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乡镇企业的产生与演变

  前文说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并没有从根本上使得国有企业摆脱困境,但国家的经济却因此而获得持续的增长,这是为什么呢?话要从乡镇企业说起。

一、乡镇企业的历史

  什么是乡镇企业?搜索网上发现定义是:《乡镇企业法》(1996年10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第二条规定:“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

  在我看来,它的特征是:创办和发展企业的资源动员依赖行政权力、产品竞争由市场导向、产权关系具有社区内“公有”的模糊性。

  乡镇企业的辉煌历史: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构成了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据】

年份                    1978     1996     1997      1998

乡镇企业职工人数(万人)2826     13508    13054    12536

1978-1996:发展期

1997年:开始走下坡路

  乡镇企业在80年代成功的原因:第一,乡镇企业的原始积累享有廉价的生产要素供给;第二,乡镇企业一经起步,就具有相对丰富的市场机会。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乡镇企业从其起步之初就面对着市场竞争。

二、乡镇企业的制度变迁

  乡镇企业局官员的困境——我们管什么?

  乡镇企业的制度变迁——改制(私有化):

  【案例1】浙江省横店集团公司

  调查确认,这家公司从1990年开始,就既不归乡镇政府或其他任何一级政府所有,也不由乡镇政府或其他任何一级政府控制。横店集团的早期企业模式与一般的“苏南模式”并无原则上的不同,这就是企业资本形成离不开乡镇党政机构的控制。根据文件,横店集团直到1989年还被定性为“镇办集体企业”。但是自集团公司成立的1990年起,企业性质就改成“集体所有制,隶属于浙江横店集团公司公司领导和管理”。相应的实质性变化是:(1)集团公司总经理从这一年起明文规定“由董事会推选任命”,而不再由镇政府任命,也不需要经由镇政府同意;企业集团内部的干部,完全由企业决定,而既不要报批,也无须到乡镇党政机构备案。(2)投资项目无论规模大小,不需要经过镇政府的审批,而由企业集团自己决策;(3)企业给镇政府的利润上缴,也历经分成制(1986-88年)和定额制(1989-93年),而演变为“接受镇政府的有偿服务”(1994-96年),表明向社区政府上缴利润的义务已经转化为一种购买政府服务的权利。由于以上实质性的变化,横店模式就成为“苏南模式”中控制权完全从乡镇政府转移到企业的典型案例。

  【案例2】王村镇的案例

  后来普及到全国的对公有制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办法,发源地之一是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1988年4月,淄博市周村区被批准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然而当时正值国家进行“治理整顿”,银根紧缩,乡镇企业的发展面临严重困难。一方面企业自身生产难以维继,另一方面购买力下降,市场疲软。乡镇企业“内外交困”,并由此激发原本隐藏在企业产权结构内的矛盾。企业与乡镇政府的控制权争夺、企业经营者在现有产权结构下的激励问题、企业职工的积极性等等,全摆到桌面上。淄博的乡镇企业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在周村区的王村镇,正如他们自己所言:“企业连维持正常的生产都成问题,效益根本谈不上,职工的工资都难以发放,企业的干部、职工队伍不稳,人心浮动,人材大量外流,企业处在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危则思变,对原有问题的认识和着手解决意味着“新生命”的开始。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周村区,开始摸索通过乡镇企业的产权改制来为发展铺平道路。

  王村镇是周村区的乡镇企业产权改革的试点镇,走在企业改制的前沿。从1988年至今,王村镇企业的改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1988年将企业单一的集体所有制改变为集体和企业职工经理共同持股、但由集体绝对控股的形式,搞股份合作制;其次是1992年后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规范化的股份制改造,将企业产权明晰为集体股、个人股和法人股,并让部分效益较好的企业向社会发行股票;第三阶段是1994年后大比例降低股份制企业的集体股比重,由经理人员持有大股,最终达到个人股占有企业股份的绝大多数。

  1、周其仁教授的解释

  “模糊的”乡镇企业产权怎样开始重新界定变革的发生逻辑:(1)在产品市场的竞争压力下,企业控制权从乡镇政府向企业和企业家转移;(2)“控制权”构成企业经理增强经营管理努力的初级激励;(3)作为“控制权”的重要内容,企业经理的收入开始以各种方式与企业的剩余挂钩,“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开始组合到一起,成为对企业经理的激励。

  周教授预测:改革进一步的目标是,形成与企业控制权对称的剩余索取权,以及完整的“剩余权”的资本化。

  2、我的补充解释(一种基于演化的视角,我的这个解释已经获得仿真试验的支持,但是尚未进行实证检验。):

  竞争市场的改变——市场压力——要求产权流动,而产权不明晰,交易费用就大,产权就不容易流动——产权改革(不搞产权改革的乡镇,最终因企业产权不能流动而使其企业逐渐消亡)——乡镇企业中最主要的资本是人力资本——主要以人力资本划分产权(股权)。

  推论1:一家公有企业私有化的产权改革取向成立或者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人力资本成为这家企业内的主要资本。

  【推论1的验证】丑女先嫁:现实中改制的都是陷入困境、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已经无力回天的企业。乡镇企业是如此,国有企业也是如此,集体企业也是如此。例如,许多县办的糖厂,效益好的时候,是不想改制的,通常是走投无路才允许改制。

三、结论

  1、1978-1996年期间乡镇企业兴旺的原因是:国有企业尚未走向市场、私有企业(含外资企业)还弱小,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些能人领导下的乡镇企业取得成功;

  2、乡镇企业的委托-代理链条:

  本乡(村)的全体公民(乡镇企业的真正所有者)——乡镇领导(一级代理人)——乡镇企业厂长经理(二级代理人)

  委托人在控制代理人时,面临巨大的监督成本——交易费用中的信息费用巨大,因此,难以监督,结果时,企业控制权逐渐落到乡镇企业厂长经理手中。

  3、1996年后,乡镇企业的衰落和改制(股份化、私有化):市场竞争趋于激烈,能人们(企业家)逐渐控制企业(如果他们离开,企业将迅速衰落),这种控制权,有一部分逐渐转化成为私有产权(个人股份、管理层收购),另一部分能人(不能把控制权转化为私有产权——例如乡镇领导不同意转化,因而离开乡镇企业自立门户——建立自己的私人企业,原来的乡镇企业由于失去能人而迅速衰落。不管哪一种结果,最终都一样:即传统意义上的乡镇企业逐渐消亡。

  原文网址:http://space.efnchina.com/user1/834/10716.html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