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防通胀同时还须防衰退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482亿元,同比增长16.5%,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405亿元,同比下降5.6%,电力、化纤、石化及炼焦行业尤甚。

  另据悉,从今年3月初始,国家统计局兵分三路奔赴各地展开调研——工交司到汕头、汕尾调研出口情况;投资司到湖北调查当地投资大幅降低的原因;综合司则由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带队到常熟调研县域经济。不难发现,统计部门的目的是就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调查,以期对经济增长形势作出合理的评价,为此后的相关宏观调控政策建立依据。

  造成1~2月份全国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很多,其中不乏南方遭遇罕见雨雪灾害天气、2月份春节长假等短期或季节性因素的影响。而在这些影响因素之外,众多不利于国内经济维持长期稳健增长的深层次原因更应该理清,以便及早制定出相应的针对性措施。

  从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外部因素来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正在步入由次贷危机引发的衰退之中。在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的今天,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无疑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目前国际争论的焦点是此次危机将会持续多久,未来是否会进一步深化,从而引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危机。次贷危机本身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冲击有限,但是如果次贷危机引发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那么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目前次贷危机对美国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影响,主要集中于金融系统的惜贷、个人消费者信心指数的连续下滑与相关投资机构的直接损失上。据标准普尔3月25日公布的标普/席勒房价指数显示:1月份美国20个大城市综合房价指数比去年同期下降10.7%,与去年12月相比则下跌2.4%。其中10个主要大城市房价比去年同期下跌11.4%,创历史最大降幅;同期美国经济咨询商会(ConferenceBoard)报告显示,3月美国消费者信心继续下降,从2月的76.4降低至64.5,远低于市场预期的73.3,是2003年3月以来最低水平;此外,高盛发布的研究报告宣称,全球次贷相关损失预计将高达1.2万亿美元,其中华尔街的损失占近四成。

  按照以往美国经济构成来看,个人消费开支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强。这也是中国出口的主要来源,如果未来美国消费者信心进一步下降、就业状况进一步恶化,那么考虑到美元的持续疲软,以人民币计价的商品可能将失去以往的市场,这对中国的出口将构成威胁。

  从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因素来看,劳动力、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内需迟迟难以释放、中国经济紧缩趋势加剧等,可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中国经济的变革路径。在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法律对于劳动者的保护更为全面等条件之下,劳动力成本必然有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生产成本的提高,既因为国内部分区域商务成本的提高,也有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的原因;而内需迟迟不能释放,则是由于居民收入分配制度还不完善等多重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构成了时下中国经济维持高速成长、跨入全新发展时期的瓶颈。此外,以防止经济过热、防止通胀形势恶化为目标的信贷、货币紧缩政策,对当前企业生产、出口的扩张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合理安排宏观调控的政策结构,需要在防通胀的同时加入防衰退的政策目标。在具体的政策安排上,须积极制定政策疏导原材料、能源、农产品等基础物资价格上涨的态势,以防通胀压力的进一步加大;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基础上积极调整信贷政策,争取在下半年通胀压力减轻的同时,能提高信贷供给水平,满足企业,尤其是出口型企业的资金需求;积极利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经济自然演化过程,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的基础上引导原本位于沿海开放地区的低端产业转移到内陆地区,这将有利于缓解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决策者在制定未来宏观调控政策之时,不仅需要依赖经济理论的推演,更需要摸清楚真实经济世界的第一手信息。如国家统计部门分兵三路调研,研究的课题正与当前宏观经济的热点问题密切相关。那些来自经济前沿的一手讯息,必会使得经济决策更为理性、科学,也应成为未来宏观调控政策制定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将受累资金倒流

  次贷危机的一个必然后果是资金的倒流。历史上,每次美国经济泡沫的破裂都会带来资金的倒流,因为外国的资金会流入美国寻求最佳投资机遇,另外,泡沫的破裂使得美国境内的金融机构资本金匮乏,也会使得这些金融机构重新估计它们在海外投资的风险。

  哪些经济体将成为资金倒流的最大受害者? 很明显,它们必须同时具备三大条件:第一,经济发展依赖外资的流入,尤其是短期资本的流入;第二,过去几年吸收了外资;第三,当前的宏观经济呈现明显的病态。仔细分析,满足这些条件的国家至少有三组—波罗地海三国,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捷克三国以及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特别是波罗地海三国,其贸易赤字、财政赤字严重,同时资本市场50%以上的资金来自国外,一旦外资撤出,其本币将大幅贬值,资本市场会大幅缩水,由此将带来本地居民财富缩水,企业融资困难,其经济难免陷入严重的衰退。

  此外,对于今天印度的经济形势,大多数海外分析家包括印度本国的经济学家都非常看好,笔者不敢苟同,原因就在于此。印度的宏观经济状况事实上存在问题,财政和贸易赤字长期存在,股市资金的大头来自国外,短期资本流动基本上是完全放开的,而其实际汇率大幅升值,这样的经济是资金逆转的最佳来源地。

  对于资金倒流,一些调查认为,危机会使资金更倾向于流向增长强劲的新兴市场国。其实, 这种看法在非常短期(如几周)之内有可能准确,因为美国降息使得美元走软,但稍微长远一点看,资金倒流是更为重要的趋势。我们必须看到,影响资金流动的根本因素是考虑了风险后的投资回报率,次贷危机的最直接后果是西方国家金融机构调高了风险的成本估价,对它们而言,新兴市场国家的风险远远大于本国投资风险。

  中国面临世界经济放缓的冲击

  对于中国而言,次贷危机的最大冲击不是资金的倒流。因为,流入中国的外资长期以直接投资为主,直接投资很难在一两年内流出,毕竟它们主要是物化的投资,变现比较难。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走出了在资金上依赖外资的发展阶段,而过渡为高储蓄所带动的资金富裕型经济,尽管我们还不是富裕经济。所以,对于世界资金倒流的影响,中国应该完全可以应付自如。

  相比之下,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最大冲击来自于全球经济的减速。其原因很简单,中国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的贸易开放度远远高于几乎所有可比国家。如此巨大的开放的经济体当然会最直接地受到世界经济放缓的冲击。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1997-1998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最大、最直接的冲击,不就是外需下降导致中国总需求不足,因而出现了1999-2002年三年通货紧缩的压力吗?当时中国经济政策的主调不就是启动内需吗?今天中国经济的对外贸易开放度远过于1998年,我们应该更加小心防范内需的不足。

  中国的机遇:

  入主华尔街、中美经济软脱钩

  其实,次贷危机为中国带来更多的是历史的机遇。

  次贷危机所带来的资金倒流,恰恰是中国高达1.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重新进行全球配置的绝好机会。由于次贷危机中直接受冲击的是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所以,资金倒流的主要目标也是这些机构。中国投资于这些机构的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因为金融机构的平均投资回报率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如制造业,更重要的是,金融业是发达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金融机构在这些国家的政治影响力和话语权极为突出。正常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大量外国资本进入其核心金融企业一定有高度的政治警惕性,如果中国可以抓住次贷危机的机遇,在这些国家急需资金时,大规模进入其核心金融企业,将获得长远的战略利益—我们将能更好地把握甚至于影响这些强大的利益集团,化解它们对于中国金融和中国经济崛起的负面影响。举例说来,未来中国的资本账户完全放开、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后,外国金融机构自然会参与人民币汇率市场的运作,在特殊情况下难免会出现投机性炒作,重现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时的情形,届时,中国在这些金融机构拥有股权将有助于稳定市场。

  同时,次贷危机也为中美经济软脱钩提供了机遇。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经济规模是中国的6倍,很自然地是世界经济包括中国经济的重要推动者。事实上,美国作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过去十几年来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有力拉动者。但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是,中国经济起飞的路还很长,而美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是有限的,中国迟早必须走上一条以内部大市场为发动机的经济发展之路。美国与中国将成为两个以柔性绳索而不是以铁杆连接的经济体,当一方经济高歌猛进时,会拉动另一方的增长,但当一方经济步入缓慢发展时期,对方也不会过多地受到影响。

  今天,中国经济完全有可能实现与美国经济的软脱钩,因为有三大重要条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没有的:其一,中国经济城市化的进程已经到了加速阶段,城市扩展所带来的种种需求包括道路、地铁、住宅等等,是中国经济史上所从来没有的;其二,政府的财政税收状况空前良好,提供了由公共投资引导社会需求乃至民间需求的有利条件;其三,居民潜在的消费需求空前高涨,其表现是民众对住房、汽车等超大型消费品有强烈的购买欲望。有了这三个条件,中国完全可以用5-10年时间,系统地启动国内需求,彻底改变当前内需不足的局面。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