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关于复印费的讨论

  
 
 下面是关于复印费的讨论,是由朋友提出有关的现象而引起的:

朋友:复印不会比原版本便宜吧?我记得以前复印A4纸要四毛钱的,几百页的书两面合一A4纸好像也要一两百元吧。

我的回应:不可思议,你们那里复印怎么这么贵?这里的私人复印店只要1毛一张,量大最多还可以打折到7、8分。受这些私人店的竞争,现在连垄断的学校复印也降到两毛半。我因为是用经费复印,只能到有垄断权的学校去复印,算下来也就每本50元的成本,如果现在这些书重版,大概也要卖这个价钱,因此还是合算的。这里连打印都只要两毛一张,学校的垄断打印也只要五毛一张。现在书越来越贵,复印却越来越便宜,中国的知识产权又保护不力,以后这种用复印来打书的情况一定越来越严重。

朋友:我记得以前是这么贵的,现在应该也差不了多少吧。你们那里可真是便宜,打印两毛一张??我们这里一般是两元的,天那!!!(一张A4纸张几分钱,还有激光打印机加一次粉能打千多张吧,加起来就每张打印成本一毛多了。)怎么差别这么大?我有些纳闷,看什么时候上街头调查调查。


 
 
 lijunhui   
 


关于复印费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也是一个极其有趣的题材。值得大书特书。


首先,复印费是在去年大幅度跳水的。以前私人复印店能开出2毛一张的价格就已经是极低价,垄断的学校复印都要3毛一张(但看来还是比你们那里便宜啊)。打印则通常都要1元一张。但去年我从日本回来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复印费大跳水,狂跌至1毛一张。随后就是一个明显的“需求定律”发挥作用的过程。由于复印费大跌,复印的需求量急增,因此尽管复印费便宜了很多,复印业也变成一个极其赚钱的行业,校内及学校附近的私人复印店犹如雨后春笋一样不断冒出来。结果这就严重地威胁到处于垄断地位的学校复印。以前虽然有私人复印店可以把开价叫低到2毛,低于学校的3毛,但这些店或者离学校相对比较远,或者是学生在宿舍内进行的“非法”经营,规模非常有限,因此多数人还是在学校复印。学校虽然有垄断权,但垄断利润并不太明显。但复印费大跌后,私人复印店(俗称1毛店)激增,复印不但是便宜了很多,而且是方便了很多,而且与学校的价格差距极其明显(学校那时还迟钝地停留在3毛一张的时代)。这一下子就几乎把学校的生意全抢光了,可能也就只剩下那些要用经费来支付复印费或者是有关的文件具有机密性的生意。学校作为一个垄断者,首先的反应是非常典型的,就是并不是快速反应,以降价来夺回生意,而是出动到保卫处的保安力量,去“扫荡”那些据说是“非法”的1毛店。结果这样的举动引来师生在BBS上的猛烈攻击,批评保卫处不去打击真正危害校内治安的犯罪,反而成了维护学校垄断复印的帮凶。我虽然不清楚保卫处的内部怎么样,但我观察到那些私人的1毛店最后都没有被关闭,反而还不断有新店开张,因此我猜想保卫处最后是慑于民情而实际上放弃了那些“扫荡”。接着自然就是学校的复印店纷纷降价,降为复印是2.5毛一张,打印是5毛一张。这虽然与私人店的复印1毛一张,打印2毛一张还是有相当大的差价,但由于有前述的经费复印和机密文件复印这些雷打不动的生意,这个价差到目前为止还是维持下来了。


我认为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含义。《经济解释》的《小试牛刀》一章中,就谈到经费复印与自己付费复印的不同,经费复印由于经费只能用于指定的用途,因此一毛不值一毛,书中说经费复印中的一毛只值六分,那是一个假设。但实际上具体应该值多少钱,虽然不知道,但只要知道经费复印中的一毛不到一毛,就可以用需求定律来解释了。而在这场复印费降价战中,我们就更可以相当清楚地看出,经费复印的2.5毛是相当于自己付费复印的1毛的,也就是说,经费复印中的一毛只值4分。


其次,即使是在以往复印费没有大跌,学校处于垄断地位的时候,中大的复印费也是比其它地方要便宜的。例如我曾经在省的图书馆中山图书馆附近的私人复印店复印过从那里借出来的书,那里的就收4毛一张的复印费。至于在家乡顺德,那里的复印费更高达5毛一张。我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跟斯密定律有关。斯密定律认为,市场的广度与深度,决定了分工的程度。学校与广州其它地方相比,有大量需要复印服务的师生,因此复印市场的广度与深度都比较大,提高了复印的分工程度。而分工程度的提高是有利于降低成本的(请回想一下《经济解释》第二卷第三章第七节的题目“专业生产成本大跌”)。而且,需求量较大的时候,由于上头成本可以分摊到更多的量上去,单位的成本也就比较低,使一些私人店可以叫出2毛这样的低价。学校虽说是垄断的,但它也受到私人店竞争的约束,有私人店叫出2毛的低价,它就不敢把价格提到3毛以上。同样的道理,广州这样的大城市自然比顺德这样的小城镇有更多的经济活动,对复印的需求量也就比较大,也就是复印市场的广度与浓度都比较高,这样就使广州一般地区的复印费能比顺德的更低。类似的情形并不限于复印,如公用电话费(我指的是私人提供电话的那种公用电话,不是买卡打的那种公用电话),广州是市内电话一分钟5毛,顺德却高达一分钟1元。


怎么样,这是不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题材?我认为这是一些非常好的经济学题材,不会大而无当,更不会太大而我们无法了解有关的约束条件或驾驭不住有关的题材。然而,这些小事情,包含的经济学含义却一点都不比大题目小。像这个复印费的题材,如果要展开充分的讨论,需求定律、上头成本、分工原理、竞争与垄断……一系列经济学中的重要问题全都涉及到了。所谓以小见大,就是这种优秀的题材啊!


    
 
 
 
 朋友的电邮:

我还想问下的就是你们学校周围开的那些复印的,是否专门搞复印和打印?还有兼营其他的么?

我们这边大多数都是兼营的,一些文具店、士多、电脑公司的什么兼营,很少专门搞的。我猜如果你们那里复印市场很大,可能会有专门搞复印和打印的店铺。

记得当时读大学,是很少出去外面复印东西的。到毕业时候,很多同学才会去打印和复印毕业论文、个人简历之类的,这时候市场就比较好。平时就在我们学校门口的店铺作复印生意也不多。

所以这是和你说的上头成本分摊问题有关。

 

 lijunhui   
 
 

以前复印费未大跌之前,因为复印太贵,大家都尽量不复印,因此跟你读大学的情形也差不多,不到毕业要复印论文和简历,都很少会复印。不过这是学生的情况,老师的话,他们要做课题,就一定要把作为研究成果的论文复印,因此再怎么省也省不到哪里去。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复印费未大跌之前,这里的复印费还是能比广州其它地方要便宜,这仍然是“斯密定律”和上头成本的分摊在起作用。


那时的确就没有专门的复印店,都是兼营性质的。就我的回忆来说,可能就只有两家是专门复印的,结果也就只有它们两家能叫出2毛的低价,这再次证明“专业生产成本大跌”这一命题的正确性,正因为这两家是专业生产,所以成本可以压得比别人的低。但在“斯密定律”的作用下,由于当时复印费如此之贵,需求量相对现在要少得多,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仍然是有限的,因此没有多少店是普遍地专门从事复印的。因为专业生产一定会导致大量生产,没有大量的需求量作支持,专业生产反而无利可图(这就是“斯密定律”)。


现在复印费大跌后,新开了很多复印店,情况有二:其一,是原来并不提供复印服务的店子也开始提供复印服务,这类店显然不属于专业生产;其二,店子完全是新的,这种店子往往就是专门提供复印服务。


我举一些实际的例子。有一家叫“自力”的私人店,原来是小士多,属于夫妻店,设在教师宿舍楼下,卖点日常用品。现在增加了复印服务,开价1毛,量大可打折到9分。据我的观察,虽然这家店并不是专门提供复印服务,但我看开店的那对夫妻起码有80%的时间是在做复印的生意,其专业生产的程度实际上已经相当高。我看到甚至有人把“六库全书”拿到他们那里去复印!这家店的开价是比较高的(现在私人店在价格竞争下已经开出7、8分的极低价),但我认为他们能维持较高价,原因有二。其一,店子位于学校内,而且就是教师宿舍楼下,非常方便。那些开出7、8分的私人店往往都是设在校外,要走一段路。因此这店子的高价部分属于地租。其二,这家店子的服务特别好。例如,因为它就在教师宿舍楼下,他在复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马上就可以打电话给顾客,让他们下楼来看看,要如何解决问题。另外,他们还提供装订服务(这对于印书而非印论文来说就是非常重要的服务),每本额外收3元。而那女的原来以前是在印刷厂工作,因此在这方面堪称专家,装订得非常漂亮,令顾客大感物超所值。这里又可以引出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就是下岗工人如何再就业。那个女的就是从国营的印刷厂被遣散而下岗的工人,但就凭着她在印刷厂工作所获得的丰富经验,她的复印店能提供其它复印店往往难以提供(或高质量地提供)的服务,从而能收取高价。看他两口子忙得不亦乐乎,乐得笑不拢嘴的样子,就知道他们下岗的日子过得比上岗的日子还好。那店的名字“自力”,不也是发人深思吗?


另一个例子就是那些校外的叫价低至7、8分的复印店,那些都是专门复印的店子,而且专门是做量大复印的生意,按重量来规定给8分还是7分的价(好像是20克以上给8分的价,80克以上给7分的价)。他们的价比较低,原因有二:其一,显然是因为专业生产,因此他们都只做量大的生意。其二,是因为他们的店子在校外,比较不方便,没有了地租的收入。


第三个例子是一家这个学期初才新开的复印店,就在学生饭堂里,我很怀疑那家店子是学校开的,否则不可能租到那么好的地段。那店子是专门做复印的,开价1毛。显然,地段好是其高价的最大原因,价格差距几乎都是地租。不过我从来没去过那里复印,不知道是不是量大可以打折。(学校垄断的复印就没有量大打折这回事。)而这店子很可能实际上不是私人店也可能可以说明为什么它的叫价不够低,因为它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比较差。现在复印费的价格已经竞争得降到1毛以下,它还迟钝地停留在1毛的时代。我感觉这家店的生意也不算太好,尽管地段是如此之好。

 


 
朋友的电邮:

我问了几个在QQ上的同学朋友,大部分数据是3-5毛。包括广州南海江门东莞还有粤西等地区,东莞一个同学说上次去当地公安局办理证件时候是3元一张。我笑骂了他两下,然后问他街头上一般多少,他说大概3毛钱。

这里有几个普遍现象大概要总结下:1、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复印费用相对来说反而一般会比发达地区要贵!2、普遍来说,专营性质的复印店要比兼营的(比如本来是士多店的)要便宜。
3、存在大量复印潜在市场的地方要比一般地区便宜(比如大学周围一般便宜点)。

还有,按照A4纸张价格来说,一般是15-20多元一叠(500张),就按照15元吧,摊到每张至少也要3分多钱。加上碳粉的,还有其他费用,我觉得如果真有做到7
8分钱的真是奇迹啊。1毛钱我都认为赚不了什么。

上面总结几个现象其实想来不奇怪,就如你上面说的斯密定律有关。很难想象,如果一天没有一万张以上的复印量,收费只有1毛钱的专营性质的复印店能够生存下去。


    
 
 lijunhui   
 


你总结的现象和解释都是对的。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经济活动量少,复印需求与经济活动量大致可以看成是正比的,因此就意味着复印需求少,斯密定律的作用下使单位成本极高,只能收高价。专业生产使成本大跌,也必然使专营性质的复印店比兼营性质的叫价低。至于第三点就更加肯定是斯密定律的作用了。斯密在其《国富论》中一开篇就谈分工问题,可谓独具慧眼。


但我不能同意你说1毛钱的复印店赚不了钱。能不能赚钱不是我们能了解的,做复印生意的人肯定比我们清楚得多。我们能观察到的现象是复印店还在不停地有新店开张,而且价格还在往下降,那就说明这个行业目前是很赚钱的,行业的成本曲线还位于下降的那一段上。因为成本曲线的下降部分的理论含义正是生产规模比最优规模小,那就一定存在扩张的动力(如果是成本曲线的上升部分,理论含义就是生产规模比最优规模大,那就一定存在收缩的动力)。你不能以你所了解的纸价来推测他们的生产成本,既然复印费两地可以相差那么大,纸价也很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实际上我在日本看到过类似的现象,已经想研究这类问题很久了。你记得我跟你说过日本现在流行100元店吗?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来算,100日元在一个日本人心目中的价值,大概相当于1元人民币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价值。因此你可以想像100元店的东西是便宜到何种地步。现在广州有1元店,也有10元店,但姑且不论这种店很少,远远不如日本的100元店普及,1元店的商品质量极差,10元店里的商品种类也跟日本的100元店差得太远。我奇怪了很久,不能明白日本的100元店怎么能够生存。但看到的事实是,这种店不但能生存,而且就像这里的1毛复印店那样,越开越多,明显地显示这一行业还处在成本曲线下降部分。


我在日本的时候,想了很多方法来观察100元店的情况,可惜的是时间太短,我又是外国人,人生地不熟,没办法深入到内部去调查它们是如何控制成本的。我想了很多可能性,也通过网络查到不少说法,但都觉得无法完全解释这种现象。我在这里简单地说一下吧。100元店大部分是个体户经营的性质,以出售日常用品为主,有点像国内的小士多,但也有专业于某一种商品的,如专门卖杂志等。但现在100元店的市场中已经出现两家是大集团以连锁形式经营的100元店。它们两家的经营手法非常不同。其中一家叫“100日元商店”,走的是类似麦当劳一样的路子,即尽可能地在每一条街上都建立分店,因此这一家的分店开得铺天盖地,到处都可以看到。但这一家店的商品种类就比较单一,质量感觉也没有另一家的好。另一家叫“100日元广场”,走的是类似百货公司的路子,即分店贵精不贵多,尽量挑人流量大的地方开分店(但这种地方的租金也会相当高)。例如,就我所知,只在早稻田大学附近、涩谷、锦系町站这几个或者是大型学校旁边、或者是购物中心、或者是交通枢纽的地方看见过这家店的分店。而且这家店与前一家比,租用的店铺面积都非常大,像涩谷那一家,一共租用了地下一层到地面三层共四层楼面。涩谷的地段可是黄金地段,与新宿、银座等地是平起平坐的,其地租之贵是非常惊人的。这样一家以商品价格极端便宜为招徕的100店居然可以一口气在这种地段租上四层楼面!杀了我的头我都不信这一行业的利润会不丰厚。这一家的商品种类不仅多,而且质量都比较好。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到后一家去购物的。比如有一次我要买耳机,到前一家去,只有一种类型,就是只能听一只耳朵的。我要买可以听两只耳朵的,就怎么也找不到。但到后一家去找,一找就找到了,而且种类还很多,可以再挑。又如日本有一种小商品,是用来测量电池的剩电量的,可以给你简单地测试一下电池里的电量是比较满,还是比较弱,还是已经不能再用。这种测电池的小商品非常好,我们可以用它来搞清楚一个使用电池的电器是它本身坏了,还是电池用完了。还有一些电器的用电量大(如数码相机),电池的电量不够,就不能用了;但一些电器的用电量小(如钟),电池的电量比较小也可以用。同一块电池,在一些电器上已经不能用了,但在另一些电器上还能用很久,用这种商品测量 下,就可以知道电池还能用在什么电器上,不会浪费。实际上我在国内的时候,就一直很想有这种商品,而且它的原理非常简单,我只读过高中物理都能想到怎么做出来。但就是没有人生产这种小商品。但在日本的100元店就有这种小商品卖。我去买这小商品,前一家没有,后一家却有。但前一家开的店子多,我住的地方是新开发区,商店都很少,但就有前一家100元店开的分店。宿舍里的人都到那里疯狂购物,因为实在是太便宜了。


我想了很久,为什么100元店能赚钱,而且显然还赚得不少。我上网查到那两家集团的主页,看它们的介绍。它们宣称自己能把价格压得如此低,原因是大量入货。量大可以打折,这我知道。但我不相信这个理由。因为一些大型的百货公司,如西武,它们的规模比100元店的规模大上千倍万倍。100元店的所有分店加起来,都比不上它们的一家分店的进货量。为什么它们就开不出这样的低价?又有中国留学生跟我说,这些100元店的商品都是从中国进口的,便宜死了。这我也知道,那里的商品几乎全都印着“made in China”。但现在日本的日常用品,几乎没有不是从中国进口的,其它商店都一样,并不光是100元店如此,因此这也不能解释100元店的成本优势在哪里。又有一次,有一个电视节目介绍前面说的那后一家100元店在锦系町站开分店的过程(我就是看那节目才知道锦系町站有这家分店,于是专门跑到那里去看那家分店,果然是气派惊人,搞得跟西武这种高档的百货公司差不多一样的漂亮)。节目中谈到管理层为了既要增加商品的种类,又要控制成本,里面很多小商品都是自己公司设计、生产的,不是从别的生产商那里买入的,即既做生产,又做销售,等于是厂家直销,因此成本很低。这解释了为什么这家100元店可以有那么多商品种类,有些甚至是前一家100元店所没有的。但这依然不能解释成本的问题。因为“buy or make”自古以来就是管理决策学中的核心问题。外购与自制的成本并不必然哪个比哪个低。不同的行业和企业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有时外购的成本比较低,就会选择外购;有时自制的成本比较低,就会选择自制。如果自制的成本一定比外购的成本低,大家都会自制,就不会出现外购。其它类型的零售百货业显然是以外购为主的,而即使是在100元店业中,显然另外那家100元店就是以外购为主的。因此,解释成本优势所在的关键不在于它选择的是外购还是自制,而是什么因素使它在自制上有成本优势,同时还必须能解释为什么另一家店就在外购上有成本优势,还要解释为什么其它零售百货业也选择外购,却没有这么大的成本优势。

 


 
朋友的电邮:

我对说哪里赚得了钱仅是我的疑虑和惊叹而已。但我当然知道肯定有利可图的拉,否则,早关门大吉了。

今天我们MRPII选型基本定了,是一家深圳的公司。听说前几年(96 97
左右)也有人向我们公司推销MRP
ERP之类软件,动辄是一百几十万的,那时候在国内市场也不成熟,听说太多失败案例。所以上面不敢搞。后来走自己开发的路。

我们是后来从一客户那里知道他们上MRPII的,然后打听价格,降到很低水平了。比如目前我们初步定了的这家,软件费加几个月实施只需要十三四万,包一年服务,我和调研小组一个副总仔细盘算过,觉得很奇怪。因为搞MRPII公司,人员素质需要较高的,他们的薪金肯定是比较高的。我们列出了他们可能开销支出收入等等,总觉得是个奇迹。他们有数十人公司在深圳,人员薪金起码200万,还有其他租金等等支出,他们说一般现在每年能收服务费几十万,那就是说,他们每年至少要完成十几二十个项目啊。

虽然是对他们觉得同情,我和那个副总还是尽量压价,今天初步定好价格后,我们还表示了对他们的同情,真是假惺惺啊,哈。

不过我想了下,目前国内企业管理软件下调,也正是专业化深入的结果。所以,那些公司一年能够有足够订单,来维持他们生计。想想以前啊,偶尔碰到几个大头鬼,能够出得了这么多钱去上那些软件,由于实施少,经验积累不足,软件相对很难成熟,所以反过来也搞得那些使用单位没有信心。这样恶心循环。当年的很多管理软件公司,后来的关门的关门,或被人收购,生存下来极少。而目前搞MRPII 和ERP占有率比较高的产品都是些有名的企业投资下去,收购改造而成的。比如用友金蝶,国产软件来说是比较出名的。(当然不可能和国外的SAP或ORACLE同日而语,他们价格也动辄相差10倍或以上)。
也就是说,他们有比较好的后台支撑,能够熬过几年艰苦时期,所以渐有所成也。

今天会议上,我们老总说的话,也挺有意思。我们是公司部门经理开会,给其他人就实施MRPII带动管理观念更新打气。大家把现有问题都摆出来,发觉管理一塌糊涂,库存不准确啊,产品编码名称唯一性有问题呀,各部门配合有问题呀,生产计划凌乱啊,等等。老总说“如果一个外人听到我们开会,肯定以为这个公司死定了,至少濒临灭亡,但我们还是可以按期交货,按时发工资啊!奇怪!”,非常搞笑。

这例子说明,有些问题很复杂的,约束条件有时候太多,很难搞清楚别人为什么可以赚钱。


 
 lijunhui   
 

确实如此,还能开门做生意,一定就是有利可图;还在扩大生产,就一定有高于一般行业利润率的利润。我们要根据观察到的事实来作推断,否则就会变成臆测了。


不过,前天给你写电邮的时候,教授打电话来,问我在干什么。我说正在给你写电邮,讨论这个复印费的现象。他听了我说中大与你那里的复印费相差那么远,也非常惊奇。但他马上就认为与专业化和上头成本无关,而是在于试产成本可以在大的volume上摊分。这一点我还在想,我要再细读《经济解释》第二卷那个出版社的例子。我想到时解读这一部分时就把我们这里的讨论加进去,作为一个典型例子来分析。


另外,我又回想起日本的情况。日本的复印费也有类似的情形。学校的垄断复印都是10日元一张(如果按上一个电邮所说的100日元相当于1元人民币来换算,也就是1毛。实际上,按这个购买力平价来看,实际上日本的物价并不高,与其工资水平是相适应的),学校周边的私人复印店叫价就比较低。如就在国际教育中心旁边的一家私人复印店只要8日元一张。我在早稻田大道上也看到过一个复印店的叫价是7日元一张,但一个中国留学生告诉我,那是量大打折的价,一般没那么便宜。她还说,如果你自己来印,而不是店员帮你印,还可以低至6日元一张。这显示了日本的劳力工资很贵,在复印业里可以占到总成本的七分之一的比例。


日本的教科书都很贵,一本200页的教科书起码要2000日元,因此我也看到很多狂印教科书的情况。像那个中国留学生,她就都自己来印教科书,不买。自己印,6日元一张,200页的教科书实际上只要印100页(因为一页A4可印两页书),因此才600日元,差不多只有原价的四分之一。虽然印得她腰酸骨痛,苦不堪言,还是觉得很值得。不过除了教科书之外,我看狂印其它书的情况并不厉害。我想大概是因为知识产权保护比较得力的原因吧。因为在日本,凡是有复印机的地方,一定在墙上贴着警告语,要大家注意不要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这有点像美国的警察抓人的时候都要念“你有权利保持沉默、你有权利请律师”之类的话。一旦被人起诉侵权,你是不能以不了解知识产权为理由为自己辩护的,就像美国的犯人无法以不了解自己的权利为理由来翻案一样。


有趣的是,学校里打印是免费的,复印却要收钱。在机房里打印,不用钱,但纸张是自己出。纸张的钱,我调查了一下。生协(学生生活协会,是一个比较便宜地提供日常用品和学习用品给学生的组织)里最便宜的,每100张也要200多日元。但早大附近就有一家“100日元广场”,里面文具用品的种类比其它“100日元广场”的分店要多很多,显然摆明了就是要赚早大学生的钱。那里的纸当然就是每100张要100日元了(产地是印尼),所以我都到那里去买纸,那就等于打印费只需1日元一张。即使不是按购买力平价算,而是按汇率算,那也只是7分人民币一张的打印费,真是便宜死了。至今我不能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打印比复印还便宜的情况。


继续讨论: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57&ID=35058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