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一评《企业的性质》:企业与市场

 

  科斯《企业的性质》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为现代经济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新的方法甚至新的起点。然而,其理论存在着许多根本性的错误,严重误导了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企业和市场可以相互替代就是其中之一。该假定已被科斯及其以后大多数经济学者所认可并经常作为结论来应用。近期虽然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如张维迎、黄桂田等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互补的,但至今仍得不到学术界的重视。鉴于《企业的性质》在现代企业理论中的地位,很有必要深究之。

一:逻辑不严格

  科斯得出企业替代市场的结论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只是从简单的类比中就轻率地得出了结论。“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在经济理论的一个鸿沟上架起一座桥梁,这个鸿沟出现在这样两个假设之间:一个假设是,资源的配置由价格机制决定;另一个假设是,资源的配置依赖于作为协调者的企业家。”"如果一个工人从部门Y流向部门X,他这样做并不是因为相对价格的变化,而是因为他被命令这样做。……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显然,存在着协调生产的替代方法。"就这样,两个假设,一个命令取代交易就能说明企业替代市场吗?很显然,科斯的替代理论是建立在企业与市场都能够协调资源配置基础上的,但都能够配置资源是否就可以说企业和市场相互替代了呢?其实,资源可以说是最基本的经济单位,能够协调其配置就被认为能够相互替代理由是不充分的。任何组织或团体甚至包括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都可以配置资源,比如家庭,难到我们能够说家庭和市场也能够替代。举例说:人体、器官、组织、细胞等都是蛋白质存在和实施功能的场所,可以说对蛋白质的活动都具有协调功能,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人体和各器官、组织、细胞等均可相互替代呢?恰恰相反,它们是相互补充的。可见,含有相同的组成要素和功能我们无法确定它们究竟是替代还是互补。科斯的典型例子是"在兰开夏的棉纺织业中,一个纺织商能靠信用租到动力设备和店铺,获得织机和棉纱。然而,这一系列生产要素的组织协调通常是在没有价格机制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纯属无稽之谈,首先,纺织商租赁动力设备和店铺是企业交易还是市场交易,其次,这个纺织商再有信用,其在租用前也必定会参考市场价格讨价还价,根本不会出现纺织商给多少是多少或业主要多少是多少的局面,再者,纺织商既然是租赁的动力设备和店铺,他就不能成为兰开夏企业中的成员,也就是说,此时他们还未组成企业。可见,它根本无法确定企业是替代市场的。

  有人认为能够节约交易费用是科斯得出企业替代市场的理由,但我们通读一遍即可以看出,科斯在没有论及交易费用时即已得出企业替代市场的结论了。其实,即使把能够节约交易费用作为理由,也同样不严格。能够节约交易费用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货币、交通工具以及商贸产业的产生,是否都是对市场的替代。

二:前提有错误。
  传统企业是生产的工具,市场是交易的场所,至科斯则完全把它们搅在了一起。企业与市场都能够生产产品,企业与市场都是交易的场所,这是科斯企业与市场能够替代的大前提。

1,生产的市场决定与企业决定
  "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在企业之内,……企业家指挥生产……然而,假如生产是由价格机制调节的,生产就能在根本不存在任何组织的情况下进行,面对这一事实,我们要问:组织为什么会存在?”这是事实吗?在这里,科斯显然并没有明确生产的价格变动的决定和企业家指挥的真正意义。第一,所谓的价格变动决定生产,其只能决定生产的信息,市场自身不会生产。亦即市场只能说明市场需要什么,需要多少,无论品种和数量均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需要的信息,是无形的。第二,企业则不然,它却具有生产能力,能够直接进行生产,其生产的则是实实在在的实物,其既可以决定生产什么、也可以决定生产多少,当然如果其忽视市场需要的话。第三,市场决定生产与企业决定的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市场传递着人们需求,企业必须根据人们的需求去生产。
  在上述假设中除市场能够协调生产外还隐含着没有组织——企业,个人同样能够生产,如其所谓的“然而,假如生产是由价格机制调节的,生产就能在根本不存在任何组织的情况下进行”,而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生产还是必须的。但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是否可以没有企业呢?如果抛弃组织生产,只剩下个人生产,那么个人能够生产什么?汽车、轮船还是航天飞机。其实,这一点是科斯混淆了个体手工业生产和集体大工业生产,他的航天飞机个人是可以生产出来的,没有企业制造人们可以去市场上买。"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如果不是“购买者较之于以其他方式生产的商品更偏爱由企业生产的商品”,以上论述后人给其翻译成“当人们在市场上买较贵时,就会组成企业生产”,“对于企业来说:客观上存在着‘是从市场上买产品,还是自己生产产品’的成本约束问题。”。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如果没有企业的生产,人们如何到市场上去买汽车、电视或者一部电影,他自己能造吗?不偏爱能够吗?即使生产完全由价格机制调节,生产也必须由企业来进行生产。如果没有企业生产,那么,还要倒退到前资本主义社会。

2,市场交易与企业交易

  一般来说,市场交易就是市场内生的买卖,无论是产品市场、劳动市场还是技术市场。但无论产品、劳动和技术的交易其进行都是在市场进行的。而企业交易则完全不一样,其买卖完全是外生的,企业只有从市场上购买劳动力、技术、资本或原材料产品等,其进入企业后交易的本质都变了样,他们只能从创造中来进行交易,这个交易可以说是贡献与报酬的交易。张五常所谓的以劳动力市场替代产品市场也是错误的,劳动力市场在企业之外的市场上,在企业内,无论是劳动力,还是技术、资本都只是企业的组成部分,是工具,而并不是市场。如果企业是劳动力市场,那么企业就不需要在劳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

3,计划与市场

  其实,科斯的企业替代市场主要来源于计划替代市场这个框框。这一点,他曾明确地说明是受当时社会主义思想的启发,“列宁说过,俄国的经济可以像一个大工厂那样运行……如何使经济学家关于定价体系角色的观点和集中经济计划不可能成功的观点,与管理的存在和这些在我们自己经济中运行的显然的计划性组织——企业的存在吻合起来呢?”就是这个问题引导着科斯去寻找企业的性质。但那个计划是政府计划,其与企业计划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一,计划的性质不同。计划经济是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的计划,而企业计划只能是对产品生产的计划,而对产品的分配无能为力,还必须依靠市场来分配。企业分配的只能是货币收入,并不是具体的产品。计划经济的产品通过直接分配而进入消费,不经过市场,所以是对市场的替代,而企业生产的产品则必须经过市场去卖,因此,是对市场的依赖,卖不出去则无利润可得,很容易导致企业倒闭。第二,计划的对象不同,政府计划是对整个市场的计划,计划范围的扩大意味着市场自由交换范围的缩小,而企业计划则是企业内部的人财物的计划,是组织内部的计划,其计划性强弱并不影响市场的自由属性。第三,计划的层次不同,政府计划属于宏观计划,政府计划内也必须有企业(有人称之为工厂),而企业计划则属于微观计划,微观计划是宏观计划的补充。政府计划与企业计划是完全不相同的两种计划,根本不能等同,因此,用政府计划替代市场来说明企业计划对市场的替代是没有根据的。

三:走进了误区

  得出企业与市场替代的主要原因是科斯误解了企业与市场的不同本质及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

1,企业与市场的区别

  从发生学角度来说,企业是人们生产方式由自然生产、自觉生产经过分工、专业化生产从而演化到合作化生产的产物。而市场则是人们消费和生产社会化的产物。从现实中看,企业是价值的生产场所,企业并没有一刻脱离生产,只不过是由原来的自足式生产转化成了社会化合作生产的缘故罢了,这一点,迪屈奇有过明确的说明“不存在公司意味着没有生产”,我国学者黄少安也曾说:“企业主要是生产组织而非交易组织。”张维达教授也曾说:“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决不仅仅是因为企业可以节省市场交易费用.更重要的原因也许是企业具有生产功能。离开生产功能而谈企业的性质和起源,是难以使入折服的。”而市场则是人们交易的场所,其功能只能是交易。从理论上讲,企业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创造价值,而市场不存在价值创造。第一:人们如果想在市场上获得自己需要的产品,它必须首先通过企业生产创造出价值,获得收入,然后再拿出自己的劳动所得去换取别人的产品;第二:在现代社会,如果没有企业生产的产品,人们拿钱能够买什么?电视机、冰箱还是汽车,那一样不是企业生产的。可见,企业是人们创造价值的工具。仍是一个生产的单位,而市场才是以交易为目的的,两者根本无法替代。

2,企业与市场的联系

  认为市场与企业可以相互替代是因为科斯并没有明确企业和市场的关系。正如后人所说的:企业并不是市场的主体,市场的真正主体同企业一样是“拥有企业投入要素的经济个体,资本家、工人、地主或企业家、经理等。而企业与市场一样不过是他们联系的纽带,或者说,是他们进行要素交易的场所。”所以,两者是可以替代的,其实这是错误的。首先它没有明确要素主体在市场和企业中的功能、目的不同,各主体在企业中目的并不是为了交易,交易只是企业要素引进的一种组织形式,其真正目的是为了创造价值,获得收入,人们在市场上的目的才是交易。其次,市场主体并不单纯是拥有企业投入要素的经济个体,也可以是各种组织,黄少安教授曾说:“一个企业、一个社团、一个国家或地区等,都是一个组织,他们常常成为合作的主体。”是市场主体进化的结果。而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是具有独立性的。能够以个体形式参与一切市场活动,无论买还是卖,从原材料的购进,到成品的供给,无不体现出了企业市场活动的独立性。市场是交易的场所,而企业是交易的主体。

  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仍然是演员与场地的关系,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所谓“将企业视为市场主体将导致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黑匣子’……会阻碍人们对企业真相的认识……”是完全缺乏依据的。承认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并不妨碍人们打开企业这只“黑匣子”,主体仍有自己的内在结构和属性。发动机是汽车的主体,难到我们就不可以问发动机的内部结构和属性了吗?此时,并不妨碍我们打开发动机。钢铁虽是汽车包括发动机的主要结构要素,但那是一堆死物,汽车只有以发动机为主体才能够跑起来。同样,市场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够活跃、增长。市场是企业创造的价值的交易场所,没有市场,企业的社会化生产将无法进行,市场与企业是同步发展的,相辅相成的。

四:结论

  在得出结论之前,我们先看一个笑话:“企业减少了,各要素所有者还会以‘个体户’身份进行市场交换,因此,企业减少不但没有使市场缩小,反而使市场扩大了。”这首先是由于他们并没有明白市场大小的界定标准,市场大小历来都不是以市场中主体个数为标准的,而是以交易额为指标来确定的,在现代化社会生产中,人们在退出企业后就有可能同时也退出市场,不要说破产企业在市场中的交易量问题,就其“个体”会因工资没有着落,市场活动也将无法进行,没有收入,人们靠什么来进行市场交换。其次,他们尚没有明白企业内部的各个主体仍然没有脱离市场,他们在企业中的目的虽然是生产价值,但他们在企业中得到的只是一种名义价值——货币,因此,他自己生产的东西自己也不能直接消费,必须再次进入市场才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消费品。因此,企业的存在正是市场存在的基础,只有企业兴旺企业的员工们才有货币可得,才能更多地进行市场交易。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所谓的企业和市场可以相互替代是完全错误的。但他为什么能够导致这么多人可以不顾常识、不顾现实地为其寻找依据。而却不能对其进行反思呢?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