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重回通胀经济学

  去年以来有关中国宏观经济趋热的讨论中,农产品与通货膨胀关系是争论焦点之一。有关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虽有多种表述,但实际上一直贯穿着两种视角:一是强调农产品和食物价格上涨影响,认为一般物价上涨具有结构性,不属于通货膨胀;另一是从货币扩张推动总需求过快增长角度解释,认为总量失衡派生通货膨胀。这方面争论虽有重要政策含义,然而遗憾的是,短期内难以达成共识。在这一背景下,布朗博士对全球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分析,对理解中国当下面临的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从农产品价格上涨角度看,国内主要推动因素是猪肉价格在蓝耳病疫情及周期因素的互动影响下反常飙升。粮价最大幅度上涨发生在2003年底和2004年上半年,近一年多来粮价上涨尚属温和,对一般物价影响实属有限。国际市场粮价对国内的影响在不同品种上有所差异。中国作为大豆净进口国,受国际影响明显,然而小麦、玉米、大米等,中国都是净出口国,并且净出口数量增长有限,因此,国际价格飙升的影响较小。

  在粮食和农产品价格上涨背景下,有必要理性客观评估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中国目前已摆脱了粮食的绝对紧缺,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已经由于粮食生产力的逐步提升而消失,技术进步与体制改进使目前保障粮食总量供给安全并不困难。粮食安全的基本内涵已发生转变,除继续提升生产力,粮食安全已更多转向粮食市场波动对低收入阶层的影响,以及农产品价格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等。应对这些问题,需要更多地利用市场力量。

  从全球范围未来长期粮食和农产品供求关系角度看,最大的不确定性显然来自能源替代。中国未来农业政策与能源政策需要结合起来设计,寻求替代能源应当成中国新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支点。

  布朗主要分析了食品价格对CPI的贡献,然而,无论从学理还是经验来看,不仅农产品价格上涨会推动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也可能刺激农产品价格上涨甚至超调。这在中国农业政策史上有过教训。忽视通胀环境可能反转提升粮价,是中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粮食政策偏颇,并导致几千亿元巨额财务窟窿的认识根源之一。

  1999年保罗克鲁格曼出版《萧条经济学的回归》,预言凯恩斯“刺激需求”理论会重新占据政策制高点,晚近部分经济大国也确曾经历通货紧缩困扰,发生相对温和的经济衰退,然而克氏预言的大萧条并未重现。近年来,高油价、高粮价、流动性过剩、CPI上涨等组合现象,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货膨胀逐步恶化的经历或有相通之处。至少从中国挥之不去的通货膨胀压力来看,应该可以预测,我们不是要回归“萧条经济学”,而是要重温“通胀经济学”。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