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比想象力更重要的...

经济学研究的四部曲:发现现象(document),提出假说,构造理论,检验。

事实上,90%的经济学家作的90%的工作就是检验。要检验一个理论,第一步要放在模型中,检查它的逻辑是否正确;第二步,take it to data,检查结论,如果与数据不合,就要修改假设(每个人在得出自己结论是都清楚自己所作的假设么?)。很多理论在第一步就通不过。当今如日中天的经济学家,比如Matsuyama , Aghion , Krugman之流,做的其实仅仅是第四阶段的贡献。

要想达到更高境界,就要在前三个阶段做出贡献,要像科斯,Leontief那样去发现现象,像Friedman那样去提出假说,像Samuelson , Hayek那样去构造理论,那就不能回避方法论。

经济学学到最后就会发现数学技巧是最不重要的,剩下的就是一些方法论。张五常在芝加哥大学时,有一多半时间是在讲方法论,但是他的学生都不爱听,我想方法论这个东西大概是没法讲的,但并不表示它不重要。方法论是要自己去领悟的,不断的揣摩,对比,推敲,反推。一个道理讲出来大家都明白,但是学到的知识和感情深刻体验得来的知识是完全不同的。

尤其是在中国,方法论尤其重要。有人说一流的老师教出一流的学生,二流的老师教出三流的学生,然后正向发散到无穷大.如果你在哈佛,芝加哥,拜在Acemonglu , Andrei Shleifer的门下,你不需要方法论,只要跟着老师做就行了。只要把老师给的题目做完,你自然会成为一流经济学家。可是在中国不一样,没有人给你题目,你得自己去找有价值的问题。周围有太多的谬误,从一个经济学的爱好者到一个经济学的科学工作者,有太多的激流险滩,太多的诱惑在吸引你偏离那条通往最高真理的道路。你不得不时时回到第一原理,去判断,去拒绝,去小心翼翼的选择.同样是sidrauski model , Ramsey model , 模型都是一样的,但是他却全讲错了?为什么?因为感觉错了。你会以为做经济学的研究就是改变一下别人模型里的某一个参数.没有崇高的理想,就只能在现实中沉沦.要想不在琐碎的细节中迷失方向,就要时时回到第一原理,观照现实,审视内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没有异议,想补充的是,判断力比想象力更重要。善于选择,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有时候你需要经过足够多的失败,把一切都尝试过以后,你才明白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这真是很无奈。你学过了实变函数,发现就是不明白法度引理的证明,没有听说过康托集,也是可以学好经济学的。你学了随机微分方程,发现也许根本没必要去琢磨上鞅下鞅,就算学了测度论又能怎么样呢?也许你永远都不会再用得着了,就像GRE词汇一样。也许你得到的只是自信,一种优越感,也许这才是真正最重要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经济学的问题太多,可写的文章也太多,要把时间花在最有意义的问题上。可悲的是,在我们做出最重要选择的时候往往也是最不知道怎么选择的时候.就好像一只蚂蚁,他要爬上珠穆朗玛峰,可是如果以开始他爬上的是一根树枝,也许终其一生只能爬上树的顶端.怎么才能控制自己抵制诱惑不去过早的做出选择呢?

科学的创造其次需要的是远见,是vision。这要回到第一原理,明白经济学应该是往哪里去的,经济学是做什么用的.或者更根本的,读书是为了什么,知识是做什么用的.没有vision,没有对一个学科远景的展望,贸然的去创造,去思考,只能是瞎想乱想。你会无法判断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无法判断你所作的贡献的意义,重要性。我曾看到有人做出明显不可能的假设,运用随机微分方程推导出了“非常有趣的结论”,而结论严重依赖于不现实的假设。

勇气。
坚韧。
表达交流沟通的能力。

也许这些都是不重要的,只要有感觉就行。感觉是一个很玄妙的东西,可能是无法言说的。等你有感觉了,你就知道什么是感觉了。但我知道什么是没有感觉。如果以为做经济研究就是拓展别人的模型,如果以为一篇论文就是几个假设,推出几个propositions,我想那是还没有找到感觉。

没有感觉也行,有些数学家也不一定就是对数学有多么深刻的领悟,可能就是坐在那儿算算算,然后就算出来了,也就成了著名数学家。

无招胜有招,也许这才是第一流的境界。

第二流的境界,可能就是你我这样在寻找感觉,揣摩方法论的。

第三流的,也许就是那些有技巧没方法的。

但至少要比那些奢谈方法论而不懂技巧的人要好。也许我就是。

参见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6461&ID=32905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