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为何管制企业规模?


 
09月28日 星期三


政府的不当管制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障碍。何为不当?何为必要?这个问题向来是见仁见智,不容易有一个共识。因此,基于经验的讨论就非常重要。最近的一个实例是,我国不少城市以行政强制的手段限制小排量汽车的行驶和运营。非要等到油价飙升和部分地区出现“油荒”,“限小排量汽车”的管制不当,才显得问题非常严重。最后,要中国总理出面讲话,明确要求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运营规定。随后,舆论对各地“限小”政策的批评声一片。

究竟“限制小排量汽车”错在何处,我已经为文做过评论。本文要举一反三的,是类似的不当管制在现实生活中还可以看到不少。从对经济造成实质损失的严重程度来看,我认为现在的不当管制,首推政府部门对企业规模的管制和干预。

单说2001年全国就一次关闭了5000家小企业。在当时主持此事的国家经贸委的网站上,公布了“已经关停和将要关停的“五小”企业名单,涉及钢铁、石化、制糖、糖精、水泥、玻璃等六个行业的4964户企业。”根据当年8月7日的新华社消息,“这份名单包括小钢铁厂106户、小炼油厂111户、小糖厂150户、小糖精厂9户、小水泥厂4226户、小玻璃厂362户”。该报道还指出,国场发展空间。”

真是可圈可点的逻辑。第一,“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技术落后、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云云,全部用词含糊,缺乏清楚的界定。第二,即便都有明确的界定,这些企业就非关闭不可?别的不论,如果“浪费资源”和“技术落后”的就要关闭,全中国可以开门的恐怕就不多了。第三,就算“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技术落后、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都要关闭,为什么板子最后要落到“五小”企业的头上?难道那些已经“做大作强”的,就是再低劣、再浪费、再污染、再落后的,也不在关闭之列?

回顾一下,那次“一关5000小”发生在通缩连续多年、市道最不景气的年份。横竖大家的产品都卖不出手,关掉一批小企业,客观上就减少了一批竞争对手,为“幸存者”腾挪出了市场开间。其结果,当然不仅仅是“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空间”。

对照一番,企业的规模管制与“限制小排量汽车”何其相似乃尔!那厢“为了减少排污、噪音以及避免有碍观瞻”,这边要对付的就是“品质低劣、环境污染、不安全、浪费和落后”。全部在理,应该拥护。唯一的问题是为什么单单与“小”挂钩?就算不相信“唯小是美”的胡扯,难道真的就不能分清,小排量汽车并不一定等于高排污、高噪音或不美观,正如小企业并不一定就等于低科技和不安全?拿“小”作为替代性考核指标,再正确的管制目标,执行起来也会偏离“准则面前人人平等”——那可是法治的根本基础。

也是比较中的发现,“小企业”居然比“小排量汽车”还要惨!对后者行驶和营运的禁止,毕竟还局限于部分大城市的部分路段和部分时段,一般不是生死问题。小企业呢?一旦“入围”,不论是否被“冤枉”,可就要了你卿卿性命。今年读到的几个产业政策文件,则更进一步,凡不合规模者,“”——干脆就是不准生!

甚至认定只有对小企业实施限制和歧视的管制,才有利于大企业的发展,才有利于“做大做强”。真的对产业和企业的成长历史视若无物吗?世界500强的佼佼者诸如微软、沃玛、GE等等,哪一家是与生俱来的大企业?国内的联想、华为、海尔、TCL等等,又哪一家不是从小企业开始的大故事?没有广阔的小企业发生发展的舞台,怎么可以把做大做强演得活龙活现?

认识这一点,不可能是理智方面存在障碍。想来想去,我认为问题出在经验方面——至今为止,担任政府管制决策和执行重任的官员,鲜有在市场竞争的环境里把小企业做大的直接经验。是的,天下只有传统计划体制,才可以集中资源、以组建出“生来就合乎规模经济要求”的大企业。可是,“大”就真有竞争力吗?在闭关锁国的年代里不知道,在持续维持行政垄断的领域里看不清。到了开放的市场环境里,“计划出来的”大企业若非改、改、改,成功者千里无一。

结论是,管制规模,断然出不了未来的企业英雄。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