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中央划定18亿亩耕地红线的效果

  中央划定18亿亩耕地红线,这样的政策其实可以归结为两个字:管制。中央政府每年都制定一个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耕地使用计划指标——某省某直辖市某自治区今年可以有多少耕地转化为非农用地。各省市把获得的“指标”再往下层次分解一直到各县(市)。那些耕地的主人(农民)在耕地是否转化为非农业用提的问题上是没有话语权的。政府规划部门(规划局)按照领导的意图,把某一块耕地“规划”成为非农业用地之后,只要有“指标”,就可以开始征地。法律说“政府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征用私人和集体的财产”,耕地是农村集体的私有财产,征地只需要通过村委会同意,村民大会通过,就可以合法实施。村民大会通常只是一个摆设,原因与村民没有土地私有产权有关,关于这一个逻辑关系我要在后面几讲才能展开详谈。

  这样的制度,是怎样形成的,那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这里先且按下不表。这一讲还是专注于谈这样一个制度的后果吧。

  后果之一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腐败。掌管指标往下分配的官员,拥有“权力租值”这一蛋糕,许多人会来瓜分这蛋糕。

  比如,要吃这蛋糕,属于违法犯罪,于是监督的机构,比如检察院、纪委、监察等部门的官员就可以来瓜分这蛋糕:掌管指标分配的官员你要吃这蛋糕吗?分一块给我们,我们就放你一马。

  村委会的干部也可以来瓜分这一蛋糕:我村委会不签字你征地的手续就不能完成,要签字吗?

  规划局,更不用说了。

  这一块“权力租值”,是土地租值的一部分。瓜分过程中,有一部分白白耗散掉了——谁也没有得到。比如,瓜分过程中的各种动作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是一种付出,但这付出没有对谁有好处——亦即没有被谁得到,是白白消耗掉了。这在经济学上叫做“租值消散”。

  那一件具体事情来说吧:假设某一块耕地原来是耕种小麦,每年产生的现金流折现合计为10万元,现在被某老板李四发现可以用于该工厂生产玩具,生产玩具产生的现金流量折现合计为100万元。也就是说,这块地的租值现在增加了90万元。这90万元将被谁瓜分呢?

  首先,如果这块耕地是某一个农民张三的私有土地——他可以决定土地使用于种小麦还是卖给老板盖生产玩具的工厂。那么,这90万元租值将主要被这些人瓜分:农民张三、老板李四、该工厂的老板和员工、生产玩具的职工、卖玩具的商家、等等。谁瓜分多一些谁少一些,取决于各自掌握的信息与知识技能的多寡。

  但是,在现在的制度,参与瓜分这租值的人增加了:上面所说的那些掌握土地使用审批权和监督权的一众官员。当然,他们能够瓜分多少分额,也取决于他们所掌握的信息。比如,如果他们知道其他人的底价总和是50万元,那么,他们就会去瓜分拿剩下的40万元。现实中通常是采取“试错”的办法来逐步逼近目标。

  原文网址:http://space.efnchina.com/user1/834/10477.html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