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还不是产业梯度转移的时候

    电视新闻一个不经意的报道,某位外国领导人讲希望承接我们的产业梯度转移,我听来却是胆颤心惊。假如只是说说而已,倒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在于,产业的梯度转移真实而悄然地进行着。晋江东石镇被誉为“中国伞都”,每年出口上亿把雨伞,产品外销至南北美洲、东西欧、非洲、中东、东南亚以及近邻的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称,全世界每30个人中就有一人拿的雨伞是晋江东石制造的。过去,越南、印度从“伞都”进口的都是些成品伞。但是近年来,它们先是进口一些半成品伞,到现在开始从中国进口制伞机器设备和原材料了。那是说,它们要自己生产甚至最后可能出口雨伞了。

    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产业梯度转移。

    一叶落而知秋寒。我们要有这样的问题意识。

    我们有必要探讨这样的产业梯度转移的原因和后果,然后确立我们应该有的应对措施。

一、中国的经济成功是制造业的成功、就业的成功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30年,早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有人预测,不出两年,中国将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内,人民已然实现小康,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这无疑是伟大的经济成就。我们关注的是这伟大经济成就所以能实现的原因。

    是大家公认的,政治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而开放和市场化改革则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两大根本动力。开放和市场化当然有其方方面面的经济职能和功效,不过在我看来,落实到一点,最终乃是解决了激励问题并让经济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理论上,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只有比较优势产业才是具有竞争优势的;反过来,比较优势产业又一定是具有竞争优势的。于是,我们不能不关心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

    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是什么呢?正是她的丰裕的劳动资源及其决定的劳动密集产业。

    收入是一连串事件。中国经济的成功当然是每一年的成功的加总。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年份,乃是加入WTO之后的这些年。正是在这几年,中国经济第一次出现了“民工荒”。尽管就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紧迫的现实问题,但是毕竟破天荒地出现了“民工荒”。那是说,中国经济充分发挥了她的比较优势。无疑,承载其比较优势的载体则是劳动密集的制造业。因为只有劳动密集的制造业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承载就业。也正是在这几年,中国经济悄然成为“世界制造工厂”。还是在这几年,中国悄然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大国。

    费歇尔讲,凡是能够带来收入的都是资产。那么人口是不是资产呢?一般来说,是资产。不过此资产非彼资产。人口和森林、河流、矿藏等其它资产不一样,这些东西一万年后仍然会带来收入,仍然是资产。但是人口不一样。人是不能等到一万年后还能带来收入的。不仅如此,人还要穿衣吃饭,是要消费的。没有衣穿,没有饭吃,社会就不稳定,人口不但不是资产,反而会是“负资产”。没有衣穿,没有饭吃,人口不但不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反而成为经济增长的阻力。没有衣穿,没有饭吃,即使其它资产丰富,经济也不会高增长的。所以归根结底,经济增长、社会和谐是要依赖于就业的。对于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尤其如此。

    不要只是看到“世界制造工厂”负的一面。不是“世界制造工厂”没有负的一面,而是正面和负面的有机整体才构成一个完整的铜钱。中国的经济成功和“世界制造工厂”也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中国的经济成功是“世界制造工厂”的成功,是就业的成功。想想吧,一个十三亿人都有活干的经济怎会不是一个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又怎会不成为“奇迹”?

二、没有最好的产业,只有最适合的产业

    不是不重视高科技,不是不重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高级化,问题是就业才是中国经济的第一要务,这是由我们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贫乏的基本约束决定了的。无疑,劳动密集的制造业更能吸纳就业。而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还有7亿农民兄弟,他们知识不足、技能贫乏,需要处在低端的制造业来吸纳他们就业和改善他们的生计。我们可以想当然希望农民兄弟们去制造飞机,去做产品研发和设计,但问题在于,“旁观者迷,当事者清”,他们自己是不会做出这样选择的。不妨把话说得绝对一些,能够帮助农民兄弟们的只能是处在低端的制造业。

    不要看别人产业高级,能挣更多的钱,我们就想着要让产业高级化。适合别人的,未必就是适合我们的。正如世界上没有最好的职业,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职业,世界上也没有最好的产业,只有最适合自己的产业——适合自己的产业就是最好的产业。重要的不是什么高级不高级,而是适合不适合。重要的不是在边际上我们挣了更多钱,而是我们的总收入最大化。

    再说了,在一个存在剩余劳动力的国家,处在低端的制造业的存在是不会影响高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的。而给定产业结构升级能够带来更多的利润,企业是一定要自我升级的,用不着外力去推动。东石的制伞者们就自发地进行着这样的产业升级,从生产一般伞品,到生产降温伞、不沾水伞、超强防风伞、自开收伞等专利功能性伞品,最终,可能还要从卖产品,变为卖设计呢。总之是,挣钱的事,是不需要外力去强调和推动的。能赚到的钱,能赚到更多的钱,怎么可能不赚呢?没有赚到,一定是因为本来就赚不到的。又假设人人在逐利,又说有利益而没有人捕捉,这岂不是自相矛盾了?

    当然了,有朋友会说,假如政府扶植和补贴高科技产业的话,那么高科技发展不是可以更快吗?对于这个观点,我没有把握说不正确。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你政府把钱用于支持高科技,就少了钱做别的事情。而且我还可以肯定,就算政府不扶植高科技,只要不是打击和阻止,科技还是会向高、向前发展的。我认为政府应该把精力和财力用在那些假如政府不去关心和做点什么就没有人做或者做起来会有困难的事情上。

    就产业问题来说,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是那些广大农民工赖以改善生计的,需要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生存的制造业。它们处在盈利边际上,经不起雨打风吹的。各种不利的经济冲击,各种不利的政策法规,首先会对它们造成伤害。这些年,由于经济发展,我们的劳动成本大幅上升,已经高于好些周边国家,这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散失了劳动密集的产业优势。应该说,一部分劳动成本上升本来就是我们期待的。我们发展经济本来就是要让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工资上升自然是我们所期待的。问题在于,另一部分也有人为因素的推动。有人民币汇率不当造成的不利的成本推动,有不当的劳动政策和法规造成的不利的成本推动,有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政府垄断和市场化程度不高所造成的不利的成本推动,也有国民收入在政府与国民之间的不当分配比例造成的对于内需增长的拖累。

    如果是因为人为因素的推动而使得劳动密集产业失去了优势,那是不能成为产业转移的理由的。而既然我们的劳动成本上升有人为因素的推动,那么就还不到产业梯度转移的时候。不反对个别地方进行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但是中国整体上还不是产业梯度转移的时候。

三、怎样避免过早的产业梯度转移

    第一个要面对和处理的是高房价。不是简单的老百姓买得起、买不起房子的问题,而是对于制造业的伤害。高房价对于制造业的伤害决不是简单的工业厂房、商业店铺成本上升的问题,而是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想想看,房价高企,工人的生活成本就不能低下来。我的问题是,因房价高企而导致的工人生活成本上升要由谁来承担?答案是,因房价高企而导致的工人生活成本上升要由工人和企业共同分担。这就是交易的性质。我们不要只是看到交易双方对立的那一面,还要看到双方利益一致的一面。你的成本其实也是我的成本,当然,你的收益也是我的受益。这就是科斯定理。其实科斯定理讲的无非就是这样一个交易的性质。

    我在好几处场合都讲,房价不下跌是要以制造业成本上升,未来生产减少、就业减少为代价的。是的,目前的金融危机使我们面临两难的境地:如果我们让房地产泡沫破裂,可能会加剧经济衰退,而如果我们救房市,维护房价,那么又将伤害未来经济发展。世事本来就是如此,凡事都有代价,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要判断的是哪一个选择代价更大。我的判断,还是要大规模地增加城市和工业用地供给,控制房价过快上涨。不能为了眼前的一时繁荣牺牲了未来制造业的竞争力,更不能因为部分利益集团的利益而绑架了整个中国经济。

    这就牵出了又一个要面对和处理的货币政策问题。不是要反对当经济面临衰退的时候应该放松货币,但这只是因为经济衰退时货币流通速度会减慢,真实货币供给会减少;放松货币只是为了恢复正常的货币供给,只是为了稳定货币币值。要知道,货币扩张刺激经济、增加就业是有严格条件的,而且只是短期效应。长期里,货币过度扩张不但不会带来刺激经济、增加就业的好处,反而会带来不少潜在风险。长期里货币扩张会导致物价的普遍上涨,但是首先上涨的可不是普通商品的价格,而是资产的价格。这对于像我们这样人口众多,需要处在盈利边际上、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生存的制造业来立国的经济是有大危害的。

    第三个要面对和处理的是人民币汇率问题。扩大内需、特别是国内消费需求当然重要,但是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注定是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中国经济注定具有高外贸依存度的性质,这一点也是不能否定的。为此,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并略微低估就至关重要。

    回头再说最低工资法和新劳动合同法。广大劳动者的权益不是通过一纸法律条款可以规定的,而是要由劳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来决定。这个问题,教科书讲的清楚,又有众多经济学家做了深入讲解。这里要指出的是,这两个东西,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贫乏、广大民众的人力资本含量又不高的国家危害尤其大。说过了,人口众多既可以成为我们的优势,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劣势。核心问题是就业。就业永远是中国经济的第一要务,而就业的核心又在于让劳动市场保持高度的弹性。这些年,没有新劳动合同法,我们的工业化、城市化进行的很好,卓有成效。为什么要在工业化、城市化卓有成效进行的时候推出那新劳动合同法呢?

    没有人为因素对于生产成本的推动,而仍然有产业转移的要求,这才是产业转移的时候。
 
原文网址:http://space.efnchina.com/user1/3369/13395.html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