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于三次产业发展的启示

  “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在20世纪30年代所提出来的,这种产业划分方法,不仅体现了不同产业的不同特点及其一般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反映了人类需求从生存所需的基本需求向生活需求、享受需求等更高层级需求发展的过程。中科院院士程国栋先生认为第三产业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依赖程度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以及提供人们高层次需求等特点,使其成为当前和今后发展的重点,其发展状况也是衡量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标志。可以认为,“三产化”既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应该注意到,三次产业的和谐发展不仅仅是基于人类需求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更重要的是三次产业之间相符相成的天然联系。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基础一穷二白,发展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核心,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中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但由于急于求成、市场体制不完善、粗放型发展等一系列因素的为中国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障碍。同时对于各个产业功能以及产业结构的片面认识,使得我国产业结构难以得到相应的优化调整,为我国经济健康和谐发展设置隐患。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2008》,1978年中国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为28.2:47.9:23.9,2007年中国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为11.3:48.6:40.1,29年来,中国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比例仅上升了0.7个百分点,上升了1.5%,中国第三产业产值比例上升了16.2个百分点,上升了67.8%。在中国第二产业中1978年工业产值比例为44.1, 2007年工业产值比例为43.0,29年工业产值比例下降了1.1个百分点, 下降了2.5%。在中国第二产业中1978年建筑业产值比例为3.8, 2007年建筑业产值比例为5.6,29年工业产值比例上升了1.8个百分点, 上升了47.4%。

  依据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当人均收入为2000-3000美元时,第二产业占GNP的份额为33.2%-38.9%,而第三产业占GNP的份额为50.5%-51.3%,2007年中国人均收入大约为2500美元左右,而第二产业占GNP的份额为48.6%,第三产业占GNP的份额为40.1%。

  造成中国产业结构比例失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对于产业功能的片面认识。长久以来由于国人对产业功能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很难全面的去认识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尤其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存在偏见与误解,人们只注重第三产业的消费性而没有注意到第三产业的生产性,常常以中国生产力的低下与消费能力的不足来反对第三产业的发展。

  其次:收入差距较大制约我国第三产业尤其是生活性服务产业的发展。由于我国收入差距较大,造成了生活性消费主体过分集中,而依据戈森定律,人类的享乐会因消费次数的增加而这种消费所能带来的效用是递减的,而当效用递减到一定程度,这些主体的消费就会减少,而其他主题的消费能力有限,所以第三产业的消费尤其是生活性消费是不足的,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

  再次:国际经济一体化制约。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凭借资源禀赋优势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国际分工中形成世界制造中心的格局。国际贸易额迅速增长,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些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三次产业的和谐发展。

  国际分工的格局使得我国第三产业被重视程度不足,投资不足。在我国实施“大经贸”战略以来,出口的鼓励性政策使得积极凭借我国人力成本优势发展制造业更加有利可图,大量的经济资源都流向这一领域。不可否认,这种资源的流向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应该得到肯定,但是必须明确参与国际分工和促使内经济科学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可本末倒置。参与国际分工是促使我国经济科学发展的手段,促使我国经济科学发展是参与国际分工的目的,所以两者必须兼顾,坚决不能因为对国际产业结构的过分在意使得对国内产业结构重视不足。

  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6062998万美元,其中投资于第二产业4492506万美元,占全部投资的71%,第三产业1405258万美元,占全部投资的23%。国内投资70477.43亿元,其中第二产业28740.45亿元,占41%,第三产业39846亿元,占56%,其中房地产投资16678.87亿元,占24%,第三产业中如果扣除房地产则其投资额只有32%。

  由于国际分工造成的出口迅速增加削弱了我国内需求不足的矛盾,使得内需不足的问题不能从根本层次得到解决。进而制约了我国的三产化进程。国内需求、政府支出、投资、净出口作为总需求拉动经济的增长,其中任意一个因素减小都可以通过其他因素的增加而抵消。由于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增加,消费率是减少的,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抵消作用,由于消费率降低而引起的需求不足会在经济运行中迅速体现,此时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政策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净出口的快速增加制约了我国在促进内需方面进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因为在进出口迅速增加的条件下,再扩大内需会造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涨压力。在这种境地中我们对国内需求的态度是消极的。

  由于1998年的东南亚经济危机,在我国出口受阻,或内通货紧缩的环境下,一系列的促进内需政策增加了我国的消费率,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状况的好转,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条件下,这种状况立即消失。

  中国产业结构比例失调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生产性服务产业发展的滞后严重制约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我国虽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但是没有相应的生产性服务的支持,这些工业体系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企业家精神的缺失、商业伦理观念的薄弱、粗放型发展、廉价成本优势等等已经为工业化进程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而单纯从技术层次来解决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次:产业结构比例失调严重威胁着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制造业凭借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的过度发展取得“世界工厂”的国际分工地位,增强了国际经济危机中所受冲击的力度。同时产业结构比例的失调为经济结构性过热以及发生结构性通货膨胀埋下隐患,增加了政府调控经济的难度。再次重化工业的高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一系列负面因素制约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产业结构比例失调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设置障碍。众所周知第三产业有着强大的就业吸纳能力,在中国农村存在着巨大隐性失业,而通过农村的人口转移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唯一出路。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重化工业的发展将成为中国工业化的核心,而以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为特征的重化工业必将进一步弱化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如果没有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以收入差距为本质的中国三农问题将会持续更长的时间。

  让人遗憾的是中国的三产化比重从2002年以来是没有增加的,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原文网址:http://space.efnchina.com/user1/1895/10385.html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