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资讯超载

海耶克认为,在法治之下的个人自由,作为社会生活的组织原则,最能有效地促使资讯流通,也最能有效地发掘与利用知识,所以个人不单拥有自由与尊严而且社会也将富足起来。虽然资讯如此重要,但若未加以管理,就会形成资讯过多或缺乏资讯的情形。事实上我们将会越来越不缺乏资讯,反而越来越需要在资讯爆炸的时代学会如何掌握所需的资讯,进而将之顺利地化为可以运用的知识。
海耶克在《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中指出,各种对分配资源具有指导作用的信息都是知识,而知识总是分散的,总是掌握在不同人手里。过多的资讯超出了管理人员的资讯负荷最适点,一旦无法消化充斥四周的资讯,就极为可能为资讯的洪流所淹没,不但对决策没有益处,反而会造成干扰决策的现象,那就是「资讯超载」(information overload)。因为人类从环境接受输入的容量是有限的,当人类所具有的内在过滤或选择程序无法处理增加的资讯时,就会发生资讯超载。 心理学上认为资讯的超载将导致生理、心里的疾病。因为人对资讯的吸收、消化、理解有非常严格的临界点。超过此临界点会令人紧张、敏感、不能忍受挫折、不能理性判断事务,更可能行为错乱。但是这只不过是从心理学方面来分析,而由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并不多见,而且不够深入和全面,希望透过这篇不象/是论文的东西引起大家的讨论。至于分析的对不对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说「资讯超载」(information overload)前应该先有一个定义,就个人分析,我们感觉到资讯超载是由于际效应递减,在接收了一定的资讯后,其他的资讯不管好坏其接收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效益引起,也即是说我们可以把资讯超载定义为接收资讯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效益。(The marginal cost of receiving more information outweigh its benefit due to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
「资讯超载」(information overload)可以简单看成是过量供应(Excess Supply)。假设原均衡点为P1,供应量=需求量Q1,供应量增加到Q3,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市场机制的作用会导致两种情形:
1. 供应减少到原均衡点,即P1=Q1
2. 价格下调到新均衡点P3=Q3

\


现实情况是资讯超载并未因市场运作而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最好的例子该是所谓的垃圾电邮(Junk Mail) 了。广告是资讯的一种,资讯本身就是一种资源,资讯超载其实是资源错配,是一种浪费。Junk Mail 是免费的, 但我们还是觉得太多了,说资讯超载了,那是边际效应递减的缘故。不过站在发Junk Mail者的角度则这不算浪费,发的越多,收入就越多,而且收件人也从这种资讯超载得到一部分的补偿----免费的电邮帐户。并且这种资讯超载除了安装过滤软件外,至少理论上可以透过向发件者收费的方法消除(不考虑相关技术是否成熟和成本)。由于供应成本上升,供应量也就下降了。这也许就是收费电邮帐户较少垃圾电邮的缘故吧!?
但是资讯超载的成因是什么呢?为什么有一些机构会向我们提供过量的资讯?好象香港土地面积不过1千29平方公里,居然有电视台在发布天气预报时将之分成十几个区,对每个区的天气预报一番。这种资讯如非资讯超载也算资讯过剩吧。天气预报是一种有用的资讯,但过量的天气预报就让人受不了(边际效应递减)。电视台靠广告生存,广告数量和节目的质量成正比,播放多余的资讯只能减低节目的质量,令广告商切步。再者拉长了低质量节目的播放时间,就减少了高质量节目的播放时间,这个机会成本电视台该不会不知道吧?何以仍会发生呢?
如果是非牟利机构,那是因为没有利润压力,又或者提供过量的免费资讯正是他们的目的。但作为牟利机构这种做法就值得研究了。
对牟利机构的分析多采用赛马效应("horse race" effects),通常认为在赢家通吃(winner-take-all)竞争中,只要开发出更新更好的产品就能独占市场,商家为了独占市场投入精力生产过多种类的高质量产品是解释过量资讯产品出现的原因。但是在我们所举的例子中,电视台并不可能因此独占市场,而其提供的“新”产品起码对我来说是低质量的。如果要强为这种行为找一个好听的解释。则只能是电视台想透过这些过量的资讯来证明自己是一家对社会有责任和贡献的公司。在我看其效果恐怕不算理想,最少我就未因此这样认为。
照我的看法电视台的资讯超载其实还是道德风险(moral hazard)的问题,因为广告商已经买下某一时段的广告,节目内容和质量就不再在制作人的考虑之内,只要凑足时间就行了。加上广告商未曾在合同中对节目内容作出规定,天气预报能规范吗?制作人不必考虑界外效应,所以在节目内容上就不免出现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发生类似“劣者驱逐良者”的现象。如果资讯超载是由道德风险引起,则这种错失自然可以透过合同,或政府调整这些对付道德风的方法来规范。但我是不主张政府干预的,不是为了什么民主自由,而是政府由知道到行动有时间差(Time lag),这已经浪费了的资源,在政府有所行动前还在浪费。再说政府有所行动不也要用到资源吗?我是个极端自私的纳税人,我绝不希望政府浪费我的血汗钱。在合同中多加一个条款不只省时省力,还能防范于未燃,何乐而不为?
现实生活中还有另一种资讯超载,这就是垃圾传真了!由于不必顾及界外效应,靠传真卖广告的代理就可以不停的发垃圾传真,对收传真者固是困扰,尤其是午夜惊铃,对资源也是浪费。对付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不必装什么拦截垃圾传真的仪器,我是受害者,干什么还要我花钱买安宁。只需要设定每个传真机号每天可以以正常收费发若干传真,如一百份。超过这个数就要收附加费,则这类靠传真卖广告的代理在发传真之前就要考虑成本,考虑如何善用资源。另外垃圾传真的受害者可以向靠传真卖广告的代理要求因垃圾传真造成的经济/精神损失的赔偿。而想透过传真卖广告的机构也可以在合同上规定其发传真的时间和方式。这也能使创造过量资讯的人或机构调整资源。至于说不买透过垃圾传真卖广告的商品那是及消极的做法了。
References:
Essential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A Hypermedia Text Second Revised Draft William King
Asset Allocation And Information Overload: The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Display, Asset Choice And Investor Experience by Julie Agnew & Lisa R. Szykman

参见: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27507&replyid=177978&id=43412&skin=1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