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开博客的理由——基于一个范式的构造

  开篇之前我要对范式做一个合理的解释,我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最初的原因是范式是一年前进入我的世界的,也是那时我开始怀疑自己看来确定不移的秩序。实际是经验研究也有逻辑上的缺陷,这自达大卫.休谟就开始争论不休,今天看来,多半是大卫.休谟对了,那时的整个思想界都错了。一提起笔,先从理论开始这是我的习惯,亦是范式吧,尤其是解题。我的安排是:第一、二部分,“从库恩的范式说起”和“利用信息构建基于局限条件的的范式”主要介绍理论,第三,构造我的范式,个人认为第三部分适合没有读过哲学和经济学的朋友们阅读,如果有赏脸的朋友的话。

  从库恩的范式说起

  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uel Kuhn,1922年7月18日-1996年6月17日),是美国历史上有名的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一生主要著述有《哥白尼革命》和《科学革命的结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我在不久前看过,更早是看的一些书评和综述库恩的文章,以及通过我那位博学的老师那里了解这位思想家的精髓,所以今天有必要也算可以做一个综述。

  其中《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62年)是其最有名的著作,它为当代的科学思想研究建立了一个广为人知的讨论基础;不论是赞成或是批评,因此可以说是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史及科学哲学家,其著作也被引用到科学史之外的其他广泛领域中。纽约时报认为,因为库恩的这本著作,让范式(paradigm,中国大陆译法;台湾译作典范)这个词汇变成当代最常出现的词汇之一。

  那到底什么是库恩的范式呢(这里我要强调,关于我们了解的范式是及其模糊地,解释的效力亦是极差)?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较为系统地介绍范式,此书一经问世,范式一词立刻被学界所热捧,并且围绕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库恩长期以来从事科学史的研究,他发现一种累积性的科学史观统治着这个领域,但这种认识他认为是不能真正反映科学史本貌的。库恩自述一旦他找到了“范式”这个词汇,一切的困惑当即冰释。不过这个“范式”,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字眼,事实是也不可能存在一个彻底肃清范式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如果非要简单的概括的话,按照库恩的说法它的内涵有两层意思:(1)科学共同体的共同承诺集合;(2)科学共同体共有的范例,亦即科学家们的约定和范例。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将这看做是研究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一套概念、方法及原则的总称呢?范式解决的问题必须是有解的,才有效[i]。在我看来,即所谓范式,亦可称作科学家的一种妥协,正如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解释工业革命起源的时候将的,科学首先是一种信念,一种相信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现象背后总有道理,又与所谓的“科学主义”划开界限,保持健康的怀疑精神的科学家思想家想念。

  当波普和他的对手们正在热烈地讨论着科学的“可证伪性”时,库恩更激进的认为,一门理论的正确与否是不可能被“试错”或“试对”的,它不过是在局限条件那里。就像一套合身的衣服,只到发现它变得不合身了为止。一门理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问题解答”以后,就会遇到多越来越的“怪题”。从解答不了到出现危机,就会刺激新的理论出现,而旧的理论就像不合身的衣服一样再换合适的对象,衣服有变,人在成长,当然不存在一人一衣的确定秩序。“斜塔实验”就是这样使人们放弃了那个时代的亚氏理论。我在看了大量的经济学方法论的著作之后,当然也是有感于约瑟夫对于物理学走到穷途末路的书法的批判之后,我个人用局限条件来解释学科和科学的进展,不过那时我还不是很理解库恩的范式。当然范式是基于当时思想界和学术界,甚至是普遍社会的共识,按照我的解释是时空允许的局限条件,不过现在看来我用局限条件解释是遇到障碍了。

  有了上面的论述,我似乎感到人一生下来就是为了范式而来的,范式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一套马林诺夫斯基式的文化定义,那么一个想要对这个社会有所了解的人对于范式的构造是非常必要的。没有构建式的范式,仅仅依靠经验解释现象,当然可以,不过成功的可能性极小。

  利用信息构建基于局限条件的的范式

  即便是介绍了范式,我想盘踞人们心中的确定秩序还是不容许他的存在,所以我尽量避免使用范式的形式,实质则是无法避免的,毕竟范式是20世纪普遍接受的科学方法。这正如牛顿可能并不喜欢辩证法[ii],但他的确使用了辩证法的效力。

  上面已经对范式有了初步的解释,但我将关键的一点安排在这里,因为我考虑到这与信息的作用有关,因为构建范式必须通过有效的信息展开(这里需要指出,天才不需要太多的信息,也无需构建适合科学家观念的范式,因为他们自身是范式构建的过程,像爱婴斯坦之流)。尤其结果关于工业化改造的社会,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大变化,朝21世纪走来,信息化成为主流,这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巨额有过精辟的概述,工业化带来的分工和展业化让一些人受益,同时阻碍了那些知识丰富的天才人物的成长,因为他们不得不突破专业话和分工带来的行业和学科分割。作为一个从专业化受益的人,我必须将头迈向行业分工的巷子里,谁说好酒不怕巷子深啊?

  局限条件在变化,有必要对信息化感兴趣,即便是牛顿生活在现在,要是想有所突破,必须还得对物理学近一百年来的发展有所了解。哈耶克一身捍卫个人主义,最后告诉全世界,信息的丰富、个体的差异性和人类知识的有限性,导致对社会生活进行计划和控制是及其荒谬的,因为我们根本无法掌握我们不可能掌握的知识,只能是无限的逼近。那么谁又敢保证某个个人所掌握的信息不是冰山一角却自以为是呢?二十世纪的结局证明,哈耶克对了,全世界错了。

  那么我试想着通过信息,处理和加工,在满足局限条件的前提下人们是可以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范式的,也有可能和时代的范式完全重合。当然也由于个体的差异性,范式千奇百怪,恰好这是尊重个性和自由的表现。也只有基于独立性的范式存在,社会的范式才能发展,进步,因为试错的次数和频率加大了,就像新技术的发明一样。

  构造我的范式

  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博客,我想这既是一种供给,又是一项需求,我用“走进来”和“走出去”来描述我的开办博客的理由。当然个人认为这是比较合理的,有不同的声音当然欢迎。

  读书的好办法:我在上大学不到一年我开始转向经济学,说来也是偶然,皆因好奇和虚荣心而起,真的庆幸的一点是,如果虚荣心能够激发兴趣和斗志,那对虚荣心的批判又有什么必要呢。一年前开始读书,当然很幸运,几次选课都得到不错的老师,也就少误了些时间,读书面由开始的经济学拓展到道德哲学、政治学、法和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开始读书的时候时间比较充足,可以细品,后来读的书多了,也就粗了,容易忘记,后来试过各种办法,都不是很可靠。做过笔记,但是要对一部著作坐完整的笔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并且后来同学告诉我有迷信书本的倾向,后来看书评,效果还是没有改观,但一直坚持,个人认为是短期内比较好的办法。最终选择了做博客,一来是对读书的基本内容有个总的回顾,这不是一件易事,要对著作、作者和研究成果比较熟悉,还要善于归纳,可以锻炼归纳能力和文献整理的能力。再者是对自己的想法有个回顾,解决迷信书本的倾向,要说想法,并且是能写上博客的,那一定是比较熟悉的东西,这逼得我查资料,个人认为可以很好的避免抄袭。

  关注时事的窗口:作为一个对时事好之成癖的学生,我时常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现象,但这是经验主义的错误,不可靠,忽视了范式的存在。关于时时事,很多名人都有评论,但个人以为角度不同,不可千篇一律,可以有新的想法。一方面继续了我在学校新闻通讯社里面未完成的愿望,可以写写时评。而来,个人比较喜欢读张五常教授的经济散文,张教授是写经济学散文的中国第一人,文风独到,颇有聊天般的感觉,与主流的文风有偏差。我们都是从高考那里过来的,文章条条框框的,希望有新的突破。再有就是构造自己关于中国经济的范式,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上个世纪末发展经济学的政策建议没有对发展中国家产生多大印象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的热点话题,芝加哥的领袖人物、货币主义的开创者弥尔顿.弗里德曼甚至说谁可以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谁就会获得诺贝尔奖。作为一个在中国学习经济学的学生,构建一个中国经济的范式是十分必要的。

  思想的交错和成长:有了开博客的意向,选择网站也是个问题,因为我写博客不是像大碗的明星和所谓的社会评论家赚去名和利,而是为了吸收经济学前辈和同行这的指教。注册人民大学经济学论坛后成功得到博客,又在价值中国里面开了账号,我如愿以偿,但遗憾的是2009年开始在博客上写文章。3月份我买了属于自己的电脑,方便了我的写作,窗外漆黑,浮想联翩,起身开机写作是经常的事了。参加与网友的讨论无疑也是范式的构建,许多有用的想法都是在参与论坛讨论的过初衷形成,并且我从那里获得了大量的文献,为我的写作充实了资料,我要感谢他们。并且在人民大学经济学论坛里大多是接受西方经济学训练的,探讨问题比较容易,没有出现新浪、网易里面的状况,不是无人问津就是被骂的要死,不可否认的是里面有很多经济学和社会学的高手,得到他们的评论,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和支持。我希望坚持下来,一周一篇。

  交流的障碍:一旦在一个不太熟知的地方扎根就意味着远离热闹和喧嚣,并且是挤占大量的时间,这是我所不愿看到的,因为与同学、朋友的联系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在促进同学、朋友的交流上来说,千橡集团的校内网在这方面坐的是最棒的,我也在那里住了册,自达08年后半年,去那里的时间明显少了,有一段时间居然好几个月没有去登。QQ也差点注销了,幸好最近买了电脑,每天可以上上,但是还是很不习惯闲聊,很熟悉的同学,聊上几句剧不见了,但有时跟经济学的几个群里的网友还算好,交谈方便,不至于那样尴尬。所以打算把价值中国和经济学人博客长期坚持下去,其他地方定期清理,博文出来后按照“价值中国——经济学人博客——天涯——校内网——QQ空间的顺序贴出来。尤其经济学人博客(http://dongjinpeng.pinggu.org)里面比较方便,可以匿名留言,发表评论,有游客留言、评论。有关系和支持我的朋友、同学,当然也欢迎陌生的面孔前来,批判指正,交流联系。
 
  注:博客开了将近一年,才开始写文章,算不上什么好品德,上文已术,不为名利,正如我的题目,只希望构建一个范式。谩骂、批判、说教是教诲的形式,但我跟愿意接受善意而温和的改造,我引用汪丁丁的话,作为博客的规则:谩骂导致逆淘汰,将无法习惯谩骂的人淘汰出去,留下来的人则相对而言习惯了谩骂。可惜,不习惯谩骂的人往往心灵更敏感,于是网络社会的思想性将日益减少。从今天开始,只要是带有谩骂文字的发言,我一律删除。更紧迫的,是社会批判。我们对奥秘事物的感受,长期而言,固然远为重要,却无法不解决更紧迫的问题就从容落实它自身。二者有联系,例如,在爱因斯坦看来,凡从来没有过这种体验的人似乎已经变得盲目失明,倘若不是已经死亡的话。感受到在我们所能经历的一切事物的背后存在着某种我们的心灵无法把握的事物,它的美和崇高只能间接地而且以其微弱的反影达到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宗教虔诚性。与此密切相关的是,道德的普遍缺失。不过,我仍愿意将我的博客转换为社会批判的场所。批判,唯有批判主流生活,才可能让它变得健康一些。既然是对主流生活的批判,很遗憾,就会表现出精英情调或稍好些,表现出悲天悯人的情调。批判主流,不可能表现出平民的情调,因为平民追随主流。所以,当你认为我有精英主义倾向时,不要轻信你所信的。

  原文网址:http://space.efnchina.com/user1/3318/10674.html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