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健康险:牛排还是鸡肋?

 
  由于健康险经营的普遍微利和亏损状况,造成了目前经营者普遍缺乏做实、做大健康保险的热情。实际上,健康险已沦为了附加险,成了可有可无的“门面险”

  时下,对经营健康险的中外保险公司来说,“选择就是折磨”这句西谚无疑是目前他们心态的最好写照。公众高涨的健康险投保热情与商业健康险巨大的市场潜力,俨然是一块香喷喷的牛排;而健康险经营全面亏损的现状,又犹如当头棒喝,让涉足其中的保险公司进退维谷,犹如鸡肋一根。商业健康险的两难处境,让跃跃欲试的健康险经营者们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尴尬。

  庞大医疗费用催生健康险市场

  “越富越重视健康”,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财富的健康效应得以急剧放大:公众的健康需求从看病、吃药等最基本医疗需求,扩展到追求舒适和高质量的特需医疗服务和各种形式的保健服务;同时,老年化大大增加了社会医疗服务的需求总量,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了1.3亿,年均增幅高达0.32%。卫生经济学实证研究表明:人一生中2/3的医疗费用是在60岁以后的老年时期花费掉的;另外,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疾病谱的变化和扩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等诸多过去少见的行为方式病开始困扰人们;加上新的医药和医疗技术,特别是CT、核磁共振等诊疗仪器的广泛使用,使得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连年上涨,年均增幅高达24%,远远超过了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2002年,我国医疗费用总额已经攀升至5300多亿元,是1997年的近7 倍。

  目前,尽管城镇社会医疗保险体制已经基本成型,截至去年底已覆盖了约1.1亿城市人口。但随着各种所有制经济实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城镇人口中非公企业就业者还有相当部分未纳入这顶“保护伞”下;约1.5亿左右的进城务工农民的医疗保障也没着落。随海外投资大举涌入的港、澳、台胞和大批外籍人士的医疗需求也未涵盖,更不说广大农民的医疗需求了。

  即便是已受到社会医保制度护佑的城镇人口,自己承担的医药费用也相当可观。目前,个人自付部分已占到我国医疗费用支出的60%左右,达3000多亿元。

  如此庞大的个人医疗费用负荷,也大大提升了公众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热情和需求。据200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与中国保险学会共同组织的 “中国50城市保险市场调研”结果显示,在准备购买商业保险的人群中,77%是欲购健康保险的,约占居民总数38.4%。据估计,到2008年,我国健康保险市场规模将达3020亿元。

  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作过推算:目前我国的商业健康险保费只及个人承担医疗费用的10%,总人口的3%,供需间存在着巨大缺口。这自然为我国商业健康险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健康险沦为可有可无的“门面险”

  然而,众人争食的商业健康险,起步和经营并不像想像的那样乐观。随着健康保险业务的展开,部分经营健康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的健康保险赔付率从前两年的 30%-40%,上升到近年60%-90%,超过70%的盈亏临界点,在某些项目单项最高赔付率甚至高达100%。据广州保险同业公会的数据显示,广州健康险业务已经陷入了全面亏损的状况。

  由于健康险经营的普遍微利和亏损状况,造成了目前经营者普遍缺乏做实、做大健康保险的热情。一时间,牛排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在经营健康险的 60家保险公司当中,大多数公司只是为了市场份额和长远战略考虑而保留了健康险。实际上,健康险已沦为了附加险,成了可有可无的“门面险”。

  究其原因,林林总总,但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保险公司和医疗服务提供者(医院、医生)间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制约机制,难以控制医疗资源的滥用。

  由于作为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医生和医院具有患者和保险公司所缺乏的专业医疗知识(信息不对称性),使得他们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如医生个人收益、医院的业绩和药费、住院费以及检查费挂钩等),会产生故意诱导患者,出现小病大治、大处方等供方诱导的现象;同时,患者(投保人)在支付了定额保费后,不再关心医疗费用合理使用,而是希望尽可能地获得更多、更好甚至积极要求过剩的医疗服务、住院治疗和高档药品,即通常所说的道德风险。这样,双方出于各自的利益,会出现医患双方合谋的现象。这对于作为付费者的第三方保险公司来说,是十分不利的。由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类似美国健康维护者组织这样的保险公司所属或控股的医院、医生很少。医政改革又未到位,医院、医生与保险公司相互间缺乏有效的利益风险制约机制,使得保险公司无法有效地控制赔付风险。

  其二、缺乏经营健康险的专业技能。

  健康保险涉及医疗保健等领域,专业程度很高。由于我国保险公司对健康险的开发经营起步较晚,与医务部门的沟通较少,缺乏精算所需的相关疾病发生概率和基本医疗费用等基础数据。造成产品品种少、内容雷同、结构单一。具体表现为:

  各大公司经营的健康险主要集中在重大疾病定额给付保险、住院费用补偿和住院津贴等几类产品上。市场需求很大的高额医疗费用保险、护理保险、综合医疗保险等产品很少。

  商业健康保险覆盖的范围和基本医疗保险惊人相识,缺乏互补性,基本医疗不能补偿的,商业医保也无能为力,没有形成对基本医疗的补充,对投保人缺乏吸引力。

  相对高昂的保费价格和苛刻、较少的补偿使保险公司无法扩大承保人群,摊薄风险,降低保费,陷入恶性循环。比如对良性肿瘤等,现有健康险只补偿50%,而一个30岁左右的投保人却要交上千元的保费,令人望而却步。

  健康险路在何方

  如何把商业健康险烤焙成“原汁原味”的大餐牛排,保险界专家的共识是,当前应突出解决保险公司、医院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制约机制缺失的问题。这方面可以学习美国健康维护者组织(HMO)和优先提供者的经验,保险公司与医院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正向激励和双赢制约机制,鼓励保险公司入股医院和医院入股保险公司,实现相互间的参股和控股。也可通过保险公司自建医院的方式,将双方变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解决核心经营风险。以此加大风险控制力度,实现医院和保险公司的双赢。在目前保监会尚未允许保险公司投资其他领域和大多数公立甲等医院病员充足和体制未变的情况下,可考虑让一些民营、部队转制医院入股保险公司的形式先期实施探索。同时允许保险公司有自己的定点医疗(药)机构。

  同时,鉴于健康保险高风险和目前经营的微利和高亏损性,政府应该借鉴国外政府通过税收减免、促进健康险发展的有效经验,创造一个有利于健康险经营的低税环境,降低经营该险的成本。政府还应该对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险的各自范围和经营主体做一较为清晰的界定,在降低疾病风险、稳定社会的同时,促进商业保险业做大做强。

  作为保险公司自身,应该加快开发适销对路的健康险产品和业务。在现有的定额补偿类重大疾病保险、住院保险等基础上,进一步开发针对基本医疗保险的免赔段、共付段自付部分和封顶以上自付部分的相关商业健康保险险种;针对上海等沿海地区部分人群收入较高的特点,建议保险公司和相关医院、药店和康复、保健机构联合,提供含有健康普查、齿科保健、专家预约、优良医疗服务环境的一条龙服务高端健康保险产品;持续开发适合外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外来旅游者的健康险产品;拓展农村健康险市场;开办针对老人的健康保险和护理保险。

来自: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92521&ID=46962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