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引向经典:所能及所为

引向经典:所能及所为(某高校国经新生思维训练供讨论)
——给与同学宽容和甜美的批判性理念

任卫峰 刘晓凤 柯羽

Understanding is not enough,you must have compassion.
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弗里希

一、问题的提出

  国内大学教育在十六大后正经历着一个在开放环境中面向竞争的多元重构,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人们要不断地调整对国内大学的认识和评价(Reranking)。嘉兴学院作为新兴本科大学(虽其前身有90年历史),塑造大学精神是一个不断创新和积淀的过程,关乎未来之命运。近代教育家任鸿隽认为:“大学,无论人才的造就,学术上的探讨,但应与全国要有关系。要慢慢提高学生的程度,勉励毕业生(学生)随时不忘操学问,其次,要与世界上求生存竞争,使他成为现代化的大学。我们要把眼光放大,看看世界上的学术进步到什么地方,我们就应急起直追才对。” (转自王东杰,2002)。这些治校理念亦当为现代大学所依归。“慢慢提高学生的程度”,在我们的理解,则在于需要教师的引导。当然除了正常的学科规划、生活、素质的关心之外,在现有治理框架下,能否赋予其更多的内涵,我们能起到作用的地方在哪里? 在秉有韦伯意义的教师天职基础上,我们倡导在我们身边实践试错之实验精神,努力地做好一些事情,实实在在地践履十六大精神。“努力地做好一些事情”,我们理解在这一些事情中,引导同学培养学习或学问的自觉的其中一个途径是经典的阅读,只有走近大师,受到呈明的教化,继而才能站在巨人的肩上看世界。大学新生满怀着求知的欲望,而又面临着一生中关键的生活成长阶段,笔者认为并非选定了专业就限定了同学未来生活于其中的范围及局限的视域,享受人类文明的多样成果,对参与其中的乐趣的追求是每一个人都乐于接受的。而书海茫茫,惟有有意识的引导阅读经典才能使其不陷于迷失。本文正是在我们长期讨论这个事情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心智洞开和进化的知识

  大量的实践证明对经典的阅读,能培养阅读者的“支援意识”,增强系统性思维能力和健全心智;这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知识的溢出效应”亦辅助了对规定的必修课程内容和精神的体会及了解。大学作为社会结构分工体系中的一个制度安排,是人们在知识积累、文化演进传承中的独特载体(或其本身),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经典从经济学的意义上去理解,则起到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功用。借用麦克卢汉对伊尼斯的评价对经典进行一点诠释:“他是最好的老师,每一句话都是一篇浓缩的专论。他的每一叶书都包含了一个小小的藏书室,常常还包含一个参考文献库”。

  另外,人生来并不能确保对自身或事物的足够了解,而却可能始终沉没于散乱和昏沉的境界中,并且心智的生发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僵化和老化。中国近代以来,倚重时间连续性的文明陷为“停滞的帝国”,失语于西方的话语权势之下;而在当代,随着我国的几十年的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基础、结构和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提高,更要求人们在心智上洞开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消解对生产力的桎梏(马克思,1858-1859)。中国文化在对待(外来)文化的心态上,历史上的南北朝时代,秦王符坚为请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来翻译佛经,派出二十万大兵去接护,并因此而消灭了两个国家,南怀瑾先生的这个小故事印证了在世界文化史上,只有中国文化才有此等恢弘包容之气象。所以,我们只有重新处于良好的识知心态上,才能重新认识《大学》开篇之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蕴涵丰富信息的本原,而当代无形中的认知紧张只有在承继思维盛宴和遗产的人类经典著述的体验中回归宽严适度的认知和行为之中。”。

  心智的洞开需要在经典的阅读中开启,在经典的阅读过程中形成思考的习惯和自觉、形成甜美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理性,才能在观察和解释事物不同的面相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而又不致于“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所以,伯里有“限制他的心的活动者,只有他的经验和他的想象力”之说。经典阅读中会自然成就对历史中人和物的敬畏之情,而又不致于视其为教条;有敬畏心,才能在沉静中、恰如其分的严肃认真中思考,“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从某个方面说正是讲述这个道理的。经典著述决不是教条,而是充满了原创精神,刺激读者和欣赏者去产生新的想法(sense and ideas),鼓励和培养读者的好奇之心,“只有学会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分辨、如何让自己的智慧自由探讨各种问题的人,让自己的感情对各种刺激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的人”,才能做到“能够过上尽可能丰富而充实的生活、即包含尽可能多的生动而高雅的内容的生活。”尝试在两种文本解读(高度语境化和去语境化)中阅读经典,能够自发养成“自己相信的未必是真的;自己喜欢的未必是好的;任何问题都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贝尔,1928)这一宽容和甜美的批判性理念。通过自由地运用我们总是可错的理智,我们仍能对世界有所理解,也许甚至把它变得更加美好(波普尔,1993)。

三、经典阅读实验之实施和考量
  经典阅读在新生班之实验一经提出,得到了经济学院和校方的大力支持和推动、面临的困难得以某种方式的解决,实验渐进地展开。诚如在实验提议之初有“该实验目前仅限于该班级(国经031)之管理方面,而无涉和不影响于其它尤其是教学内容,同时所行之活动亦严格依循各级之规范”的考虑,而现在其风气则略有所开,但观其蔚然成形则需假以时日,效果之考量分析的各方面处在时时收集之中。

  下面是针对经典阅读实施安排的细节:

  定义1:经典阅读实验,是在学校规定的岗位职责完成的情况下,针对国经031班从大一开始进行的课外“阅读经典”计划。

  定义2:“经典”之阅读是对完整原典的阅读,不是章节选读,保有经典的思想完整性。书目参照但不限于国家教育部、北京大学、牛津及芝大所建议的经典著作,涉及文化人类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及心理学等著述。经相关老师充分讨论,2003-2004学年,首期初步选定《文明》、《宽容》、《异端的权利》和《活出意义来》等文本,而对原定阅读的《金枝》考虑到其篇幅而改放到其它合适的时间来阅读。

  定义3:“阅读经典”计划,具体是指班级中分成五个小组,设小组长一名统筹阅读各事宜,按“定义2”之安排阅读一本相关科目的原典,两周一次每小组轮流同全班同学进行苏格拉底式的交流,培养孔子及其学生的“问学、问道”的精神,并辅之以读书笔记和工作论文,亦会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坐而论道。
交流是阅读经典实验的又一核心面相。面对同一文本,每一个同学的解读都包含了他的自身经验和想象力和对往昔的介入,而通过充分交流的氛围,产生了把细涓汇成江河的功效,知识积累中重要的默会知识在感情四溢的欢会神契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融汇。波普尔对自己的思维方式甚或是生活方式之态度的陈述:“I may be wrong and you may be right,and by an effort,we may get nearer to the truth.”(也许我错也许你对,经过努力,我们会更接近真相)将成为我们交流时的所秉持的态度。交流是一种欢会神契,就象希腊时期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参加的“宴饮篇”的场景一样。而培养和满足某一求知热情的种种言述体系只有在一个尊重这些热情所肯定的价值的社会之支持下才能生存,而一个社会只有在承认并履行它的支持培育这些热情的义务时才能有文化生活(波兰尼,1958)。我们的经典阅读实验之能顺利展开,说明了我们幸运地生活于这样的社会当中:一个处于伟大的隐喻时代的社会。

  看看西方学者如何“阅读”中华文明的,曾任美国哲学会主席的芬格莱特在其著作《孔子:即凡而圣》开篇所言录于下,引用其对孔子思想看法的转变来表达我们对经典阅读实验的期望和本文的结束:初读孔子时,我觉得他是一个平常而狭窄的道德说教者。对我来说,他的言论集—《论语》,也似乎是一件陈旧的不相干之物。后来,随着逐渐增强的力量,我发现,孔子是一位具有深刻洞见与高远视域的思想家,其思想堂奥的辉煌壮观足可与我所知的任何一位思想家相媲美。渐渐地,我已然确信,孔子能够成为我们今天的一位人师—也就是一位饱经人世沧桑、饱含人生智慧的思想导师,而不只是给我们一种早已流行的、稍具异国情调的思想景象。孔子所告诉我们的,不是在别处正在被言说着的东西,而是正需要被言说的东西。他的谆谆教诲会令我们耳目一新。


参阅: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27&ID=48341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