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信息社会背景下的人才资本观

原文网址:http://space.efnchina.com/user1/1586/10537.html

 

一、关于人才资本、人力资本概念的一些讨论

  人才资本这个概念是近些年被得到重视的。长期以来,人才资本的概念和人力资本的概念混淆不清。不少人都从人力资本的概念中引出人才资本的概念,朱雪兰、张霞等人就认为人才资本是人力资本中较高层次的资本,也即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概念中引申出来的那种掌握不断推陈出新的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特定的行为主体通过投人一定费用获得,并能够实现价值增值的,依附于某个人身上的价值存量中的较高级的部分(朱雪兰、张霞,2002,舒尔茨,1990,黄德维,2000(转引自朱雪兰、张霞)),张英林(2004)则认为人才资本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创新性是人才资本的根本特征。有的学者强调人才资本的创新性,如桂昭朋(2003)就认为人才资本是体现在人才本身和社会经济效益上,以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特别是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及对人类的较大贡献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这个概念既包括投入培养人才的显性成本(资本),也包括人才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及贡献,而创新性和贡献则是最被看重的。张衔教授(2000)等从《资本论》关于资本增值的观点引出人才资本的概念,认为人才是一种极具战略意义的资本,因为对人才的投资不但能够增值,而且具有其他生产要素不可比拟的增值潜力。基本上所有的学者都认为重视人才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但是不管是从人才的创新性角度还是从资本增值的角度来看待人才资本,实际上都很难明确地将人才资本和人力资本分开来,从而对人才资本的研究要么依托于西方人力资本研究,要么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人才资本的意义,实际上都没有明确人才资本的真正含义。

  要明确什么是人才资本,从而形成真正的人才资本观,即重视人才的作用,培养人才,有效使用人才,给予人才良好的待遇等实际上都非常难以实现。而要明确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考察以人才资本为重点的社会和以人力资本为重点的社会存在的真正差别,也即信息社会和物质社会的区别。

二、信息社会相对于物质社会的特点[①]和信息社会经济成长的关键

  信息社会与物质社会是一个相对的划分标准,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知识涌现的速度不同。在物质社会,新知识的出现只是偶然的事情,一种新知识出现以后,需要一个漫长的等待才能出现替代现有知识的新知识。这个漫长的时间中,新知识能够自动得到充分传播,从而融入人们的生活,形成人们的习惯,人们得以无限次重复新知识指导的行为,这时人们的行为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只需要用手劳动而不需要用脑。在信息社会,新知识的涌现成为一种常态,即可以预知每一段时间必然有新知识出现,这种新知识将完全替代原有知识,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新的理论,新知识在信息社会几乎不可能自动地得到充分传播,因为新知识的涌现速度如此之快,原有知识根本没有来得及充分传播就已经有相应的更新[②]的可以替代原有知识的知识出现,从而,如果说物质社会的每一次创新将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这种明显的改变在信息社会就会非常频繁而让人无法明显感觉。如果用“范式”的概念来说,就是物质社会的变化是知识的范式之中的变化,而信息社会的变化是知识的范式之间的变化。因此,在信息社会,虽然知识的创新非常重要,但是已经是自为的了,而知识的传播则显得至关重要。

  知识出现一般有两种途径,即教育和实践。物质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仍然是不同的。物质社会的教育强调对原有知识的掌握,教育阶段结束以后可以直接从事相关的工作;而信息社会的教育则更加强调创造性和不断学习的能力,强调创造性主要是强调知识的创新,而强调不断学习的能力则更是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信息社会知识涌现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一个人一生中必然经历无数的创新,如果没有掌握不断学习的能力,那么知识的传播将难以实现,创新的成果便毫无意义。因此信息时代的教育是以传播知识为重点的。知识的另一个来源叫实践,也叫做“干中学”,这类知识在教育中无法得到,是知识创新的由一个前沿,也是知识传播不可或缺的。

  知识的传播除了教育和干中学两个重要因素之外,还有保证知识传播的基础设施,如网路、图书馆等,另一方面,从世界的范围来看,知识的传播还需要世界各国的相互融合和制度的完善,知识的创新是全球的,只有国际关系得到良好发展,知识才能有效传播;知识的创新和传播需要有一个支持和鼓励的制度,因此制度的完善也十分重要。但这两方面和本文关系不大,故而并不过多涉及。

  信息社会中,经济社会成长的关键就在于知识能否得到快速更新和有效传播。这两点都依赖于一个关键点,即信息社会中的人。信息社会,人必须具有创新性和不断学习的能力,只有锐意的创新能力才能实现知识的不断涌现,而只有不断学习的能力才能真正保证知识的有效传播和产生实际经济效益。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回到了我们的论题:信息社会背景下的人才观。

三、信息社会中必须重视人才资本

  通过第二点的分析,我们找到了人才资本概念和人力资本概念长期无法正确区分的原因。人力资本概念是物质社会的概念,而人才资本的概念是信息社会的概念。物质社会也强调人的作用,强调人通过接受教育获取知识,但主要强调学习过去的知识,对过去知识的学习可以期待一个稳定的回报。而人才资本强调教育则特别注重创造性和学习能力,这种学习期待的是知识的创造和快速传播。

  物质社会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资本和劳动力,人力资本部分实际上是被整合进了资本,对人的投资就像对其他行业的投资一样,可以期待稳定的回报,同时人力资本因为是对人的投资,也被认为是劳动力价值倍增的重要原因。信息社会中,对人的投资表现为人才资本,几乎不可能期待稳定的回报,强调的是劳动者的创造性和学习能力,表现出来就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才资本具有极强的增值潜力,而不是物质社会中可以较为清晰地知晓的回报。如果信息社会继续如物质社会那样强调人力资本,那么企业将难以有效发展,经济社会也会落后。从而信息社会必须重视人才资本而不是人力资本。

  这样,我们可以定义人才资本了,人才资本是需要一定量投入才能形成的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具有极强增值潜力的资本,掌握这种资本对人的要求就是快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对这种资本的重视必须等到信息社会才能出现,这种经济不再将人看成是只能动手的机器,而是能单独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的个体。

四、人才资本的载体

  知识员工是人才资本的一种载体,所谓知识员工是指具有知识资本产权并以知识为载体进行价值增值的人(郭玉林,2002),这里郭玉林先生对知识员工的定义实际上是狭义的,即1、必须拥有知识资产的产权,而不拥有知识产权的人并不叫做知识员工,2、必须以知识为载体进行价值增值,没有实现价值增值则也不叫做知识员工。郭玉林先生的定义在探讨激励理论方面有重要意义,而且主要从资本增值的角度定义。实际上这个知识员工就是人才资本的载体,只是人才资本的载体却并不一定是知识员工。本文借用知识员工这个词汇,重新进行定义,本文认为知识员工是信息社会才出现的人才资本载体。在信息社会中,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都依赖于知识员工才能的发挥。

五、讨论信息社会背景下人才资本观的现实意义

  在讨论了信息社会背景下的人才资本和人才资本载体之后,我们可以得出明确信息社会背景下的人才资本观的现实意义。首先,既然现在已经进入信息社会,我们就应该以人才资本的观点来看待人对社会和企业的作用,而不再仅仅讨论人力资源的意义。其次,教育不应仅仅强调知识的学习,也即应试教育,而应注重受教育者的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再次,在现代公司治理中,对员工的激励逐渐变得重要,以往主要针对经营者的激励模式应有所改观。对员工的激励应侧重于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有些理论认为应赋予员工的创造性成果以产权并以此激发员工不断创造的热情,这是一种看法,有关讨论也正在进行之中。

 

 

参考文献

[1]  袁葵荪.作为知识传播过程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济学讲义(Z),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08 未刊
[2]  张衔.朱方明.人才资本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3]  唐元逵.信息社会背景下的知识员工激励问题浅析——从人才资本产权化的角度分析(J).财经界,2008.8
[4]  桂昭朋.人才资本论纲(J).中国人才,2003.9
[5]  刘楼.黄爱民. 人才资本内涵、特征与运行规律探析(J).南方人口,2004.2
[6]  张英林.关于人才资本运营的几个问题(J).中国培训,2004.5
[7]  朱雪兰.张霞.人才资本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构建(J).浙江统计,2002.2
[8]  李达帆、王迎川.人才资本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J).经济体制改革,2005.6
[9]  王勇.人才资本产权实现的路径分析与制度安排(D). 河海大学商学院,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2007
[10] 郭玉林.知识员工的激励效用分析(J).当代财经,2002.11
[11] 梁洪学.吕慧燕.七种股权激励模式的利弊评析(J).税务与经济,2003.5
[12] 赵蔚蔚.浅析人力资本产权的激励机制(J).科技创新导报,2008.2
[13] 朱合新.“人才资本论”的社会实践意义(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7.4
[14] 赵世君.李博.人力资本特征与产权激励(J).国际商务研究,2007.2
[15] 张英林.人才资本的定位与运营(J).现代企业教育,2004.5
[16] 方竹兰.人力资本产权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9.1
[17] 赵世君.沈路.企业所有权配置与优化公司治理——兼谈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机制(J),2008.1
[18] 王勇.赵永乐.人才资本产权的概念、特征与结构(J).华东经济管理,2006.2
[19] 张跃平.刘荆敏.委托—代理激励理论实证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3.6
[20] 彭桃英.孟旺.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事务所激励机制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2
[21] 郭斌.许庆瑞.工业创新中知识产权的激励问题(J).中国工业经济,1997.4

--------------------------------------------------------------------------------

[①] 这部分内容重点参考:袁葵荪.作为知识传播过程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济学,(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讲义).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08,未刊。
[②] 注意:这里的“新”是从发展的观点看的,新意味着先进,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