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北京大学教授孙祁祥论文的举报与澄清

皓月孤舟
《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保险经济学研究述评》(作者:孙祁祥 孙立明 )一文系一篇抄袭之作,其原文出自《Handbook of insurance》,edited by Georges Dionne,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0出版,中的一篇综述性文章:Developments in risk and insurance economics: the past 25 years,作者:Henri Louberge,该文在原书中第3-33页。该文脚注中还说明,该文是作者发表于杂志 The 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issues and Practices(1998年10月)一文的修改稿。孙祁祥、孙立明在他们的文章中仅作了少量修改,并增加了少量国内学者的研究,但纵观全文,至少有80%以上的内容,在原文中都可以找到。


废墟
国内这种类型的综述不少,可能只是程度不同!

但是80%以上的重复如果属实,可以定性为抄袭了。


再对一楼帖子的一点随想:

1)我们经常看到“对北大**教授抄袭或者如何如何”的帖子。

我觉得国家教委这些重点高校的教授确实应该在学术规范方面作出表率,这是应当的。 但是千万不要上纲上线,如果清华、北大等学校出了那么几档子事,就对此类学校或学校的其他教授贬的很不值————这种论调是有问题的。

就拿上面提到的王铭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确实犯了错。但我们也别忘了那些很多年未发论文也照样当教授、博导的人,那些整天写口水文章、整天发表耸人听闻的言论的人。


2) 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在中国确实任重道远。我们只想举出一个简单的事实,中国现在的社会科学在多大程度上算是科学呢?

打开人大复印资料,你会发现《三个代表是我国经济学发展的指导思想》等等之类的文章。 你还可以找到上百篇论述通货紧缩成因与治理的文章,这些文章大部分你都不知道谁在抄袭谁的,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软抄袭”! 这种情况在中国太多了!

我隐约记得以前有人在这里揭漏 太原某个学校的人 把HART——GROSSMAN的经典论文全文翻译后以自己的名义发表在某个大学的学报上。

呵呵,这真是匪夷所思啊!

 

经邦济世
在看到这个帖子之前,本人对孙老师已经有所了解了,这里也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我最早知道孙的时候是2001年,是因为她在保险界的名声日隆,可谓是保险界的“少壮派”之一,学术做的非常了得。接着是非常的崇拜,买她的教材来看,找她的论文来看。
孙本科和硕士都是在兰大读的,在西北读书的学者,一般功底都非常扎实,因为那里少有浮躁之风。到北大读博士后,接着出国,她在学术上的进步非常快。其著作之丰让人惊叹。
今年,我申请北大经院的保险系保送生,其实,就是为了能够在她门下读书,可惜后来失败。当时,非常的遗憾。
接着,有了一次一睹孙芳容和学术的机会。那事12月初的时候,湖北省政府举办保险发展论坛,她来武汉,就被我们保险系主任拉来做讲座,当时非常轰动的,很多同学都去了,挤满了教室。孙对学生的热爱应该不事虚假,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但后来她的讲座使我大跌了眼镜,可能使由于讲题不是她擅长的领域吧(使关于金融混业的问题),反正就是看着电脑把美国的混业史讲了一遍,一点都不精彩,我一直问自己,孙为何讲自己一点多不擅长的东西?可能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她本人最近在研究这个问题,但还没有什么成果,而又觉得我们这种学校的学生水平很次,于是就随便的讲了一下。应付之嫌让我当场无法容忍,可惜没有提问的机会。
那之后,感觉孙跟在我眼里的印象差得太多了。我在怀疑自己当初没有保北大成功时那么遗憾是否值得?
这次有网友揭露孙抄袭作品,是否真实还友待进一步证实,我不想暂时就此问题发表评论。只时,就此机会谈一下自己对孙老师的印象,希望没有让大家反感!

sunliming

皓月孤舟:你好!
经有人提醒,我们看到你在中国经济网上发表的文章。我们愿意你在方便的时候以真名与我们联系,我们愿意就你在文中所提到的问题进行当面澄清。
现在我们愿意在网上先就你所谓的“抄袭”指控做出如下答复(有人劝我们不要“应战”,但我们想想,还是答复一下好,否则让人认为沉默就是默认)。
我们是认真拜读了你所指的Louberge的论文,否则我们第一,不会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他的文章;第二,不可能在文中直接引用他的话,并两次署上了他的大名。作为一篇综述同样话题的综述文章,我们不可能不涉及类似的内容,这就像同样写微观经济学教材,或者别的什么教材,不可能不写涉及同样的题材一样。但从什么角度写,怎样写,内容的侧重、评论的风格等可以看出区别。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的文章从保险业和经济学的历史讲起,并明确指出“保险经济学的建立有赖于不确定情况下的经济分析工具的发展”,这与Louberge的文章的侧重点不同,这部分有1000多字。
其次,谈到保险经济学,不可能不对这方面的代表人物进行介绍,但我们的介绍和评述与Louberge有不同。这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们只对博尔奇和博尔奇定理做了介绍,并介绍了国内对博尔奇著作的翻译,而Louberge的文章对人物的介绍内容较杂,分别是(1)博尔奇(1962),(2)阿罗(1963),(3)莫森(1968),(4)Ehrlich和Becker(1972),(5)Joskow(1973);第二,我们文章的第三部分集中论述莫森悖论及其解决,大约1400字。而Louberge文章是分散论述的,在介绍莫森本人的部分仅有十余行英文(我们看到的文献是Louberge的大字号的工作论文)。
即使是对两文共同涉及的许多问题,我们的文章在许多方面也与Louberge的有所差异。例如两文均涉及的CAPM模型、期权定价理论等都是现在已经被公认为经典的东西,不能说如果Louberg文有,我们也有就是抄袭吧。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我们综述的角度仍然与Louberge存在不同。Louberge只用了很短的篇幅讲述期权定价理论在保险领域的发展,而我们在此则花了相当大的笔墨。就字数而言,亦有1500字之多,至少是Louberge文章内容的三倍。
再次,许多问题是Louberge一文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的,例如保险监管,我们的文章有1500多字的介绍,而Louberge文章对监管几乎没做论述;关于保险业的组织结构问题,我们文章所引用的Cummins的研究也是Louberge文中所没有提及的(300多字)。至于对国内学者的论述以及结论部分的总结,当然是Louberge文章中根本没有的(这部分约有1400字)
Louberg的工作论文洋洋洒洒几万字,我们的论文共计12000字,在上述诸多不同的前提下,不知“80%”的抄袭由何而来,不知“仅有少量改动”的说法从何谈起?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篇综述文章,我们列出了我们所引用的作者的文章和观点,并且,我们也在文中多次提到Louberge本人及其文章,在行文当中和参考文献里都明确做了标出,我们认为这是符合学术规范的。不知皓月孤舟是否认真读过两篇综述。如果没有,就此进行指责,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我们欢迎任何真诚的学术批评,但如果你是别有什么意图(例如,像你曾在网上说过的,“有他们,我等何时出头”),那我们就得怀疑你的“举报”意图了。

孙祁祥 孙立明

 


废墟
我没有倾向于指责争论的某一方的意思,我只是对这种恶意发帖的行为感到不满。 其实,爱自己的老师当然是好的品质,但以这种方式恐怕会帮倒忙,也很难不让人产生一点误解。

我想每个人都会希望事情如两位孙老师所讲的那样。同时每个人在进行学术或学术道德方面的商榷时,必须有根据,这样才算对当事人负责、对自己负责。否则的话,很难让人相信你不是在信口开河。

这种例子以前在论坛有过,比如有人说杨云红、周春生发表于《经济研究》的《中国股市的理性泡沫》是抄袭AER某篇文章,可竟连哪期哪篇、作者是谁都说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其他人是无从作出什么合理的判断的。

 

 

讨论在: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92504&rootid=&id=39811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