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周立群教授在线访谈录

编者按:根据6月15日周立群教授在线访谈整理,未经周教授本人审阅。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2003.6.18


网友:如何看待非典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在我看来,非典是很多人失业,或暂时性的失业,如对我国影响比较大的餐饮建筑等,可是非典也会带来一些就业机会,怎样看待综合的影响?

周教授:从短期看,非典对某些行业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而且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从长期看,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包括那些受到较大冲击的产业恢复也会很快,从长期看,中国就业问题是一个困扰我们的大问题,疫情流行迫使我们反思就业体制、就业通道、就业分布,最近我主持的一个非典课题组就这个问题作了专项研究,这一报告已经为高层领导部门所采纳。你可以在我们经济学院的网页查询到。


网友:近年来我国大学扩招流量非常大,尽管在短期会减少就业压力,但早晚为体会凸现出来。但是大学教育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学得好多东西进入社会后用不上,还要重新学习,而且有研究显示各省的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成正比,所以我们不如多发展一些职业教育,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周教授: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增加一倍多,毕业生从02开始步入社会,大学生就业成为大家关注的社会问题,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和吻合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也是我国步入大众教育门槛所要回答的重大问题,我很赞同你发展职业教育的观点,但是,现有高等教育的自身结构调整也迫在眉睫,大学生就业难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目前高等教育在专业结构、培养模式、知识体系的不适应,另一方面社会就业理念和体制也面临挑战,就业体制设计户籍制度、劳动力流动,就业理念转换也十分值得研究,当我们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观也需要发生转换。


网友:经济学教育的战略在两位教授心目中是什么样大概的轮廓?或者说,请问既有的经济学教育框架是什么样子,战略的意义是贵院的还是中国的?

周教授:中国经济学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中,20%学经济学,也就是说五个大学生中就有一个是经济学生(严格地说,目前我国经济学、管理学没有统计区分,这里经济学也包括管理学),因此,经济管理类教育是重要的高等教育组成部分,其教育水平人才培养将对中国教育体制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经济学教育平台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它和理科工科相互渗透;另一方面,它培养出的人才所进入的工作岗位也要有很宽适应性。因此它的发展价值就更为凸现。
要看到中国经济学培养布局涉及学校很多,我统计有500多所高校都在培养经济学人才,这包括一些工程、师范等大学,这足以看出社会的需要。但是,经济学教育的重镇主要还是分布在十所左右的学校(这里就不再包括管理学了,比如北大、人大、复旦、武汉、厦门、上海财大、中央财大、西南财大、南开等)。

网友:我们国家每年授予学位的经济学博士,70%以上集中在上述学校,因此包括南开在内的培养质量就更为重要,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南开经济学院在培养经济学人才方面,正在大力度进行改革,以提升人才质量,其中,高起点、高水平、国际化就是我们的重要取向。

周教授:防治非典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现在初步想到,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能,不仅要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而且要在发展教育、提高民众道德素质、社会文明等方面多有作为。后者对非典防治和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网友:前一段时间听说张泊伟老师主持了国经系教学改革,当时学校网络也公布了,但后来bbs又有消息说改革计划流产了,请院长说明一下具体情况好吗?另外,国经专业今年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如您刚才所说,采用了一些新的国外教师,您可以详细介绍一下吗?谢谢

周教授:我院教学改革目前在五个专业开展,国经贸系是较早启动和设计的系之一,但是课程改革是设计学校、学院、系三个层面的,目前正在进行。这里涉及到部分课程要作调整,有些问题要在学院以及教务进行协调,我们也希望同学能提出积极建议,共同促进我们的教学改革。
近一年来,我们加大了对国外留学学成博士的引进工作来改变我们教师队伍的构成,今年,我们同时从美国日本等国家引进经济学博士六人,其中有三人今年秋季都要承担研究生主干课程,他们的课程都是英文授课,如李长英博士(美国留学)将承担中级微观(研究生,九月开课),同时他还为本科生高年级双语授课微观。


网友:听说有你们主持的中国经济学教育战略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能否简单介绍一下。SARS对我国的教育业会有什么影响呢?谢谢!

周教授:我和我的同事目前正在关心这样的题目:后sars时代的经济学教育,希望和你能够一起讨论。网络课程、人才应对非常课题的能力我认为非常重要。

网友:国内经济学教育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非常多的经济学学生都选择本科或者硕士毕业后到国外去攻读学位。请问您的看法。
另:能请您谈谈南开经济学院现在的经济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做法吗?
周教授:感谢你提出这个有意思的问题,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国内经济学教育和国外尤其是欧美有很大差距,这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国际人才竞争市场缺乏竞争力,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是国内培养经济学人才的重镇,四年前我们招收的研究生就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去年和今年,我们在校内的研究生每年就达到了500人,包括硕士和博士生,作为一个高层次人才培养重镇,加快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推进经济学教育国际化是我们重要的使命。为了适应国际化要求,从2003开始,九月入学的本科生,我们强化了对他们数学的教育和训练,目前我们本科生的数学教育已经提升到了数学一,在研究生层次,近四年来,我们的微观、国际金融等课程,一直是请海外受过欧美严格训练的教授来j讲授,从今年九月起,研究生将实行微观经济学英文授课,有国外归来学者讲授,同时我们加强了经济学理论和思维的训练,提升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在这些方面,包括北京上海一些知名高校也在作探讨,他们的很多做法都值得我们学习。


网友:学界对非典的讨论只停留在就非典谈非典,非典使人类反思我们的发展模式、道路和政策。但人类似乎走在不归路上,没有回旋的余地。怎么办?

周教授:我推荐一本书,很值得一读---《反身现代化》,记得是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译著。一起探讨。


网友:经研所要公开招聘留洋的学者做所长?请问进展怎样了?

周教授:经济研究所是个非常开放和自由的平台,既是他的历史传统,也是今后趋向,建立一个开放的学术平台是提升他的学术水平一个重要方面,坚持这种开放性表现在诸多方面,其中聘任所长就是内容之一,近一年来,已经有两位探视来担任经济研究所所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仍然没有到位,我们继续聘任学者来担任这一职位。
有一点我可以告诉你,经济研究所从三年前开始,已经原则上停止了从本所本院留校人员中选聘教师,它现在招聘的主要是海外留学人员,今年将有三名海外人员任职。


网友:2001年我参加全国劳动价值论学术研讨会时见过两位教授(这两位是重要的组织者)。我是一名经济学业余爱好者,请允许我借此园地首先向南开大学、向二位教授的这种开明,表示衷心的感谢。
从逄锦聚教授的简历我发现,逄锦聚教授2002年出版了一本《社会主义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研究》(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我很想知道,逄锦聚教授对价值论在经济学中的地位问题的看法和逄锦聚教授新作的新观点。
我注意到,在介绍《21世纪中国经济学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报告》时有"经济学类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提法。但事实上两者好像有矛盾,国际化的趋势是背离大众化的。在我国学术界,我感觉到大众化的东西有被轻视的现象。不知道两位教授对这些问题是如何看的。
谢谢!

周教授:我来回答后一个问题,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但是现在不是一个人力资源强国,人力资源开发是我们今后几十年的一个重大问题,而要实现这一点加快大众化教育进程是一个重要的趋向,大众化本质是整个民族素质提升和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支持。我在我主持的经济学战略报告中,提到的教育国际化是在全球化条件下高等教育所必须作出的及时反映,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尤其是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还很低,因此我们培养出的人才远远不能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感谢你提出的问题,希望今后这一方面问题还能和你进行持续讨论。

网友:1. 你如何评价北大CCER和武大IAS在经济学教育上的改革和尝试?对于经济学在研究规范上与国际的接轨,你有何意见和建议?
2. 经济学者的研究成果到底由谁评价?你认为国内的经济学期刊能够作为评价经济学者研究成果的媒介吗?你如何评价大陆学者与港台、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学者在英文期刊上发表论文方面的差距?
3. 目前国内许多大学的经济学老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深度都有所欠缺,他们如何能培育出高水平的学生?南开有这方面的问题吗?如果有,如何改进?

周教授:我了解而且很关注ccer等的改革尝试,在经济学规范化和国际接轨上,是一个方向。
这也是经济学研究成果走向国际的必要选择。
中国经济学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机制正在形成过程中,一个有效的社会评价机制将对经济学研究起促动作用,目前国内一些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发表的研究成果水平和规范化程度都有明显提高,但是,中国经济学成果真正做到和国际在同一平台进行交流还需要一段时间


网友:请问经济理论对非常时期人们的行为、表现,社会所体现的特殊状态的解释力度?

周教授:对应急事件,经济学必须作出及时迅速的反应,从一定意义上看这是经济学发展的契机,重大事件、社会巨变是孕育经济理论的试验场。剧变和事件给经济学家布置的作业比以往都要多得多,这是我们要面对的挑战。

网友:我感觉现在南开经院存在这么几个问题:
1、缺乏绝对杰出的灵魂人物,不像北大的中心、光华
2、第一个原因导致经院各系所以及系所内部都大部分是单兵作战,很少形成一股力量集体做大课题,大项目
3、海归派明显太少
4、校内的学科交叉太少,经院很少和其它院系彼此间进行一些交叉研究
也许我的认识不太深刻,说的也不一定对,但是希望院长来谈谈南开经院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规划

周教授:你实际上提出了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一是学科的交叉,另一个是师资的调整,这将对南开的经济学发展发生重要作用。学科交叉会有利于学科创新和增长点培育;师资结构调整(包括充实)有利于形成新的指示构架和体系,进而为经济学发展提供支撑。而这些问题的探索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尽管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我想在今后一两年中,会有很大的改观。
至于灵魂人物,我们也非常关注,我们工作集中在:优秀人才引进和培育,努力营造一个更宽松自由开放的氛围。


网友:请问周教授数学和经济学的关系,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数学非常重要,没有数学的经济学不可能解释经济世界,没有数学功底的经济学家不是真正的经济学家。另外,张五常等认为的经济学和数学的关系微乎其微,您的看法?

周教授:数学对经济门类的学生越来越重要,他不仅是工具和方法,还是在培养学生思维,坚持的数学工具对我们研究重大经济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希望在应用经济学科门类有所发展,没有好的数学功底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经济学是很宽泛的学科群,在作经济思想史、经济史常使用数学,但并不意味着数学对它们没有用处,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指示,我们几乎没有办法去把握一个经济学者的思想。


网友:经济学者的研究成果到底由谁评价?你认为国内的经济学期刊能够作为评价经济学者研究成果的媒介吗?您如何评价大陆学者与港台、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学者在英文期刊上发表论文方面的差距?

周教授:我知道包括日本韩国在英文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远远高于我们,港台学者也大大超过大陆学者。我在主持的中国经济学教育战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特约了台湾大学巫和懋教授的一篇文章,他就这个问题作了比较,大陆少于台湾和香港,也少于国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教师在欧美和海外学习的占相当大的比例,甚至有的系全都是海外留学,又如我们很多学者还不能很便捷地越读英语,当然中国经济学在体系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方面和国际接轨程度也有差距,但是这种状况一定会改变。

 

附:周立群教授简历
周立群 男 1951年生 经济学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市场经济运行、企业组织理论
现任校内外职务及经历: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院长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所长
南开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委员
《南开经济研究》主编
国家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天津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秘书长
天津市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常务副会长
1981年大学毕业后作过两年中专教师,1985年考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先后获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1996-1997年作为富布莱特访问学者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迈阿密大学作学术访问,1998年以来先后在瑞士、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的大学及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作学术访问和专项研究。

讲授课程与指导研究生:
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企业与组织理论
现指导博士生8名、博士后3名、韩国研究生1名、进修教师1名。
主持在研课题:
"农村产业化中的经济组织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编号02AJL005);
"体制转型期经济组织演进与创新研究"(教育部重点项目,编号01JAZJD790015);
"天津新工业化道路研究"(天津经委项目, 编号013500111);
"中国经济学类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教育部重大项目,编号117101001));
"经济全球化与增强企业竞争力研究"(国际合作项目);
"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理论与政策"(农业部项目,编号01019)。

主要著作:
《国有财产组织论》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资产重组:中国企业兼并研究》(合作)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经济科学年鉴》1989-1995各卷(分栏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社会主义经济学新论》(合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分篇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2001年版;
《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译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中国经济学类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报告》(主编)2002年版。

主要论文:
《刺激与约束--论企业运行机制的转换》 《经济研究》1989.9
《市场态势.企业行为.运行效绩》 《学习与探索》1991.1
"Consumption at Public Expense in China", CHINA MAIL Vol.4.No.4 1991
《资源配置与组织优化》 《经济学家》1992.3
《财产权利的要素,结构与规则》 《经济学动态》1993.1
《论现代企业经营机制的结构与特征》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4.10
《由没有财产权的占有者向法人产权实体的转换》 《社会科学战线》1993.6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 and a New Structure of State-Owned Asset",
NAKAI ECONOMIC STUDIES No.3-4,1995
《论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制度的衔接与替代》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6.8
《企业家理论的支点与职业企业家的培育机制探讨》 《学习与探索》1998.3
《组织研究与组织经济学》 《经济学动态》1998.5
《职工下岗与再就业的几个问题》 《中国工业经济》1998.5
《新组织形式:企业与市场之超越》 《经济学家》1998.4
《韩国的金融危机及其原因》 《社会科学战线》1998.5
《论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 《天津社会科学》1998.4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南开学报》1999.2
《企业经营者的演变轨迹与职业企业家队伍的培育》 《南开学报》2000.3
《农村"分包制"组织形态分析》 《天津社会科学》2000.4
《实施股票期权有待探讨的几个问题》 《中国工业经济》2000.6
《启动东业西移、推动产业升级》 《教学与研究》2000.12
《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 《经济研究》2001.1
《经济转型与体制转型》 《天津社会科学》2001.3
《企业家理性、非理性与相对理性研究》 《天津社会科学》2002.1
《商品契约优于要素契约--以农业产业化中的契约选择》 《经济研究》2002.1
《经理人市场:供求与交易关系研究》 《江苏社会科学》2002.4
《中国大陆私营企业发展的若干新特点》 《经济展望》(台湾)2002.9

获奖情况:
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合作)、"中国图书奖"、"十五省出版社优秀图书奖"、"国家教育委员会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天津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天津市劳动模范。
联系方式:
E-mail:zhoulq@office.nankai.edu.cn
个人主页: http://202.113.227.220/professor/htmls/zhouliqun.htm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