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浅议本科的经济学学习(系列随笔)之三

 

三、写作篇

在这篇文章里我将谈一谈本科阶段的论文写作。这里所说的论文是指专业论文,并非什么随笔、书评、读后感一类的。我认为写论文的工作量虽然不小,但是收获也同样巨大,因为从感兴趣到有想法到系统化再到文字表述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首先,让我们来考察一下本科写论文的几个阶段。刚刚开始的时候,既不知道论文是什么样子的,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动笔写、写什么。那么此时的论文大概是在复制的基础上完成的,复制别人的观点,复制别人的结构,甚至复制别人的内容。比较初级的复制就是从一篇文章到另一篇“文章”,也许稍微改改个别的字句,也许什么都不改动。高级一些的就是从几篇文章到一篇“文章”,从“Ctrl+C”到“Ctrl+V”,因为是来自于许多不同的文章所以连其中的字句都省得改了,实在是“方便”至极!渐渐地,对待某个问题我们有了自己的看法,但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述、怎样论证清楚,于是只好看大量的资料,找出对自己有用的,加上自己的观点就揉合出了一篇文章。也许自己提不出什么系统的观点,但是如果能够对别人的观点进行判断和评价就可以了。渐渐地,到了三年级的时候应该已经接触过一定的专业课并思考过一些问题了,那么这时的文章至少观点是明确了,但是在表达清晰与论证有力这两点上一般会有不足。在写文章的时候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形,要不是自己说自己的,一家之言的论证干瘪无力;要不是四处找资料,过分地堆砌冗长无味。由于缺乏对数据的驾驭能力,在数字资料的使用中也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引用不当的问题。总之,写论文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循序渐进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非自动随着年级的上升而推进,有人到了大三还在抄,所以这是一个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下面,我来谈谈作为一个本科生写这种专业文章的一些注意事项,其中并无重要性上的主次之分。“态度决定一切”(米卢蒂诺维奇,2000),对待写文章同样如此。虽然自己写文章很难,但坚决不能抄,即使自己写的文章质量亚于抄的,也不能容忍自己滋生懒惰的情绪。其次,选题与切入的角度十分重要。大多数同学写文章都喜欢选一些热门的题目,但是这些题目所指向的经济现象往往比较复杂,是由许多基本的经济现象叠加而成的,因而难于进行分离和分析。这个道理同物理学分析复杂运动时将其分解为简单运动的道理是一致的。所以,我觉得选取题目和切入角度时最好选一些比较小的题目,这正如论文指导老师常说的那样。我想说的是,这里面的“小”实际上指的是最为简单和纯粹的基本经济现象,而且最好是作者亲身体验过的和思考过的。一来简单的现象好解释,二来有过接触和思考的问题在写作中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情况。毕竟专业文章还是一篇议论文,说来说去用的还是那几种论证方法,而论证的驾轻就熟是建立在对论题的全面把握基础之上的。之所以许多论文竞赛中都有推荐本科生写调查报告,原因就在于一篇论述清楚有力的文章必然是一篇论题得以把握的文章,而对于学术素养相对较低的本科生而言,调查报告中的总结性论题相对更容易把握一些。同时,这种选题与切入的指导思想也是符合经济学“直面现象”的精神的。即使从一个功利的角度讲,选取“小”题目的文章也是易于在竞赛中获奖的。

在经济学的论文中,一般要做许多文献工作,就是指考察前人做过什么,他们是怎样做的,以及他们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如果论文中要研究的问题是没有人研究过的,而且也并非已有问题的发展,那么要做的文献工作就比较少,只需要把要采用的分析工具的由来以及利弊推敲一下。如果论文中的问题或其相关问题在学术界已有所讨论,这时的文献工作量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前面所说的“小”题目与“大”题目也可以从所需要的文献工作量的角度来理解。大家应该看到,文献工作在写作的过程中对于论点的形成和论证的深入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文献工作本身又是艰难的。在《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张维迎,1995)一书中有146个参考文献,这其中还不包括我们惯常采用的经典著作一类的,例如什么“国富论”、“通论”等等,张引用的全部都是在经济类刊物上刊发的论文,从1937年科斯最早的关于企业的论述“The Nature of the Firm”开始。一篇文章任何可能的贡献都是建立在对前人的思想进行充分考察的基础之上的。由于本科生学术底子薄,对于相关问题的积累就少,要做的文献工作就多,因此是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篇有理论创新意义的文章的,这就构成了推荐本科生写调查报告的另一个原因。当然,并不是说本科生写“大”题目的文章就没有收获。对于一个问题的认识总是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的,那么写文章就是记录自己思想的最有效的手段了,可以作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的阶段性总结。

关于专著与论文,我认为这两者虽然都可以作为参考文献出现,但其性质上却有很大的不同。就我的感觉而言,西方学术界是更加注重论文的,他们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在一篇又一篇文章中体现出来的。他们也有专著,但看起来更象是论文集。国内对待论文的重视程度要差一些,主要体现在高质量的文章太少而鱼目混珠的文章横行。相反,国内的专著的上镜效率较为频繁,但专著没有文章的针对性那么强,相应地评论其质量的高低就要困难一些。我觉得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科学体系,少不了对待论文的严谨和系统的态度,即通过不断地引用和修正前人的成果实现经济学的延续。培养端正的经济学学习和研究的态度,我们要从现在做起。


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57&ID=17869&replyID=63830&skin=1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