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浅谈草原文化的思维

浅谈草原文化的思维 特征及其现代变迁—以对蒙古族思维方式的分析为视角

    把草原文化作为整体对象研究,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因此,草原文化在理论建设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学理上研究草原文化的成果还不多见,特别是关于草原文化思维方式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从现有的研究成果上看,关于草原文化思维方式研究的专门成果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对草原文化思维方式的概括还处于抽象阶段,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理论阐释体系。其他研究成果多数是仅就草原文化思维内容的某一个方面、某一种观念而进行的研究,还达不到从整体上阐明草原文化思维方式的特征及其变迁规律的要求。因此,本文试图从整体上把握草原文化的特征,以此来阐明草原文化思维方式与其他文化思维方式相区别的文化基础,并具体地分析和概括草原文化思维方式的特征及其变迁的情况。由于草原文化的主体是草原上生活过的和还在生活着的各个民族,因此我们便把理论研究的基础视点确定在了目前仍在传承着草原文化的蒙古民族身上。我们试图通过具体地分析蒙古族的思维方式特征来基本阐明草原文化的思维方式特征,并通过对蒙古族思维方式变迁的研究来揭示草原文化思维方式变迁的规律性特点。
           
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基本特征
           
    文化,是一个最为纠缠不清的学术概念。为了便于行文,我们对文化的概念做一个基本的分析。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本质特征。人类的存在面临着两个永恒的主题:一是现实的生存;二是种的延续。种的延续问题也可以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为着解决好这两个问题,人类需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人类的文化就是在面对两个主题、处理两个关系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特殊现象,其实质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式。正因为人类获得了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人类就从一种自然种属的存在物而成为一种不仅具有自然属性的存在物——社会性的存在物。而劳动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基本方式。人类的文化就是在人类劳动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基本方式,人自身的生产是解决人类种的延续的基本方式,而解决物质资料的劳动方式是两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从人类的本质特性来说,劳动是最基本的文化特质,也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本质特征。而劳动不是被动的、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是人们在意志的引导下所开展的社会性实践活动,是人们在主观上积极追求在行动上积极努力的过程,也就是说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因此,从人类本质来说,意志——也就是思维的过程——在人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而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思维过程的不同。因此,可以进一步地说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的核心,文化的任何组成部分无不打上了思维的烙印。可以将人的生存和种的延续的过程总括为生活,因此,文化便可以界定为人类生活方式的总和,而人类的社会生活可以区分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交往)三个方面,因而物质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就构成了人类文化的外延。对于什么是草原文化,也应该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草原文化就是生活在草原上的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为了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交往等生活方式的总和。所以说,从空间概念上来说,草原文化是在草原这样一个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区域文化,从时间概念上来说,草原文化是在历史中形成并且在现实中仍然发挥作用的文化,从主体概念上来说,草原文化是在草原上生活的各民族所特有的生活方式,从客体概念上来说,草原文化就是表现草原民族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交往)生活的表征。
           
    草原文化的特征,就是表现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草原上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具体表现为:生态依赖型的采集狩猎-游牧的物质生产方式;自然-神灵崇拜型的精神生活方式;伦理-英雄崇拜型的社会(交往)生活方式。生态依赖型的物质生产方式是自然-神灵崇拜和伦理-英雄崇拜的基础。正是这样一种文化生态孕育了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

原文网址:http://space.efnchina.com/user1/1510/13681.html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