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如何用计量模型衡量制度对经济绩效的贡献

flying:   
 
在AER(Dec., 2001)上Acemoglu, Johnson and Robinson发表的文章值得一读。

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指标--European settlers'' mortality来研究institution对economic performance的贡献,较好的解决了内生性问题。

如果大家还没有看这篇paper,不妨先来一下头脑风暴,呵呵。设想一下mortality和institution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作者是怎样把它们巧妙联系起来的呢?说不定你也会和经济学家们不谋而合,或者你能想出更好的衡量指标?


DNKM:  
flying是好久不见了。

是这篇吗?

"The Colonial Origins of Comparative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1 (5), pp. 1369-1401.
  
 
岳永:   

这个问题我考虑过

我认为不可能了

因为制度是博弈的结果

共同知识的差异变动对结果一向很大

计量不存在概率意义上的期望

操作的随意性太大


flying:   

嗯,直接计量制度的贡献当然不行,所以要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衡量指标,而且可以量化建模,这也正是我建议大家读这篇paper的原因,我觉得作者的设计很巧妙,其思路觉得值得一读。很多东西看似没有路可走,但未必不能另辟蹊径,况且理论上的完满永远是理想中的境界,在现实世界里只要比前人有所进步就是贡献。
希望大家一起开动脑筋,要是能从这篇paper中受到一些启发,尝试建立一个对中国制度绩效进行衡量的模型就好了。


DNKM:   
能够就一个问题可或者一篇论文展开细致讨论,是我求之不得的事情。

可惜,这两天我实在是凡务缠身,无法静心读文,所以,flyling,you first!亮出你的观点

flying:   
嗯,我还没有想好怎么针对中国的情况来建模,最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不知哪位网友能有高见?或许大家可以合作写一篇关于中国制度对经济绩效贡献的文章,呵呵。

其实,作者的思路看起来很简单,但却让我体会到真正的好文章的确是既简单又深刻。既然大家都很忙,也没空仔细看这篇paper,我就大致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的想法吧。

作者采用欧洲殖民者的死亡率这个指标来估计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因为,当殖民者到达一个殖民地时,如果他们面临高的死亡率,则他们就没有动力在该地建立“好”的制度,建立的将是掠夺性的制度,因为他们在这个地方没有长期稳定的预期,也不会打算长期居住;而如果在一个殖民地他们(殖民者)的死亡率低,那么殖民者有动力建立“好”的、有利于长期发展的制度。那么,mortality-->settlements-->early institutions-->current institutions, 这样就建立起了一个反映causal effects的chain.
  
而且,这个指标好在它针对的只是殖民者,也就是说不是当地居民的死亡率的。往往这些殖民者是对当地水土人文气候等等不服造成的死亡率的差异,而这些因素对当地人没有差异。这样就比较好的解决了control group和experiment group的问题

而且欧洲那些早期殖民者、传教士什么的都有记载,数据也比较好获得,中国就比较麻烦了。。

春风化雨:   

中国的相关数字大多有些问题,用来做模型得出来的结论总是不让人感到那么信服。
 
 
flying:   

嗯,是的,数据是在中国做研究的老大难。。。


DNKM:   

能否这样假设:mortality-->settlements-->early human capital-->current human capital,
然后,我能否说这验证了人力资本对经济绩效的贡献?

说到底,这还是要归结到能够度量的人类居住的适宜度,文章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生存环境对经济绩效的影响。这在兰德斯的《国富国穷》里有了让我信服的说明。


flying:   

嗯,D兄可能没有仔细看,链条的起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mortality而是European settlers' mortality,注意到这一点很重要:p 如果仅仅是考察一般的mortality那就是成为了D兄所说的研究生存环境对经济绩效的影响了。
 

flying:   

以下是引用春风化雨在2003-3-5 13:02:00的发言:
鄙人在做研究时往往不得已选取一个典型的事例从中加以分析。
 
呵呵,案例分析法是商学院的杀手锏啊,harvard用得最炉火纯青。对于经济学研究来说,能够把一个故事说明白就很不简单。


DNKM:   

flying,

我是说如果用其他模糊的、说不清的东西替代他三个假设中的“制度”,例如,教育,然后套用他的思路,我能否得出结论,教育对经济绩效的贡献是大大的?

    
flying:   

以下是引用DNKM在2003-3-6 9:41:00的发言:
flying,

我是说如果用其他模糊的、说不清的东西替代他三个假设中的“制度”,例如,教育,然后套用他的思路,我能否得出结论,教育对经济绩效的贡献是大大的?

不知D兄的“思路”是什么?能否详细解释一下?按照我现在的理解,我感觉比较难以得出。如下:

衡量教育对经济绩效的贡献,假定,我们找到某一个变量A(例如家庭收入),会影响到教育程度,从而影响以后的经济绩效(微观上以个人或家庭为衡量单位,宏观可以是一个地区的平均GDP等),这里固然存在因果关系,但作为计量建模存在问题。因为很难保证这里的教育不是内生的,而确实是由A导致的;接受教育的人本身也许就已经经过了选择,只有那些智力较好的才能够进入更高一级的教育,这样样本就不是random的,就会有bias,所以受教育这个事件就是内生的,这样就很麻烦了。

而作者他们做制度和经济绩效的论文时,这里的制度就不是内生,制度是由殖民者制定的,而这些殖民者又是根据他们在在移居当地后的死亡率来决定制度的,样本是random的,对于做计量的人来说,这就比较好处理了。关键就在于不是人人都可以想到这么巧妙的instrumental variable来保证内生性问题的解决。当然,我们仍然可以指出这里面可能还是有缺陷,因为内生性问题似乎是一个无底洞,永远也难以完全彻底的解决,但该文在这方面已经是同类文章中近年来做的最好的一篇了。

做教育的计量,通常是劳动经济学的issue,对于前面说的那些难点,也不是说就不能有所改进了,比如,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外生的变量(这一点比较难,不知谁能有新的好点子);比如,怎样使样本不要先经过一次self-selection等等,只要在一个方面有所突破就可以写一篇很好的paper了^_^ 这倒让我想起来一篇衡量教育回报的文章,就有一些巧妙的设计,很有趣,下次另发个帖子吧,呵呵


DNKM:   

只看了第一部分,这文章太长。实在不应该继续胡搅蛮缠。我的下面说法只针对文章的第一部分。

我丝毫没有做教育计量的想法,只是觉得他在逻辑上与我不合拍。

1低殖民者死亡率——>2黑箱——>3经济绩效,对吗?作者说1和3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所以,必定通过一个或者几个环节。现在他把这黑箱叫“制度”,难道我不能叫他“度制”吗?我可以用教育、房屋款式、官方语言……等名词替代这个黑箱吗?然后我找点历史故事,是不是也可以同样凑篇文章呢?诸如黑箱对经济的影响?

就算我接受了“制度”这个黑箱,作者显然不是仅仅要说明制度对经济绩效有影响(这一点几乎大家都接受),他实际想说明的是“好制度”会有“好绩效”。而低殖民死亡率等同与“好制度”,这一点作者除了讲了点故事外没有多少论证,结果,相当于把一个假设直接放到了结论中。
  
 
flying:   

低殖民死亡率不等于“好制度”,只是一个source exogenous variable . D兄若能想出个好故事来,当然也可以就“度制”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发表一篇好paper,然后我们大家就会开始研究学习您的大作,呵呵,原来paper就是这样产生!


"The Colonial Origins of Comparative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一文下载地址
http://bbs.efnchina.com/uploadImages/2003331049291203.pdf
参见: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57&id=30715&replyID=114614&star=1&skin=0

(编辑:本力)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