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需求价值论2

3、物的经济价值

    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是建立在“劳动创造财富”的思想之上的。在社会生产中,劳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无可置疑,但可惜的是,劳动不是生产的目的,而只是生产的手段。在经济学的教科书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论述:“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的需求。”,这可是得到经济理论界公认的观点。人做任何事,目的都是第一位的,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则是次要的。只要能达到目的,人们可以选择各种不同的手段。创造财富,人可以用自己的劳动,也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使用自然力来实现。千百年来,人们想方设法搞发明创造,搞技术革新,努力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要用更少的劳动创造更多的财富。时至今日,我们的年劳动时间比起前人大大缩短,但年生产的价值总量却大幅度增加,这与“劳动价值论”的结论恰恰相反。近年来,许多“劳动价值论”的拥护者还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与美国在经济上的差别,每年投入社会生产的劳动量,中国远大于美国,但美国的年社会生产总值却数倍于中国。这种经济价值量与劳动量呈反比例的现象,“劳动价值论”同样无法解释。种种事实表明,物的经济价值并非如“劳动价值论”所言,而应该是另有出处。

    深入剖析“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的需求。”这一观点,可以看出,“满足人的需求”有几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它表述了社会生产的目的,反映了社会经济的本质。另一方面它也明确地指出了社会生产的产品其经济价值之所在。产品作为社会生产的最终结果,它的经济价值当然是要依据生产目的来评估,经济价值肯定要服从生产目的,违背生产目的产品一定是废品,不会有经济价值。因此,产品要能够“满足人的需求”,或者说产品具有“满足人的需求”的能力,才有经济价值。

    对于经济价值问题的研究,有几个重要之点应该引起重视。首先,经济价值有两种不同的形态,分处在思想认识领域和社会现实领域中,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在思想认识领域它是一个概念,属于个人的主观认识,是人对物的一种评估,可以叫它个人主观价值;在社会现实领域它又是一个具体存在,属于社会的客观真实,可以叫它社会客观价值。这两种经济价值的是分处在不同的价值体系之中,其内在本质和表现形式都不相同,所以,在研究价值时必须将个人主观价值和社会客观价值分开来进行研究。二者不加区分,必然会造成在价值看法上的各执一词,带来思想上的混乱。

    其次,个人主观价值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人的认识源于客观世界但它并不是客观世界的镜像,而是客观世界的影像经过人的头脑加工后得到的数据。这种加工因人而异,可以惟妙惟肖,也可面目全非。如果仅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在对于价值的认识上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客观因素,而是主观因素。

    如果说产品具有的“满足人的需求”的能力,是经济价值的实体,那么人对这种能力的评估结果就是产品的经济价值。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才有了“需求价值论”。

    “需求价值论”把经济价值定位在人与物的需求关系上,通过对满足需求能力的评估来确定物的经济价值,用满足社会需求这个最终的目的来解释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用对社会需求满足的状态来衡量社会经济的一切经济活动,是“需求价值论”的核心思想。

    在“需求价值论”中,物的个人主观价值所描述的对象是:物具有的满足人需求的能力。物的个人主观价值,就是对这种能力的认识和评估。物的社会客观价值,是物和社会需求的比值,它反映了物对于社会需求满足的程度。

    需求对于经济价值的决定作用,是任何价值理论都无法否认的。“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都明确地将供求关系列为影响价值的重要因素。所谓供求关系,指的就是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关系,由于社会生产必须服从社会需求,所以供求关系其核心还是需求问题。“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把供求关系列为影响价值的重要因素,对于这些理论来说,无疑是一枚苦果。因为,承认供求关系能够改变价值,就是说“劳动”或者“效用”并不是决定价值的唯一因素,这岂不是对自己的否定。但是,供求关系对于经济价值的作用是摆在他们面前无法绕过去的一道墙,尽管他们很不情愿,也不得不将其加入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也从侧面证明了需求对于价值的有着决定性作用。

4、个人主观价值

    个人主观价值首先是物与人的关系,虽然是与物本身的性质有关,但是,人的主观价值这种社会属性必须是在物与人发生关系之后才能产生。由于物不可能主动与人发生关系,人与物的关系当然是要由人去主动建立起来。为了说明人与物关系建立的具体过程,我们先来看如下的案例:

    一只螃蟹,遇到一个饥饿的人。二者狭路相逢,螃蟹是无路可逃,人又无其他可食之物。虽然该人以前从未吃过螃蟹,而且螃蟹看起来面貌狰狞气势汹汹,也不知道好吃不好吃。但此人因饥饿难耐又别无选择,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便将螃蟹捉住吃掉,成了天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料这一吃,吃出了味道,原来螃蟹是个美味佳肴。消息一经传开,众人争食螃蟹,螃蟹身价由此开始不断飚升。以上的情节,虽纯属虚构,但是合乎情理,不妨权当其真,并就此进行分析。

    从此例可见,人与物关系的建立,首先是源于物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即物的有用性。其次是人对物的需求,两者结合在一起时,人便会主动建立起与物的关系。螃蟹身上的肉富含蛋白质,这就是螃蟹的自然属性。饥饿的人需要用食物来填饱肚皮,就有了对食物的需求。当人看到螃蟹时,主动去捉螃蟹、吃螃蟹,于是就建立起了人与螃蟹的关系。在吃螃蟹的过程中,螃蟹富含蛋白质的肉让人感受到了它的美味,吃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应该就是“效用”。这个“效用”不仅改变了人对螃蟹的认识,刺激了吃螃蟹人的食欲,而且还让听到“螃蟹好吃”信息的那些人也谗涎欲滴食欲大增,开始争食螃蟹,于是社会对螃蟹的需求大增。

    在这个案例中,螃蟹的价值从曾经的无人问津开始,到众人争食结束,展现出了从无到有的增值过程。就在这个过程中,经济价值这个幽灵逐渐显露出了原形。对于螃蟹来说,从无人问津到众人相争,这中间最主要的改变就是螃蟹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变化。正是这种地位的提高,带来了需求的增加。因此,我们不难从中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价值是什么?价值在人们心目当中就是所处的地位,在现实当中就是需求。

    回顾上例中螃蟹经济价值的变化过程,正是螃蟹肉的美味效用,改变了人的认识,使得螃蟹的经济价值得到大幅度提升。“效用”或者说物的有用性是一种客观因素,它在价值形成的过程中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把效用看成经济价值的源泉似乎也顺理成章。这大概就是“效用价值论”看起来要比“劳动价值论”更接近经济价值的本质,更能被理论界接受的原因。不过,虽然在经济价值的形成上“效用”可谓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但它还没达到一言九鼎唯我独尊的地步,除它以外还有许多别的因素也能够影响人的主观价值,“效用”并不是唯一的一个。

    经济价值无论是主观价值还是客观价值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个人主观价值至少是由四种因素共同组成,这四种因素就是“效用”、欲望、判断力和道义。其中的“效用”是客观因素,其它的都是主观因素。“效用”和欲望的含义已不用多言,主要解释一下判断力和道义。判断力是人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与人的知识水平、决断能力、外界影响力有关联。道义指的是个人的道德、信仰和情操。

    “效用”是人对于物的作用的直接感受,是产生价值认识的客观基础。除了“效用”之外,欲望、判断力和道义对于个人主观价值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和“效用”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在某些特定场合,“效用”因素的作用会变得可有可无,反倒是欲望、判断力和道义成了举足轻重的因素,它们中的某一个就能够完全决定经济价值。比如猪肉到了穆斯林地区变得经济价值全无,这种改变与“效用”完全无关,而是宗教的观念、道义的判决主宰了猪肉的经济价值。

    欲望对于人的主观价值的形成是必不可少,没有了欲望的支撑和选择,就不会有“效用”。试想那个饥饿的人如果根本上就没有吃螃蟹的欲望,当然就不会有吃螃蟹的举动,螃蟹肉的美味效用也就无从谈起。欲望里面包含着一个形成经济价值的重要因子,这个因子就是“个人的偏好”。“个人的偏好”的存在使得个人欲望和物的“效用”之间产生偏离,并且会直接影响到对经济价值的估量。如果我们用数学的方式来表示,可以把欲望做成一根数轴,把“效用”表示成从数轴原点出发的一个线段,线段与数轴之间存在一个夹角,这个夹角就是“个人的偏好”,它反映了物的“效用”和个人欲望之间的偏离程度。这时的人的主观价值就是“效用”线段在个人欲望数轴上的投影。投影的长度代表了经济价值大小,它取决于代表“效用”的那个线段的长短以及“个人的偏好”夹角的大小。(参见人的主观价值价值投影示意图)由于欲望数轴没有刻度(欲望不可度量),主观价值作为欲望数轴上的一段投影也没有具体的数值,它的大小只是一个模糊量。所以,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评价物的时候,常使用不好、好、非常好等模糊量词语,原因就在于此。

    “个人的偏好”是极富个性的,由于每个人的“个人的偏好”都不相同,所有才有“千面”“众口难调”的说法。“臭豆腐”这种食品有人对它特别喜爱趋之若鹜,也有不少人闻味作呕避之犹恐不及。同为一物,在两种人眼中的经济价值却大相径庭,有天壤之别。“个人的偏好”造成了个人主观价值千差万别,并使得全社会的个人主观价值群龙无首。

    另外,判断力对于个人主观价值来说也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外在的因素。它所发挥的作用,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最能影响人的判断力的是知识水平,正确的知识能够帮助人对经济价值做出合理地评估,反之,愚昧无知和偏见会使人做出荒谬的决断。其次、外界影响力对个人判断力的干扰控制作用也不可低估,尤其是社会舆论威力巨大,人的判断力常常会被它完全左右。舆论的作用是通过有关“效用”的信息来取代真实的“效用”,这样一来,真实的“效用”反倒成了无用之物。那些听到螃蟹好吃的消息后谗涎欲滴食欲大增的人,经济价值观的改变并不是根据真实的“效用”,而是听信了“螃蟹好吃”的信息后改变了对于螃蟹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效用”有时还比不过道听途说,这样的怪事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如果要让“效用价值论”者对它做出个解释,那可真是要为难他们了。

    通常我们把判断力叫做“眼光”,说一个人很有眼光,是说此人看问题很准,对事物有很强的判断能力。在价值形成的图示中,这个“眼光”就是起到灯光的作用,通过这个光将线段投影到数轴上。正确的“眼光”应该是将线段的端点垂直投影到数轴上,这是最准确的判断力。如果判断力产生了偏差,线段的端点投影到数轴上就会偏离正确的位置,造成人的主观价值出现放大或者缩小的扭曲,而且是判断能力越差,人的主观价值变形越大。
在人的主观价值的形成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道义。道义并不参与具体的量度,可它是最终的审判官,拥有绝对的否决权。价值要在“道义”签字画押盖章批准之后,才最终成形。没有它的批准,价值就是一个零。好吃的螃蟹遇到了素食者,或是碰上了佛教徒,价值就会化为乌有。欧洲人不吃螃蟹,也不是对螃蟹的味道无知,而是出于他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凡此种种,价值都是被道义一票否决,充分显示了在道义名下的各种意识对于经济价值的决断作用,这也使得我们在经济价值研究中对道义因素不能小视。

    个人主观价值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思想认识,是一种观念。观念的东西要借用客观的形体去表现自己,并通过客观真实去影响外部世界。如果主观价值仅停留在观念形态,不能进入客观世界,那么它的存在对于社会经济毫无意义。主观上形成的经济价值认识,表现在具体行为上就是实际的需求。主观价值通过影响欲望,改变需求来显现自身的存在,同时通过需求的量使自己得到量化。主观价值凭借需求这个躯体,堂而皇之进入客观世界。而在客观世界里,我们却只能看到需求,无法看到那个隐藏在需求中的个人主观价值的真身。此时,对于个人主观价值,我们只能通过需求去揣测它。如果把需求比作是由欲望的空气充起来的“气球”,那么主观价值就是这个“气球”内的压力,它直接控制“气球”的大小,它是实实在在的藏身在个人的需求之中。个人需求进入客观世界后,就和它的对立面社会供给一起构成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就是社会客观价值体系。在这个价值体系中,我们看不到个人主观价值,看到的只有个人需求。

    在经济价值的形成中,客观因素固然重要,但相比之下,主观因素的作用要更胜一筹。个人主观价值就是在这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出来的,每种因素都在各自的领域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并在特定的条件下充当主角。
 
原文网址:http://space.efnchina.com/user1/3985/11681.html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