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金融海啸三题

  大家早上好,这些日子我们对当前的国际和国内的金融与经济形势非常关注。应该说,上世纪30年代的世界大萧条以来,我们还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级别和规模的金融风暴。的确,这是70多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而且现在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免遭这次金融风暴的打击。中国也不会例外。我想今天结合就全球的金融危机讲三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这场金融危机是怎么来的?第二个问题,我讲一下这场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怎么估计这个影响?第三,我想讲一下我们该怎么办,尤其是中国该做什么。

  首先我想讲第一个问题,这个金融危机是怎么来的?要弄明白金融危机是怎么发生的,我觉得有必要先讲一下最近两年美国房地产市场所经历的下挫。对美国人来说,房价陡然下挫被认为是极其罕见的事儿。为什么呢?因为在美国相当长的时间以来就没有出现过房价的大起大落,所以人们没有这个概念。前不久,当格林斯潘在国会被质问为什么在执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时没有充分估计到楼市可能蹦盘时,格老说,自己之所以没能预测到房价下挫是因为美国从没有发生过那样的事情。事情就这么的简单而不可思议。换句话说,在美国,房地产市场出现恐慌其实被认为是小概率事件。而且这20年来美国人已经完全习惯于分期付款的消费模式,甚至连购买和使用手机都必须分期付款。这当然也就是美国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不断创新的最重要的逻辑。当贷款公司做广告鼓励普通百姓使用次级按揭贷款购买房屋也就是很正常的了,没有人会忧心忡忡。

  但是,为什么这个小概率事件却发生了呢?这不能不从美国的货币政策上找原因。美国的次贷危机是由于房地产的逆转引发的,这是毫无疑问的。房市的逆转固然有很多技术性的理由,但是我认为格林斯潘在2004年之后持续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是主要的原因。在格林斯潘2006年退休前的两年多时间里,有17次的加息,银根持续从市场上抽出。例如,2006年7月,美国的联邦基准利率从1.2%加到了5.25,这个时候美国的贷款利率就是8.25,而你申请次级贷款,再加三个点,就是11.25。从这个时候美国房市就开始要出问题了,尽管大多数人再这之前是不相信的。美国5年多的房市繁荣格局终于被逆转。这才有了上面格林斯潘在国会被质问的片段。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资产市场和实体市场的影响历来不可小视。其实,美国在2001-2006年间形成的资产市场和消费繁荣局面本来就得益于格林斯潘采取的扩张货币政策。他降息13次,最后降到1.25,非常低的,全球最低的是日本,日本的利率降到1左右,美国那个时候也降到1.25了。13次之多的降息行动刺激了市场的兴奋和资金的流入。在廉价融资的政策下,美国开始迅速摆脱了NASDAQ蹦盘和9/11恐怖袭击的阴影,步入了新一轮的经济繁荣。不用说,货币低息政策刺激了更多的房贷需求和房价的上涨。到2006年的时候,美国房价平均比5年前涨了一番。在房地产市场形成了典型的乐观氛围。

  由于更多的人认为投资房地产会挣钱,所以大家都买房子了。要买房子就需要分期付款。于是,在2001年前后有大量的广告开始逐步在报纸、电视上出现。这些贷款公司的广告鼓励低收入的普通百姓买房子,并愿意提供零首付和优惠的信贷支持。典型的情况是,你可以住上新房两年,不仅不付钱,而且因为房价涨得很快,你可以两年后把房子卖出,归还掉贷款还能赚进很多。在这样的广告诱导下,你肯定会动心买房子。所以更多的美国低收入家庭这个时候进入了房市。于是,房价涨得更厉害,大家更兴奋,更加觉得房价不会跌,当时就是这样的氛围。

  在美国,房贷一般不是从银行获得的,而是到贷款公司申请按揭的,因为美国政府对银行的监管比较严厉,所以贷款公司就会大量从事房屋贷款。次贷发生后第一个破产的“新世纪金融公司”,就是房贷公司。贷款公司贷给这些低收入家庭的信贷在美国就叫“次贷”,因为这些人收入低,资信也低。如今,大多数美国家庭获得的都是次级贷,但是次级贷的利率比较高,因为风险大。但是由于当时的房市好,贷款公司在这个时候出于盈利的考虑自然也就开始大规模地向老百姓提供次级房贷了。可是这些贷款公司知道这种房贷违约率可能是很高的,这种情况下,房贷公司需要把这些贷款的潜在风险分散掉,于是与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合作,希望把这些次贷变成可以流动和交易的证券产品。而投行正是干这个的能手。从而有了个衍生品,叫CDO,也就是债务抵押债券。投行把这些CDO卖给了普通的银行。

  虽然这个债券不能说没有风险,但因为贷款公司与投行有回购合约,如果老百姓出现违约,不能按月还钱的话,房贷公司把按揭贷款收回,所以风险都在贷款公司手上,于是银行也就敢买了。实际上,因为房价还在涨,老百姓出现断供的现象是比较少的。这是次贷可以债券化并且贷款公司可以向外分散风险的前提。事实上,金融市场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去分散风险,金融创新的功能之一就是分散风险的。

  投行手上的CDO是有不同的组合的,高风险的部分与低风险的部分一般都是分离的。相对而言,银行愿意买的是低风险的优先CDO。而高风险的CDO就需要卖给对冲基金。对冲基金在金融市场上买空卖多,在金融市场上呼风唤雨,他就是不缺钱,因为可以很容易借到钱,甚至可以跨国去借。过去10年来,美国大量的对冲基金跑到日本去借钱,因为日本的利率很低。对冲基金用套汇来的 美金购买CDO。从日本以1%的利率借款,而CDO的利率高达12%。对冲基金自然赚得满满的。

  投行看到把普通CDO买给对冲基金让后者赚了大钱,于是也就想方设法去购买对冲基金以分享一杯羹。而对冲基金把CDO抵押给银行,获得几十倍的杠杆融资再继续从投行手里购进CDO。相比之下,华尔街的投行觉得自己分到的太少,于是他们就在弄出一个新的衍生品,叫CDS,也就是“信贷违约互换”。他们每年从CDO的盈利中给保险巨头AIG等缴纳一个巨额保险费,这样的话,普通投资者购买CDO就没有什么风险了。既然CDO和CDS都这么挣钱,那就再设计一个基金产品,专门买入CDS,拿出一个巨额的保证金,向全球募集资金。这样的话,就有了向全球募集的基于CDS的基金产品。这个基金很快地卖给了退休基金、养老基金、教育基金、政府外汇储备或者主权财富基金以及各地的银行。

  看起来,故事从普通百姓到房贷公司获得按揭贷款开始,经过了房贷公司把这个卖给投行,投行把CDO卖给银行和对冲基金,从CDO再设计出CDS,最后再用CDS做成基金产品向全世界募集。由于美国房市和全球经济的繁荣,包括中国的多家商业银行和政府在内,都一定会去购买这样的基金。我们这两年在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中,当然也就有对这些基金产品的投资。所以,美国的次贷危机不是因为衍生出的金融产品有问题,而是房市出了问题。

  而房地产市场一旦出现心理恐慌,断供就会发生,整个金融食物链就有可能在某个时间和某个金融机构那里断掉,房子变成抵押品,银行拿到以后,就要作价处理,房价就开始跌,这个情况下,房贷公司手上没有钱,现金流就会有问题了,没有现金流,房贷公司只有申请破产保护了。在2007年3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了破产保护,这是次贷危机的第一个破产的贷款公司。

  新世纪金融公司提出破产保护以后,恐慌的气氛就更厉害了。这个时候有更多公司会出逃,赶快清理手上的债券,市场的崩溃就是一夜之间发生的。紧接着,2007年的8月份到9月份,欧洲的一些达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开始纷纷爆出巨额亏损。在2008年初,花旗银行出现了资金链的断裂。2008年7月两家美国政府支持的最大的房贷公司,他们手上发行的房屋抵押债券有5万亿,所以美国政府顶住社会和国际舆论压力再7月23日斥资3000亿美金来救这两家公司,最后又不行了,宣布暂时由政府接管。8月6日,美国第十大的抵押贷款机构美国房屋抵押贷款公司向法院申请了破产保护。8月8日,贝尔思登宣布自己遭受巨额的损失,9月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证券被美洲银行接管,紧接着爆出全世界最大的保险公司AIG出现财务危机,美国政府对AIG实行了救助,最后也被政府临时接管了。

  第二个问题,金融海啸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我认为这个需要分开看才能看得清楚。这里我们把亚洲和欧美分开看,因为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形态,其性质和结构完全不同。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快,金融创新和资本跨国流动的发展逐步演变为两类经济并存的局面,一类是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的成熟的市场经济,一类是以中国、印度、巴西和东南亚这样的经济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发达国家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不需要太多地投资,所以他们不需要太多地储蓄。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正好反过来,他们必须多生产少消费。而全球化把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跟发达国家好地联系在了一起。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生产的东西卖给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提供一个巨大的市场。这是近20年来新型市场经济国家发展比较快的主要原因。

  但是,发达国家不怎么生产,怎么会有能力购买新型市场经济生产的东西呢?答案是,他们需要向将来借钱。所以,发达国家需要金融市场来解决这个问题。结果我们看到,你东西卖给人家,人家钱付给你,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挣了很多钱,挣的钱要再去购买发达国家发行的金融产品,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把产品持续卖到美国,美国要能持续买我们中国生产的产品,美国人必须有钱才可以,可是美国已经不生产了,他哪来的钱呢?没有东西可卖怎么能继续买我们的东西呢?所以,我们卖给欧美人我们生产的东西,然后我们去购买他们“生产”的金融产品。可是,他卖给我们的东西实际上等于他们买了我们的东西,但打了一个借条。他们向我们出售它的金融产品,它的债券,等于向我们借钱。这就造成这样的局面,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巴西、印度等等这些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持有美国发行的大量债券,因为美国要不断卖给我们亚洲这些东西,才有购买力,他把这个钱借回去才有购买力进口我们生产的东西。

  美国8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都消费了,这意味着美国基本上要靠不断出售金融产品过日子。金融是用未来的钱,消费要用当前的钱,所以美国人是向未来借钱,拿到现在消费。所以金融是越发达的国家,它的消费越旺,因为容易融到全球的资本来维持这个消费。在这种情况下,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过去二十年来基本上就靠金融过日子。这其实是消费的革命。我们只看到了技术的革命,其实金融创新引起的消费革命对美国也许更重要。为什么美国老百姓没有什么存款还可以照样买房子和车子呢?因为靠分期付款。由于金融不断创新,也就是不断想出更好的办法,把未来的钱、把别人的钱借过来,美国人的养老金,退休金、校产基金、教育基金等这些东西在美国特别发达。每个人,你在大学也好,你在政府也好,这些年来都有一个很好的退休金和养老金计划。像哈佛大学等这样的大学,有几十亿美金的校产基金。所以它们才能为外国学生提供这么好的奖学金。

  我谈这些是想说明,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的主要影响首先是影响教育基金、校产基金、养老金和退休金,这些基金都在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上。对于靠金融过日子的国家来说,金融海啸对它们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打击,所有这些基金都缩水了,未来没有保障了,怎么办?对发达国家来说,金融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影响,没有那么多钱,借不到钱,没法融资了,很多事情不能做了,很多金融机构,大的公司,手上持有的金融产品都缩水了,股价都跌了。最近报纸说,去年到今年,中美之间的航空公司的航线的争夺很激烈,大家都要做生意,要开辟更多的航线。去年海南航空开辟北京到西雅图的直飞航线,大家都在抢生意,但是今年,飞机上坐不满,大家都不出差了,没有钱了。所以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金融海啸对他们的影响是系统性的,整个经济的融资能力没有了,就好像没有了血液。

  宏观经济是一个流量经济,如流水一样,要循环,才能运行下去。如果循环的速度放慢了,对全球来说,宏观经济就往下走。上世纪50年代,英国有一个经济学家,是新西兰人,他做了一架机器,把凯因斯宏观经济的理论做成机器,用水来模拟,就是因为宏观经济是一个流量经济。最重要的不是你的东西还在不在,你的房子在不在,那个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东西还值钱不值钱。财富是靠交换出来的,不是生产出来的。你有那么多房子、基础设施放在那里,那不是财富,跟大家没有关系,那些东西产生的收入流量才重要。如果房产可以产生收入流量,可以买卖、出租,每个月有固定收入进来,通过买卖房子有钱进来,这个对宏观经济才是重要的影响。金融危机最大的影响就是让交易大幅度减少,资金流量大幅度放慢,大家都不敢做交易了,即使是比较稳健的公司,没有问题的公司,也不敢做了。我上个礼拜天在北京参加活动,坐在边上的是百度的李彦宏,我说金融风暴对你的公司有什么影响?他说对我的公司没有什么影响啊。百度也许是没有关系,也许广告减少一点,但是你的股价肯定受牵连。金融危机主要影响流量,影响信心,信心不足当然就会让流量放慢,大家都不敢做事情了,或者由于资金链断了不能做事情,这是对发达国家的主要影响。

  接下来怎么办呢?我想对发达国家来说,他们最着急的一件事就是如何尽快恢复金融稳定,这个首当其冲。但这只是短期的手段。因为根本上是要稳定房地产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做的事情是什么?那就是全球联合起来,采取一致的行动,不仅发达国家之间合作,而且要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联手,共同对付当前的金融动荡,这是稳定金融时局应该做的事情。在短期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向市场注入政府的信用有可能挽救商业信用的垮台。

  金融海啸对发展中国家、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影响就不同了,因为他们的金融不发达。我刚才说的养老金、退休金、大学校产基金等等,我们都不发达,顶多是政府手上有一些外汇储备,看起来金融方面就是这样的影响而已。比如,中国工商银行目前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债券及与雷曼信用相挂钩债券余额1.518亿美元,仅占工行资产总额万分之一。

  但是,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来说,由于全球金融动荡打击了发达国家,让财富缩水,财富缩水以后,他们打白条这件事情就不能做了,不能向全球借钱了,发达国家的消费能力就要收缩。消费收缩对我们的出口必然产生影响。十年前,东亚出现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很快在1998、1999年迅速从经济过热的状况演变成通货紧缩的状态,在1998年到2003年,中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物价下跌不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出口受到了严重打击,出口少了,我的产能还在,这些产能要出口转内销,国内消化不了,内部的需求是有限的,所以物价不涨了。十年以后的全球金融动荡,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依然如此。出口受到了影响以后,大家就会发现,现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不行了。9月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出口下降了20个百分点,现在只增长1.5%,原来都是20%以上的。

  出口的下降可以导致出口企业死掉,大量的工人失业,很多贸易公司、出口公司都是靠银行贷款支持的,所以现在银行负担很重,不良资产又上升了。可见,金融海啸影响我们经济的传导机制和发达国家完全不一样,它首先不是影响我们的金融,因为我们的金融不发达,也没有那么多的财富,而是出口先受到严重打击,然后收缩投资需求,从而影响我们的实体部门,最后再慢慢影响我们国内的金融,影响银行,坏账增加。企业不行了,证券市场和房市也就难以扭转低迷的现状。大家都知道,在沿海地区,房市基本上是由中产阶级维持的,金融危机受到了严重影响的主要不是普通老百姓,是中产阶级。现在到上海看高端俱乐部、高端酒吧,还有一些高级饭店,生意都清淡了,他们是消费主力,他们是上海房市里面主要的购买力。昨天上海新闻报导说,上海购房主力军,从过去几年看,已经不是本地上海人,全部是外地人,包括境外人士。哪些人会到上海买房子?当然是有钱人,现在主要影响这些有钱人。总之,对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金融海啸的影响先从实体部门开始,先打击制造业,制造业收缩,收缩以后,这些产能要么关停并转,如果不关,这些产能大部分靠国内的市场消化的话,我们经济走向通缩的风险就大幅度提高了,现在我们的经济走向通缩的风险仍然提高。

  我9月23日在媒体上说过,我们要非常关注通货紧缩的问题,因为我们是产能增长比较快的国家,投资率比较高,投资投下去以后很快变成生产能力,所以产能增长比较快。只要有一轮经济过热,经济繁荣,紧接着就出现产能过多的问题,因为投资太多了。现在对通货紧缩要更加关注,因为如果这次的通货紧缩不加以很好防范,会比1998年更严重,因为1998年是亚洲金融危机引起的,欧美市场没有大的问题,但是现在首先是欧美出了问题。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我们出口最多的地区是欧盟,其次才是美国,几年前,美国是第一大中国的出口市场,现在是欧盟第一大,美国第二,其次是香港,香港和发达国家是一样的,是以金融为基础的经济,实体经济没有的,金融出问题是很可怕的。香港所有事情都跟金融有关。最近曾荫权成立一个特别的委员会专门应对香港困难的日子,中央政府也说全力以赴支持他们。欧盟、美国、香港,这三个地方都遭遇金融危机的打击,当然对中国的贸易顺差、出口都有非常大的严重的影响,现在提高出口退税率,帮助出口企业,但是这些都是缓兵之计,不解决根本的问题,只要欧美市场没有摆脱这一轮金融风暴的影响,接下来一两年中国出口的日子非常不好过。这就意味这中国几千万人的就业遇到麻烦,这个是不可低估的事情。这是我想讲的第二个问题。

  最后,我想讲讲该怎么办?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在国内的媒体上讨论比较多了,有各式各样的方案,针对企业的也很多。由于金融没有那么开放,没有那么发达,客观上我们地金融卷入的不是那么深,这是一个幸运,但是这个是否意味着,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金融行业,以及上海建立金融中心这样的话题就要搁下来了,我们要不要再搞了?有人说,不要搞了吧,华尔街都出问题了,干吗还学华尔街。很多人都说这样的话。我的想法不同,如果上个礼拜在全世界有多起空难发生,是不是我们干脆就不要坐飞机了。当然不是。回到我开头讲的,金融的发展和深化,是在不断要化解或者分摊风险,这是为什么我们要发展金融的好处。但是风险是不可消灭的,因为金融的东西永远是一个链条,是一个食物链。重要的是控制风险和优化风险和回报的组合。总体上,金融的发展还是在朝着不断分摊风险的方向发展,问题在于政府的货币政策还不能很好地处理极度的兴奋和极度的悲观。为什么我们容易从一个极度走到另外一个极度?为什么不能在二者之间有个平衡?政策是人制定的,对经济状态的理解和判断是因人而异的。另外,经济学家还没有发展出一个可以在所有国家都管用的宏观经济的预测模型。

  但是,美国在1929年的大危机以后,这么长时间基本上还没有出现过可以与1929年相提并论的严重的金融风暴,也没有出现过严重的房地产市场的崩盘。这说明在政策上我们本来是可以做得更好的。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信心。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比较差,政府在宏观政策采择和操作上往往力不从心,表现得会更差一些。我们看到,今天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还不断有很多金融危机,一会儿泰国,一会儿墨西哥、俄罗斯等,总是有一些小的金融动荡,像感冒一样的频繁发生,但往往都是因为政府的政策不当造成的结果,集中表现为国际收支危机,外资撤退引发金融动荡和汇率下跌。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虽然是更大规模和更高数量级的危机,但也与货币政策的失误有相当的关系。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必须清醒,金融是个好东西,但是我们在政策上总是不能做到万无一失,总是不能完全有效监管金融市场,我们总是会犯错误,哪怕这种错误只是很小的概率事件。

  我认为,除了政府的直接行动之外,经济的当事人还需要自救。各个企业、行业、单位必须自救,不自救,完全依靠政府总是有限的。我是主张,政府解救和自救结合起来。什么叫自救?我举个例子,有一家上市公司,它的股价跌得一塌糊涂,但是这个公司是个好公司,因为股市大跌,它的股票也跟着跌,这是外部负效应。这个时候,政府在救市是重要的,但企业出手自救更重要。管理层应该自己拿钱出来去增持你自己的股票,这就是典型的自救办法,如果你的高管层,包括中层管理者,大家把钱拿出来,回购自己的股票,就能为稳定市场做出贡献。高管层拿出钱来自救有助于给市场投资者增加信心。现在我们的房市也面临这个问题。为了维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开发商回购房产的办法也是值得推荐的,必要的时候政府也要出面购回很多房产来实现政府的社会目标。我们注意到,全球的很多公司都朝这个方向努力,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来注入资金或者来接管。尤其是在中国,金融并不是那么严重受到伤害的情况下,股市、房市的目前的状况,我觉得是需要政府的支持加企业本身的自救行为来维持,我们有这么多企业、这么多公司,完全靠政府是不可能的。

  另外,我们坦率地说,现在中国遇到房地产市场的低迷,证券市场发展到几乎崩盘的地步,不完全是由于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造成的。为什么会形成比较低迷的资产市场?其实也是跟我们的宏观政策最近这两年的操作是有关的。经济学家不应该看技术性的问题,应该看宏观大势,也就是看货币政策的性质。其实在2006年以后,我们总体上是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利率不断提高,准备金不断提高,不断大规模抽出市场上的流动性。选择这样的货币政策跟那个时候我们对流动性状况的判断思路是有关系的。2005年以后,中国的经济学界一直弥漫着一种对流动性过分担心的氛围,你走到哪里,大家都在谈流动性过剩。可是,流动性到底在中国有多大?没有人说的清楚。但是流动性过剩成了中国经济的一个核心问题。既然流动性过剩是主要问题,货币政策就会转向紧缩。这两年央行一直在实行抽出流动性和严打流动性的政策,就把大量资金慢慢从我们的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抽走了,而且这两个市场上,应该说事后看确有大量的外资,现在应该说这些热钱都撤走了。所以,我觉得,政策上的转向是市场低迷的最主要的原因。

  到了今年8-9月份,货币政策才真正开始进行再调整,大家看到了,总体上开始放松银根了。去年12月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基本的判断是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风险剧增,必须防经济过热和防通货膨胀。但是,到了今年4-5月份的时候,沿海的很多企业遇到了资金链的紧张,地方政府开始向国家发改委等主管部门反应情况,国家发改委到下面调查,向国务院报告,国务院主要领导在7月初的时候,分头到五个沿海省市密集调查,了解实情。在7月中旬,国务院连续多日召开各省市自治区的会议,跟地方领导人商量对策,最后形成共识,决定实行保经济增加和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可是,进入9月份之后,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动荡,国际的原油价格和粮食价格不再上涨,而是持续下跌了。9月份的CPI已经降到5%以内,说明通货膨胀已经不再构成风险,所以这个时候保经济增长变成最重要的政策目标,但是可能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间。现在出口企业遇到的问题的确是很严峻。这显然是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从现在的局面来看,今年要保二位数的增长就很困难了。

  那么,出口不行,其他靠什么呢?现在只能赶快推出一揽子财政刺激经济的计划,有点像1998年时候的政策,着力扩大国内的需求。提高国内的需求首先是靠政府减税和增加支出,容忍多一些的财政赤字。现在要花二万亿到铁路是去,搞投资,更新基础设施,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等,这个还只是一部分。另外,地方政府要放松对房地产市场的各种限制,制订有利于激励当地房地产市场需求的政策。我想,房地产市场起来以后,对于市场信心恢复是利好,对于地方政府开始进入到建设,投资的新时机也是利好,对于目前的经济恢复是有比较重要的意义。这个方面,我认为中央、地方还是有一定的共识。启动这个市场也要谨慎,房地产市场的恢复要跟政府的民生政策联系起来,要关注怎么样造更多廉价的公屋,解决更多人的住房。现在有的经济学家也提出了,这次应该先从建廉租房开始。与美国不同,中国的调整要从国内需求入手而不是从金融市场入手。我们也不可能等待全球金融海啸完全过去,那个恢复恐怕要几年时间,中国肯定不能等到那个时间,我们是出口部门受到的影响最大,我们要靠其他的部门来弥补。在这样的情况下,全球的格局里面,中国如果能保持一个相对比较好的增长,8%以上的增长,对全球都是贡献了。而且我个人认为,只要企业自救、政府支持,房地产市场上面有一些调整,这几年能够维持9%的增长率就是很不错的答卷,我们拭目以待。

——张军教授在上海的演讲

2008年10月31日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