟德威(Bernard Mandeville), 此君早于一七一四年写下《蜜蜂寓言, 或个人的恶行、大众的利益》(The Fable of the Bees, or Private Vices, Public Benefits) 一书。 书中以蜜蜂比喻人类, 中心思想是说人类为了贪念和私欲而忙碌, 对经济繁荣有利, 而且还强调分工的好处, 跟阿当史密斯在《原富》所表达的, 何其相似! 他实在厉害, 阿当史密斯读过他的书, 深受启发, 写下了《原富》最为人所熟悉的一段名言: 「我们之所以有饭吃, 并非因为屠夫、酿酒者、或面包师傅的仁慈, 而是因为他们的自利。」 (It is not from the benevolence of the butcher, the brewer, or the baker, that we expect our dinner, but from their regard to their own interest.) !

当游学工作中断后, 阿当史密斯便回老家Kirkcaldy, 潜心学问, 以十年时间完成他的巨著《原富》。有趣的是, 他写这书时, 大部分时间都坐在壁炉边, 神经质的他经常用头擦墙壁, 最后他的发油竟在墙上留下深纹! 《原富》于一七七六年(美国独立之年)出版后大受欢迎, 第一版的七百五十套(当年来说是相当高的印书量了!), 短短半年售罄, 之后不断再版。而阿当史密斯的主要学术贡献, 也大功告成。《原富》究竟说些甚么呢?

《原富》究竟说些甚么呢?

无形之手及公平竞争

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提供使其满意的报酬, 效果远比希望他们仁慈好, 因为人是为自利而做事。 问题是: 如果人人都是自利, 没有政府的聪明指示(有形之手), 社会会否乱成一团呢? 答案是:不会。

自由市场的竞争, 使人不可能完全由自己生产所有生活所需, 必需分工合作, 专门做一件工作, 然后将成果和他人交换所需物资。究竟社会上应多生产甚么, 某一行业需要多少工人和设备, 都不用政府操心, 因为只有人们自己才最清楚自己的意愿, 而反映各人意愿的, 是自由市场竞争下的市价(无形之手)。 的确, 人希望在买货时低价, 卖货时高价, 但这并没有问题, 因市价并非一人所能决定, 而是在竞争下, 买卖双方因应他人的意愿来决定。 只要政府不人为干预阻碍自由市场的公平竞争 (例如, 批准某人拥有垄断权), 所有生产和消费决定, 都会自动调节, 市价、产量和各种生产因素的相应报酬, 都会自行由所有人的意愿决定。

事实上, 在《原富》一书内随处可见阿当史密斯对特权和独占的批评, 一般人误以为他盲目歌颂商人, 但他只是赞扬自由市场的公平竞争为普通人带来生活的改善!

分工

阿当史密斯以生产一根针这看似简单的东西为例, 指出分工是提升生产力的好办法, 其主要优点有三。 首先, 各人专门做一件工作, 不断重复使人熟能生巧, 自然容易改良和做得更有效率。 第二, 只做一件工作可减少因经常转变工作的时间浪费。 第三, 愈简单的工序, 愈容易设计出能协助生产的技术, 进而以机械化提升生产力。(值得一提的是, 阿当史密斯知道分工可能使人心智狭窄, 所以主张全民教育)

分工的好处, 读经济学的都耳熟能详。但细心想想, 便会发现, 这个看似平平无奇的常识, 其实是一大观察。想象一下身边最普通的事物, 有哪一样是你可以独力完成、完全不需别人协助的? 即使是简单如一张纸、一支笔, 也可能是你想破脑袋都做不出来, 而懂得做纸和笔的人, 极可能根本不知道你的存在, 但竟然你就只需要花数块钱, 便有纸和笔可用, 你说奇怪不奇怪?

“我们之所以有饭吃, 并非因为屠夫、酿酒者、或面包师傅的仁慈, 而是因为他们的自利。”, 这只是自利的人透过分工合作、市场竞争和自由交易的结果!

自由贸易

透过交易, 大家可以较便宜的代价换取同一件东西, 因为如果自行生产的代价比跟人交易的还大, 最合理的是自行生产, 而不是交易。 反过来说, 能够做成的买卖, 一定是各方皆有利可图, 人为限制有利可图的贸易, 人们的利益都是有所损失的。

另一方面, 限制了自由贸易的权利, 在不能互相交易、互通有无的情况下, 本来对交易各方都有好处的交易, 都被迫取消, 人们只能够回到落后的处境, 各人花大量时间精神, 做本来可以以更少资源做到的工作, 分工合作的好处便不能出现了, 因为即使这些东西大有需求, 也没有人会愚蠢到专门生产一些卖不出的东西。生产力和生活水平最终大受打击, 是必然的结果。

换言之, 容许自由贸易, 是无形之手和分工合作的必需条件。

经济成长

之前提及, 阿当史密斯非常佩服昆奈对财富的理解, 认为财富不是实物本身, 而是源于循环不断的生产过程。昆奈所写的《经济表》(Tableau Economique), 简单来说, 就是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这个概念图表化。而阿当史密斯吸收了《经济表》的精髓, 但排除了昆奈「重农学派」的偏见 (包括以为只有从土地上创造的才有价值等错误观念), 再结合了自己观察到的分工和专门化的好处, 完成了他对经济成长的理论架构。

本身是最伟大经济学家之一的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指出, 分工这个因素, 在阿当史密斯的理论内, 基本上就是经济成长的唯一因素。这说法有一定的夸张成份, 但平心而论, 却是虽不中, 亦不远矣。事实上, 阿当史密斯的意思非常清楚, 在造针的例子中, 分工大大提高生产力的事实摆在眼前, 而分工如何提高生产力于上文已提过, 此处不重复。重要的是, 分工大大提高生产力, 总生产大增, 普遍人的收入和财富有所增加, 消费和再投资跟着增加, 资本的累积又进一步激发新一轮的分工, 而经济成长的循环会一直下去, 唯一的局限, 可能是不断累积的资本未必找到新的有利可图的投资出路。

政府的角色

一般人以为阿当史密斯主张的自由放任, 等同于无政府主义, 但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他既反对政府在任何事上都插手, 也不赞成在任何事上都放手不理, 而是认为在自由市场上交易的人, 必然会比高高在上的政府官员, 更清楚自己的需要和利益所在, 不必劳烦政府官员插手干预。 人们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 讨价还价, 各自为自己的利益卖命, 自然会作出远比政府官员所能够想象的更精明的决定。另一方面, 本身在某一行业工作的行内人, 也理所当然地比监管者、立法者, 更了解本身的行业有何问题, 不用外行人在此指手划脚, 愈帮愈忙!

当然, 阿当史密斯认为政府也有一定的功能, 主要有以下三项。(一) 负责有关国防的事宜; (二) 负责有关立法和执政, 确保法治, 维持公义; (三) 提供大众所需的基本建设, 但应避免与民争利。从上述项目来看, 政府的角色是提供现在所谓的公共财(Public Goods)和担任有如球赛中的球证, 其它私人企业可以做得较好的事情, 便应该由私人企业去做, 政府不应自作聪明、瞎指挥, 更不应亲自落场、一显身手! (唉……!)

总的来说, 他不是要政府完全不理, 尤其是当放任会反过来带来苦难时, 就更不能不管。 所以, 他认为公共安全和卫生设施(包括防火和预防传染病等)、订立商品的量度标准, 避免对消费者不利, 以及之前提过的全民教育工作, 都是政府应做之事。 但明显地, 带来苦难的政府干预, 包括价格管制、批准特权或垄断经营、限制自由贸易的出入口管制、妨碍工人自由择业的学徒条例、妨碍私人财产自由转让的遗产继承法等, 阿当史密斯是坚决反对的。

无可否认, 阿当史密斯在其旷世巨著《原富》中建构的理论系统, 在他之前的任何政治经济学思想家, 都未能完成。从这一点上看, 虽然书中出现的部分概念, 是参考各家所长而得来, 并不是他本身所原创, 但就这样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的建构, 他绝对是原创者。严格来说, 他把众多互相没有明显关联的概念和真实世界的观察溶合, 结果所得的学术价值, 肯定比零碎的概念或观察随便加在一起更大, 因为这不但需要博古通今的学养, 也需要对事物有仔细的观察, 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全新的世界观, 就像佩带了一副全新的学术眼镜, 表面上不变的事物, 在意义层面上已经完全革新了!

承接着封建制度和重商主义对社会的影响, 阿当史密斯有这个全新的学术眼镜, 是有理由的。在中世纪的欧洲, 经济长期停滞不前, 在没有经济增长的现实环境, 人们自然较关心收入和利益分配的问题, 就好象放在碟上的一个蛋糕, 你多分一块时, 其它人自然少分一块。相反, 处于阿当史密斯的时代, 经济正随着工业发展而起飞, 了解经济增长的背后道理, 就有如研究如何多造一个蛋糕, 是更合时宜的选择。

当然, 《原富》并非没有任何缺点。以生产因素及其相应收入的决定为例, 阿当史密斯固然能够给大家深刻的洞见, 但他并未能严谨地分析清楚有关工资、利息、利润、租金的确切意思。 事实上, 他对工资有三套解释, 租金三套解释, 利润有两套解释! 另外, 他建立的“古典经济学”模式, 一直未解决诸如“水和钻石的难题”(Water-Diamond-Paradox) ; 读过中六经济学的, 都了解这需要后来引入的“边际价值”(Marginal Valuation)的概念。虽然如此, 这一切无损《原富》的经典地位, 因为这本书决定了之后经济学成为独立的一门科学!

话说回来, 阿当史密斯在一七七六年出版《原富》后, 学术生涯亦停下来。一七七八年一月, 他接受了大家一定觉得匪夷所思的工作。这位支持自由贸易和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经济学之父”, 竟然接受政府委任, 担任苏格兰海关及盐税委员(Commissioner of Scottish Customs and the Salt Duties)一职, 主要工作包括打击走私及负责收取税款。大家可能想象, 阿当史密斯在其工作上改革这个为利益集团服务的机关吧? 非也! 非也! 他对其海关工作非常认真和用心, 既没有打算改革甚么, 也没有任何不满!

他的母亲于一七八四年以九十高龄去世, 自小体弱多病、与母亲相依为命六十一年、终身不娶的他很伤心。一七九O年七月十七日, 阿当史密斯与世长辞, 享年六十七岁。可能跟法国大革命有关吧, 他死时没有引起很大的注意。他被安葬于Canongate的教堂墓园, 墓碑上刻有:“《原富》作者阿当史密斯长眠于此。”

(全文完)

按: 除阿当史密斯的《道德情操论》和《原富》外, 资料来源包括以下书籍, 读者请自行参考。
史威德(1993), 经济门楣(页17-22, 55-69, 177-191), 远景出版事业公司
林行止(1997), 原富精神(页1-35), 远景出版事业公司
Robert Heilbroner(1986), The Worldly Philosophers(p.42-74), Penguin Books
及其中译本 — 蔡伸章(1991)译, 改变历史的经济学家(页94-130), 志文出版社
Robert B. Ekelund, Jr. & Robert F. Hebert(1997), A History of Economic Theory and Method(p.11-123), McGraw-Hill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