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国际分工抑制三产化潜力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凭借资源禀赋优势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国际分工中形成世界制造中心的格局。国际贸易额迅速增长,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些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三次产业的和谐发展。

  首先,国际分工的格局使得我国第三产业被重视程度不足,投资不足。在我国实施“大经贸”战略以来,出口的鼓励性政策使得积极凭借我国人力成本优势发展制造业更加有利可图,大量的经济资源都流向这一领域。不可否认,这种资源的流向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应该得到肯定,但是必须明确参与国际分工和促使内经济科学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可本末倒置。参与国际分工是促使我国经济科学发展的手段,促使我国经济科学发展是参与国际分工的目的,所以两者必须兼顾,坚决不能因为对国际产业结构的过分在意使得对国内产业结构重视不足。

  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6062998万美元,其中投资于第二产业4492506万美元,占全部投资的71%,第三产业1405258万美元,占全部投资的23%。国内投资70477.43亿元,其中第二产业28740.45亿元,占41%,第三产业39846亿元,占56%,其中房地产投资16678.87亿元,占24%,第三产业中如果扣除房地产则其投资额只有32%。

  其次,由于国际分工造成的出口迅速增加削弱了我国内需求不足的矛盾,使得内需不足的问题不能从根本层次得到解决。进而制约了我国的三产化进程。国内需求、政府支出、投资、净出口作为总需求拉动经济的增长,其中任意一个因素减小都可以通过其他因素的增加而抵消。由于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增加,消费率是减少的,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抵消作用,由于消费率降低而引起的需求不足会在经济运行中迅速体现,此时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政策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净出口的快速增加制约了我国在促进内需方面进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因为在进出口迅速增加的条件下,再扩大内需会造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涨压力。在这种境地中我们对国内需求的态度是消极的。

  由于1998年的东南亚经济危机,在我国出口受阻,或内通货紧缩的环境下,一系列的促进内需政策增加了我国的消费率,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状况的好转,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条件下,这种状况立即消失。

  通过对我国79年到04年消费率与净出口率的回归可知:

                LOG(RN) = -1.067*LOG(RC)

                                  -13.94

  即在我国,净出口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消费就会下降大约1个百分点,结合2.2.1中的回归分析可知,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下降0.96个百分点。

  本文网址:http://space.efnchina.com/user1/1895/9934.html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