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关于宽带网时代知识状况的几点看法

希望听到各位的批评。这是个思想进步的试验。试验的设想我已经贴在浙大经济论坛和这里的“学习交流”版了。

从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制度分析基础”2001年最后一讲(四小时)的提纲中抽取的“10分钟讲义”。

略论“co-knowledge”:
“Co-”,并存之意,已经有的用法包括:coolaborative knowledge,coordinative knowledge,cooperative knowledge,等等。都不尽恰当,不如干脆作“co-knowledge”一词。

A. 形态学观察:hyper-text 的基本特征
1. cross-reference,每一结点处的陈述都以其他结点的陈述为注解或前提。
2. genetice independence,每一结点的陈述都是独立的个人从其个人知识传统抽取的一个片断构成的。在此意义上独立于其他结点。
3. interactive acceleration,每一结点处的陈述总量在与其他结点的陈述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加速增长(未必不与其他结点的陈述重复)。
4. fused historicities,每个人的“历史性”都与他人的历史性相融合,形成整体知识的历史性(“视界”局限)。
5. liquidification (of information/documents),网上任一结点的任一页内容都可以随时变更,故与纸媒不同,网上知识有自己的进化史。
6. entropy increasing,知识的无序性从而“综合”/“发散”程度随网络的扩张而增加。

B. 认识论与知识社会学观察:
1. reduced cost of dialogue,网上交往与对话的成本日益下降,同样范围的对话成本较其他媒介低得多,且具有super-personality,非“个人化”的个人。没有人知道其他人的“历史”,故权势对信息的扭曲较少。
2. diversified points of views,对任一主题的网上对话都是全方位的,以各个角度同时展开的对话与观察,相当于“全息呈像”或“立体派”作品,极大地缩短了认知“世界”所需的时间,尽管这样的“世界”已经与“真实”不同。
3. relativity of time-space,网上对话常常时空错乱。甲发现了乙的网页的价值,认真与之对话,而乙早已在另一时空里对话,其知识演化早已越过了甲所发现的那个网页。但“文本”有独立生命,故它进入甲的知识传统继续传播和繁衍,甚至会在另一时空与乙相遇,虽面目全非却似曾相识,又对乙的思路发生影响。
4. declining of knowledge monopoly,对知识的垄断权力日渐衰微,因为网上知识以“文本”为存在方式,任何人,只要知道了关键语词就可以搜索到整个文本。任何试图垄断知识的人必须以“不说”为基本的垄断方式,而“不说”的知识是没有权力的知识。
C. 社会学观察:
1. identity=difference,网上的“个性”往往以“差异”方式表现出来,因为人们无从辨认一个人的历史,只能从“它”的各种不同身份与文字中判断“它”的“性格”/“品性”/“口味”/“外表”/“身份”。社会再也不可能为个人贴上标签。这里只有“发散”着的个人,“自我”与“它我”的身份混淆,以至“物-我”的两执都日益艰难、漏洞百出、越来越不真实、梦幻化。
2. tension between individuality and horizontal society,个体仍欲求凸显出“个性”,但个性必须有历史深度才可能被凸显。平面化的“脸谱”或许·可以打动我们,但若这深刻印象是无法重复的,是随机出现的,我们怎么界定它的“个性”呢?如同我们无法界定天空飘过的一块形状特异的云的“个性”,或者,正因为每块云彩的每次显现都仅仅表现为“特殊性”,我们的理性完全无从为之“立法”。历史则不然,有了历史,就有了可以实行因果联想的场合,就不再是梦幻和随机事件。个性只能是历史中的个性,是在不同历史相比较中凸显出来的历史特殊性。于是,网的平面化倾向与个性欲求之间发生了“紧张”。
3. symbolic diversification,网上交往原本是最典型的“符号交往”行为,但符号的多义性随网的扩张而迅速强化,以致最终混淆了“符号”与其他符号的区分,因为按照关键词搜索的结果是在完全不同的语境之间建立因果联想,由此而将不相关的内容与含义带进同一语境,成为与特定符号“相关”的意义。
D. 本体论观察:
1. “Being of beings”,个人以无数身份在网上生存和体验,它者所见无数表象,实为同一实体的表现。就这一点而言,每个人都有机会体验“Being of beings”。
2. “Being of un-beings”,同时,每个人又体验着“无身份”感。“我”在网上是不存在的,虽然不存在,却可以被感受到,故“不存在之存在”,矛盾与冲突,虚无与万有,只留下“体悟”,或许是“无我”之境的体悟。
3. feeling and being of loneliness,网上生存着的孤独感,一种“本体性孤独”。

 

继续讨论在:

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6461&ID=9707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