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建设新农村要解决四个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落实要把握几个问题:一是资金来源问题,要加大调节公共基础设施上的投资方向,还要给予一定的补贴,鼓励农民投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因为规模小、投资分散,中央和省难于直接操作,需要依靠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去落实。可以考虑采取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的办法,中央政府下拨资金专款专用,而且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必须追加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资金分摊的具体办法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状况在实践中探索。同时,公共基础设施并不需要完全由政府投入,有些有回报的项目可以动员社会资金、银行贷款等,具有私人品性质的项目可以采取政府补贴、农民资金投入为主的方式。鼓励农民投资、投劳有利于项目的监督、施工和质量的保证和“民主管理”目标的实现。原来韩国的农民也是一盘散沙,但在推行新乡村建设当中,通过鼓励农民投入以村为基础的公共设施,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文化氛围。
  二是要以自然村为基础进行新农村建设。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农村居民都会选择居住在自己耕地附近。所以,除了高度发达的城市近郊,农业即将不存在,农民已经要转变为非农产业的市民,新农村建设应该以现在已经形成的,在耕地附近的自然村为建设对象,而不是拆并自然村,集中建立远离耕地的新村。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给农村地区提供公共基础设施,而农民的房子是农民自己的私有品不是公共品,因此,不能为了达标而要求农民拆屋建新的标准房。对于其他一些私有品,比如沼气和厕所,因为会影响公共卫生,具有一定的公共品的性质,政府也只能通过补贴的方式来鼓励农民进行改造,如果农民财力不足或者没有意愿政府也不能强迫。
  三是促进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城市里必须有二三产业,如果没有就业,无非是把农村问题变成城市问题。根据估算,到2020年中国仍然会有4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即使到了2050年,中国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人均1.5万美元年收入的水平,至少还有4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如果农民的生活不能实现现代化,出现“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局面,就不能说是国家实现了全面小康。
  四是造就新农民的问题。新农村是为农民建设的,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新农村建设最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现代化知识、观念开放的新型农民。要通过提高科技水平和收入水平,提供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卫生保险,以塑造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现代化知识的新型农民。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