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宏观调控不容置疑


抑制经济过热 维护企业利益 增加就业机会

  最近,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从统计数字看,我国的宏观调控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然而,就在大多数人为宏观调控的成功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国内外的一些人却对宏观调控政策提出了一些质疑。我们不妨深入讨论一下,看看这些观点为什么是似是而非的。这有利于对许多经济问题的认识。

  观点一:“经济过热有什么不好?”

  有人说,中国经济不怕热,就怕冷,经济过热有什么不好?但在世界各国,经济过冷从来都是经济过热带来的直接恶果。比如,美国前几年的经济萧条是因为IT业的泡沫破裂导致的,而日本长达15年的经济低迷,则是此前20多年的经济过热产生的泡沫破裂造成的。

  这几年,大量中国企业开始投资更新生产设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吸引外资大幅度增长,带动了国内相关企业的投资增长。另外,入世后,中国产品的出口限制少了,出口大幅增长也推动了国内出口企业大量追加投资。比如去年有段时间,纺织行业投资增长率竟高达600%。中国城市化建设也开始加速,现在各地都在大量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各种开发区、大学城更是一拥而上。

  这些投资是好事,但如果同时进行,大干快上,就会使能源和生产资料需求大幅增长,出现供给瓶颈并引起价格攀升,比如今年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就达到了10%,甚至还影响了世界市场的价格。而价格的攀升反过来又刺激了投资的增加,形成过度投资。人们往往认识不到,这么高的需求增长是不可能持续的,一旦需求下降,大量投资就会变成过剩的生产能力,造成产品积压,大家竞相杀价,陷入恶性循环,进而出现通货紧缩。国内车市近期的低迷表现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些生产资料产业也已经开始出现类似的情况。因此,为了防止中国经济陷入萧条,就必须在经济过热之前及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

  经济过热之所以不好,就是因为它会造成过度投资,产生过剩生产能力,最终引发供大于求的危机,出现经济过冷,通货紧缩,导致一大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破产倒闭。

  观点二:“消费没有高增长,经济就不会过热。”

  有人说,投资增长是为了消费,消费没有高增长,中国经济就不会过热。第一,从经济学基本常识来讲,导致经济过热或过冷的最终总需求由三部分组成,即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消费不扩大,投资多了,总需求就是多了,供求就失衡了。第二,这些人显然对中国经济发展不够了解,因为中国的消费增长历来是比较平稳的,即使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严重过热时,消费的实际年增长率也不过10%左右。第三,无论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经验上看,投资历来是决定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中国经济出现过热从来也都是由投资过热引起的,而经济不景气也是由投资的萎缩导致的。

  观点三:“消费品价格没有高增长,经济就没有过热。”

  有人还说,消费品价格没有高增长,经济就没有过热。然而根据经济规律,消费品价格上涨不会出现在经济过热之初,只有在经济过热现象非常严重的时候才会出现上涨。因为在经济过热之初,厂家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和运用新技术消化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所以消费品价格不涨也可能引起过度投资、过剩的生产能力,最终导致通货紧缩。在观察经济过热趋势时,首先要看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要是消费品价格已经大幅度上涨,那就不是防止过热,而是经济已经大热,已经是“癌症晚期”了!

  就目前中国的消费品生产能力和世界市场的情况来看,如果经济过热不到很高的程度,不会出现高额通货膨胀。所以,现在防止经济过热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防止高额通货膨胀,而是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导致投资过度,形成大量过剩生产能力,出现深度通货紧缩。美国人前些年曾把当时已经过热、但消费品价格上涨不多的情况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新经济”,并以此来论证经济不热,结果泡沫还是要崩溃,还是发生了经济低迷和通货紧缩。因此,现在仅用消费品价格来对经济形势进行判断会发生严重的误导。

  观点四:“中国市场空间这么大,经济怎么会过热?”

  有的人认为,中国现有的消费水平这么低,市场空间还这么大,比如中国还有几亿人没买房子、几亿农民还没进城,发展前景这么好,购买需要这么大,怎么会出现过热呢?这种观点又是概念混淆。从长期看,这些需要确实存在,但是需要不等于需求,比如一个普通工薪族需要一套几十万的房子,可凭他的收入却买不起,这就不能叫需求。需求是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要。所以不能用长期的、未来的需要来比现在的供给能力。中国增长潜力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过热,指的是当前总供求关系的失衡,是两回事,二者可以并行不悖。如果说中国穷,潜力大,我们10年前、20年前更穷、潜力更大,那时照样会发生过热,这是两个不同的事情!

  观点五:“还有那么多失业,怎么会过热?”

  这个论点显然站不住脚。中国有那么多的农民还处于非充分就业的状态,别说中国经济现在按正常情况每年增长9%,就是一年增长90%,经济过热得天下大乱,也还是会有很多失业,因为中国不可能在一两年里解决3亿人的就业问题!持此论点的人可能指的是城里的失业。但请注意,在那么多“要价”极低的农民可以进城找工作(这是天大的好事!)的情况下,无论是经济热还是经济冷,城里的失业人数必然增长。把这两个事扯到一起来加以论证经济不过热是缺乏经济学常识的表现。

  观点六:“政府宏观调控太早了。”

  有一些人认为,去年以来即使有一些过热的势头,但还没有真正过热,就不应该太早采取调控政策。但问题在于,要想使经济波动小一点,就需要动手早一点,在还没有过热的时候就要抑制它。

  去年6月底,我们开始讨论是否存在经济过热趋势,这引起了一些企业家的反感。他们抱怨说,我们刚过几天好日子,你们就说什么过热不过热。有的企业家说,只要再给他们半年时间,他们就发了,因此不要谈过热。实际上,如果不进行宏观调控,他们的损失会更大。真正的问题是:对这些企业家而言,什么是好日子?是持续在8%—9%的水平上稳定增长几十年好,还是以20%—30%的速度增长几年然后一下子掉下去、砸锅卖铁的好?其实在经济波动当中,中小企业是最大的受害者。因为大企业资金雄厚、基础扎实,他们有一百个办法渡过难关,银行也不会随便对大企业撤资;中小企业就不一样了,他们底子比较薄,一旦出现经济起伏,就会大量破产、倒闭、清盘。相反,早一点调整,热度不高,形成的过剩生产能力不大,企业受冲击就会较小,容易渡过难关。比如,去年房地产业对人民银行的一些抑制过热、预防坏账的措施意见很大,但正因为在过热的初期阶段就提前采取了措施,泡沫才没有真正起来,大家都受到了一点冲击,然后都进行了一点调整,就过去了,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没出现大量开发商甩卖楼盘、破产倒闭的现象,这恰恰说明了微调、早调的好处。

  对于整个经济来说,平稳增长,不大起大落,总的效益比较大,绝不能看高涨期一时的热闹。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过热那几年,中国每年增加2000万就业岗位,但随后就急剧下降,最后一算总账,平均每年只创造800万非农就业。而这两年,中国经济稳定在每年增长8%左右,每年却可以创造1200万就业岗位。所以对于整个经济来说,波动小比较好,对于独立企业来说,也还是平稳增长好。

  中国经济这次可能实现软着陆,就是因为宏观调控措施采取得比较早,在经济还没有很热的时候就采取了一定的调控措施,投资增长基本刹住了,经济热度并不高。

  观点七:“政府不应该干预市场。”

  许多人,特别是一些学者,都说政府没有必要搞什么宏观调控、干预市场,而且现在是民营企业投资了,搞市场经济了,不需要政府宏观干预了!这恐怕是现在最流行的、最时髦、最“改革”的一种说法,但也是最似是而非的一种观点。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波动从来都是由私人企业的预期错误、对利润的强烈追求动机推动产生的。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没有政府干预私人投资,结果七八年就出现一次经济周期,不停地出现过热、萧条循环,不断地砸机器、不停地破坏生产能力,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发生“大萧条”,经济危机把全世界50%的生产能力消灭掉,多少人饿死后,才开始用这种强制的办法恢复了总供求的平衡。之后才有了西方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才有了“格林斯潘”们不断地对市场进行一些干预。难道我们也要再来一次“大萧条”才能认识以私人企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本身会有波动、市场经济需要宏观调控这样的经济规律和经济常识吗?

  我们是发展初期的市场经济,我们的企业家还是第一代的企业家,第一代的投资者,缺少市场经济的风险意识,没有经历过许多市场的波动,还不知道如何防范风险和驾驭市场波动,因此我们的经济就更容易出现波动。在这样的发展阶段,就更不能没有政府的宏观调控。在“唱市场经济高调”的时候,也该想一想我们还是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想一想像美国那样发达的市场经济不久前还会出现一次IT泡沫,也还需要有市场之外的宏观调控。因此,中国政府当然不能眼看着经济沿着过热的轨道滑下去而不管。

  观点八:“宏观调控使企业受到了损失。”

  现在一个流行的观点是: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使企业受到了冲击,受到了损失”,许多人都在谈论“宏观调控的成本”与“损失”。如果这指的是政府不适当的政策造成的当前与今后的经济损失,那么这种说法是对的;但是,如果这指的是宏观过热之后,经济调控导致的如经济增长率下滑、过剩生产能力显现、企业贷款减少等现象,却是一种概念的混淆。

  假如没有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我们当前的经济可能还在高增长,甚至更高地增长,今年也许就是14%的增长,大家也许感觉良好,但这是不可持续的,最多明年或后年,市场本身就要进行强制地调整,那时大家的损失会更大,大许多倍!现在进行宏观调控,恰恰是在减少大家的损失,甚至是避免许多企业最终的倒闭!所以损失是“宏观经济波动”造成的损失,而不是反波动的政策造成的;现在不受一点小损失,将来会受更大的损失!宏观调控恰恰是减少了损失,而不是造成了损失。政府进行调控了,我们就看不到最后的经济危机了,于是就出现了似乎是政府调控造成了经济下滑和各种损失这样一个假象。要想看清事物的本质,我们就不妨想一想“假如没有政府”会发生什么情况。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