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奥巴马新政”面临的双重挑战

 
“罗斯福新政”需要超越古典经济学理论设定的标高,奥巴马需要在向上跳跃的同时,做一次惊险的全身旋转动作
卢锋/文 

本周,美国参众两院在协商各自通过的“美国复兴与再投资计划法案”时取得突破,消除了两院版本差异,标志着“奥巴马新政”即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从目前情势看,“奥巴马新政”大体会围绕“整肃金融、刺激经济、慢攻财政、护卫美元”四大主轴展开。投资振兴计划是当下最大看点,其成效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在这一总额达8380亿美元的规模空前的经济复苏计划中,2930亿美元减税部分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减税刺激消费,本是治理衰退的常规处方,但美国此次危机源于此前国民消费过度,因此,目前减税政策更多地是要帮助恢复储蓄,重建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为最终转向可持续增长模式创造条件。可见这次消费刺激的增长贡献可能比较有限。
  启动投资则具有更为突出的作用。这次危机兼有周期性和结构性双重特点,投资也就被赋予提振总需求和打造新产业结构的双重目标,从而使投资新政面临双重挑战。
  目前,美国经济面临严峻形势。房价继续下跌以及金融机构新的资产减记和坏账压力,使得金融危机第三波冲击风险仍然存在。同时,实体经济危机已全面爆发。依据美国官方机构预测,今年经济将下降2.2%,这次衰退可能会成为“二战”后持续最久的危机!
  在遭受严重衰退打击的形势下,提振总需求无疑是经济刺激方案的首要任务,政府大举投资被寄予厚望。奥巴马政府能否通过几千亿美元投资计划,带动私营部门投资跟进,鼓励居民部门在充实必要储蓄基础上增加消费,从而较快解决总需求疲软问题,是检验经济刺激计划成效的第一重挑战。
  然而,更为深刻的困难,还在于投资计划需要推动技术-产业突破,在提振总需求的同时,革新美国产业结构,从而有效应对美国经济面临的更为深层的挑战。不能提振总需求会导致“新政”失败;而启动技术和产业突破、并使美国重占全球经济制高点,能最终决定“新政”成功。
  1963年,美国实行806.30和807.30两组税则号,通过“生产分享项目”政策,鼓励向海外转移缺乏比较优势的生产工序和环节的经济活动,标志着美国逐步实行在全球产品分工和供应链基础上巩固其领导力的新战略。上世纪90年代IT革命经验显示,如果全球技术和产业处于活跃演变期,美国在前沿科技研发、资本市场、企业体制等方面的相对优势能得到较好发挥,这一增长模式确能帮助美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这一增长机制,要求美国等高收入国家把某些产品以及特定产品生产过程的某些生产工序、环节与活动向海外转移和外包,为新兴国家承接符合其比较优势的产业和工序并实施开放发展战略提供了客观有利条件。这一增长模式推动实现的南北合作与互动,构成一段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化的微观基础。
  但目前危机的教训显示,如果一定时期内技术和产业前沿演变处于相对平静状态,如果美国作为领先国家对致力拓宽技术和产业前沿使命意念模糊或用功不勤,或者出于某种“便宜行事”心态,试图仅凭花样翻新的衍生品“创新”来主导全球经济,则不仅不能实现其目标,反而会给美国和全球经济带来灾难。
  美国痛定思痛,似乎加深了对其职责的体认。笔者最近访谈纽约和华盛顿十多家智库、国际组织、金融机构资深人士,感到美国精英普遍认同应当把降低对石油过分依赖、发展可再生绿色能源等作为投资,振兴美国经济目标。奥巴马发誓要建立既与气候变暖、大气污染作斗争,同时又要创造更多工作岗位的能源政策,可以看做对投资新政双重内涵和挑战的诠释。
  评论人士还从更为宽阔的视角解读美国新经济战略的意义,认为这会釜底抽薪,解决从西亚到俄罗斯,再到南美的“石油国家联合体”对美国的“叫板”。
  美国投资计划着眼结构调整目标应属明智之举,把技术产业突破领域锁定在新能源和环保等部门也自有道理。然而,根本限制条件在于,何处是技术突破最先发生的前沿领域?技术突破何时成熟并足以启动新产业变革?从历史经验上看,事先难以预测。通过政府大手笔投资来推动本质上具有演化属性的历史进程,首先是一次哈耶克定义的“知识上的冒险”。
  不仅要刺激总需求,还要推进技术产业突破,是奥巴马政府刺激经济计划面临的双重挑战。如果说,当年“罗斯福新政”需要在刺激总需求的政策实践上超越古典经济学理论设定的标高,当今美国经济形势则要求这位黑人总统向上跳跃的同时,做一次惊险的全身旋转动作。奥巴马推行“新政”,注定与他走向权力顶峰过程一样充满悬念。■
  作者为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