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中国民营企业模式的历史演变和展望

  中国在过去27年里维持了世人瞩目的高经济增长。推动这一高经济增长的动力,由最初的国有、集体企业混合引擎逐步过渡到国有、民营和外资三大引擎,且民营经济份额不断拓展。近5年来,作为民营企业代表的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年度增长率分别达到22.8%和16.5%,明显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4.2%的水平。2004年,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吸纳就业人口超过1亿;民营工业企业完成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一半以上;各类民营企业已经实现了我国70%以上的对外出口;在全社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各类民营企业的投资比重也超过了40%。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此背景下,更引起了我们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关注。我们意在从历史发展的逻辑去研究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探索民营企业的经营发展模式,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趋势去论析民营企业发展的几个重要议题,展望未来发展,诊断民营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和模式演变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20多年来,中国民营企业经历了: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到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阶段,从非体制性成长全面转变为体制性成长的过程,民营经济经历了从发展、失败、反思、再发展、大发展的阶段,其具体表现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2年,恢复准生权时期;第二阶段:1982年至1988年,站稳脚跟求发展期;第三阶段:1989年至1992年,挫折中求生存阶段;第四阶段:1992年至1997年,冲破瓶颈大发展阶段;第五阶段:1998年至2002年,二次创业稳步增长期;第六阶段:2002年1月年至今,高速发展阶段。

  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看,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民营企业在发展中主要形成了四种典型的发展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和“中关村模式”。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新世纪,这四种发展模式已经发生根本转变,有些模式已经被全新的民营企业模式所取代。

1.苏南模式。一般是指苏南地区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大中城市强经济和技术辐射的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发展模式。随着1996年开始的苏南地区乡镇企业的“改制”的完成,苏南模式走到了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以现代有限责任或股份有限制度为基础的民营(私营)企业。

2.温州模式。一般是指浙江省温州地区的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方式为主的个体私营企业发展模式。进入新世纪,温州的民营企业呈现出了企业集群发展的特征和趋势。

3.珠江三角洲模式。一般是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以港澳地区和国外投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以加工出口方式为主的外向型企业发展模式,这种经济模式现在依旧有生存的空间。

4.中关村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发源于北京中关村地区。指以科研院所和大学为依托的民营科技企业或知识精英创业企业发展模式。中关村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在成立之初,往往挂靠在某些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的名下,或以官办的面孔出现,但无论是靠商业贷款,还是由上级单位提供创办启动资金,经营若干年后,企业的产权已面目全非,无法搞清资产的归属,改制成了早期成立的民营企业的唯一出路。1990年代后期新创的科技类创新企业,产权则相应明清晰,创新性较强,成为民营企业中令人关注的一个重要群体。

  上述四种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受到特定的历史时期民营企业面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和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形成和演变有其客观必然性,其实质是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结果。它们的形成和演变引发了我们对发展模式内涵的探索。

  进入21世纪,民营企业发展模式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形成了四种新型发展模式,即配套型发展模式、补缺型发展模式、集群型发展模式和创新发展模式。

1.配套型发展模式。配套型发展模式是指民营企业依托某大型企业或外资企业为其生产提供配套产品而使自己获得发展的发展模式。例如,江苏昆山专做金属导线的震雄电缆,通过为外企做配套加工,现在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所占份额越来越大,一年能做10多个亿

2.补缺型发展模式。补缺型发展模式是指民营企业依靠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分析和预测,在市场中寻求“补缺基点”,通过市场补缺使自己获得发展的发展模式。

3.集群型发展模式。民营企业集群型发展模式是指众多的民营企业由于特定的地理资源和文化历史条件在同一区域或相关区域内围绕某一产品或产业彼此联系、分工协作、产品互补集聚发展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广东东莞和浙江的一些城市较为常见。

4.创新型发展模式。创新型发展模式是指民营企业把创新作为首要资源和根本发展手段,通过不断创新形成竞争优势,推动企业发展的发展模式。例如,百度,盛大网络等采用的就是这种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应当说是最具生命力的企业创业和发展模式。

  上述四种发展模式是基于民营企业的主要发展特征而言的,民营企业在主要实践某种发展模式的同时,不排除也选择其他发展模式的发展策略,呈现出混合型发展模式的特征。

 

二、中国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

1、家族化管理为主导模式

  大多数民营企业都具有家族化管理的特点。所谓家族化管理是指家族成员不仅是企业的所有者,而且又是企业的经营者,企业的经营管理运作体系通过血缘、亲缘、地缘纽带维系。家族化管理相对于正式组织来说,是一种较松散的、不稳定的非正式组织,它更多地运用非正式规则来管理企业,“人治”行为明显,是一种落后的企业管理模式,不利于吸引优秀的职业化管理和技术人才,在很大程度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企业在向多元化、国际化方向扩张时,家族化管理企业任人唯亲及封闭保守的弊端日益彰显。

A、不利于建立大型的现代企业。因为家族化管理企业不能从内部衍生出符合现代化需要的机制。另一方面,家族管理企业内,企业文化充满家长作风和任人唯亲的色彩,排斥族外精英。

B、不利于专业经理人员的选拔。家族化管理像一堵高墙拦住了外面的经营人才,因为家族化管理是建立在特定的人际关系基础之上,如家族、朋友、亲属、同学、邻居等。这种人际关系具有对一些人群的聚集力,相对地,也意味着对另一些人群的排斥力。而且,这种聚合力并非以社会的现代性和现代化技术革命、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整合力为准则。其封闭性和不规范性,使得这类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引进具有排他性,那些具备企业家才能却游离于信任圈子以外的人无法被任用,即使就聘的也容易产生内外有别的心理隔膜,消蚀了专业人才的积极性,抑制了公司的创新能力,并且,容易产生“近亲繁殖”的人力资本增长模式,从而造成人力资本的质量递减。因为特定的人际关系圈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对人力资本选择的范围。

C、不利于建立和完善产权市场。家族化管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企业财产与家族财产不分,造成内部财务制度混乱。从投资来源看,家族化管理企业主要依靠私人资本,即利用自己的钱赚钱,企业的产权通常是封闭型的。在封闭型产权条件下,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的积累和原有股东的再投入,因而抑制了大规模的融资和投资活动,大大束缚了企业的继续扩展,因为自身的积累总是有限的,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种融资结构既不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也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D、不利于建立公平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家族制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较小、企业组织结构分散、产品类同、技术含量较低的现象。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家族制企业往往会出现一些短期行为,如为了争夺市场,竞相压价,而要降低成本,却又没有降低生产成本的企业实力,就偷工减料、制造伪劣产品、偷逃税收;由于技术有限,创不出名牌产品,为了能使自己的产品销售出去,就违法乱纪,制造假冒商品,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2、职业经理人是制约民企发展的瓶颈

  人才始终是制约一个企业成长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国民营企业所共同遇到的困难莫不是缺乏为之服务的职业经理人群体。缺乏足够多的经理人,最终企业会被自身的发展拖垮。好比一根铁丝,直立起来之后,无法承担自身的重量。

  为什么缺乏职业经理人?原因很多。当然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理人本身是一种稀缺资源。如果发现有很多人其实是不称职的,正说明了市场对职业经理人旺盛的需求,企业并不存在太多选择。职业经理人存在对国有企业的偏好。在他们看来,国有企业有更多资源,并且职业生涯更有保障。某种意义上,还是成为政府公务员的途径。在可能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服务于国有企业。

  外资当然通常也属于私有企业,但是外资跨国公司往往从事拥有较大技术优势的产品,这使其能支付更高的薪金。此外,外资对职业经理人理解更为透彻,外资和职业经理人建立的契约关系,往往更合理,更有保障,对职业经理人更有吸引力。

  民企自身也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大多数民企仍然属于第一代。第一代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对外部经理人存在排斥情绪。对职业经理人的认识应该也是有限;必然要经历一个磨合的过程。问题在于,现阶段,职业经理人是否要去实践这种体验?大多数人显然是不那么认为。

  如果社会有职业经理人团体,那么就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民企有一个选择,同时也是对民企相关问题的指导。另一方面团体对经理人行为实际上是有制约,一个职业经理人表现不佳,很快整个团体成员都知道了,那他就有很大的压力,立足于把工作做好。故而,民企多少可以增加一些信任度。

  职业经理人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这一制约被有效突破之后,民企会有更大的发展,真正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3、接班人问题

  家族企业的最大问题就是血缘高于能力的人才选用标准,这种标准几乎被用到任何一个职位的人才选择上。因此,民营企业家在考虑接班人问题时,最先想到的是下一代子女。

  由于与第一代企业家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家族企业的第二代接班人往往缺少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毅力;更缺乏杞人忧天式的危机感。这给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中国的民企大都是从家族企业发展起来的,不是一个人创建的,而是一个整体家族成员创建的。是否采取家族式管理,关键是要分析家族成员的素质和能力。如果家族成员经过市场锤炼,具备了一定的经营能力,企业完全可以依靠家族自身的力量来管理。

      同时,引进“职业经理人”也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一种管理模式,但要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来探讨。如创始人只有一个,就完全可以用外来人才补充管理层。

  中国民企第一代创始人,往往是在特定的经济背景下取得企业发展的第一桶金。显然,企业要可持续发展,作为这些企业的接班人,根本不可能走其父辈们的老路。也就是说,接班的过程,也就是一种二次创业的过程。如果这些民企只是以家庭的主要成员为接班人,而忽略了接班人的“德”、“识”、“才”等综合素质。这实际上是一种对企业、对社会不负责的行为。

 

4、重扩张轻风险控制的问题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不少民营企业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做大了规模,并涉及多个行业,产生了许多快速“暴富“的神话。快速“做大”因而成了许多民营企业的第一诉求。然而,由于盲目追求扩张速度,许多民营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严重不足,导致许多企业在快速发展中快速夭折。有资料显示,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三年。举例说来,湖南三株实业有限公司曾是国内知名的生产和销售保健品的民营企业,1994年才组建,只用了两年,即1996年其年销额就猛涨到了80亿元,到1997年,公司总资产为48亿元,且资产负债率为0。然而这个庞大的帝国,竟然就因一个法律纠纷走向了灭亡——从1998年4月开始,其销售收入猛然从原来的年销售80亿元,下跌到1000万元,随后出现全面亏损,工厂全面停产。

 

三、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前景

  民营企业的最大优势是其活力和经营的灵活性。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但就目前而言,不管是从资本规模意义上来说,还是从技术与市场的角度来看,民营经济的力量还非常弱小。在2005年2月21日的《经济观察报》上刊登的2004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上,非常明显地展现出民营企业的弱小这一特征:国有资本在这个排行榜上占了绝对性的98%的份额,民营公司远远没有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性力量。中国民间公司的成长,一直是在一个强势资本集群的俯瞰下完成。国有资本作为一个资本拥有者,一方面掌握着政策和游戏规则,一方面则以捍卫自己的资本的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民营公司在争取产业转型,如向重工业、能源型产业的挺进遭遇到全面狙击。著名的希望集团、复星集团在电解铝、钢铁领域所遭遇的阻力,最清晰不过地体现出政策制订者维护国有公司利益的决心,尤具典型性的是那个被高调喝停“铁本事件”。从民营资本在土地、资金等资源的获取上付出更大成本等种种现象表明,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仍处于不利地位,

  从民营本身来说,民营企业的发展阻碍是发展模式,那就是投机型的成长模式已遇到“天花板”,民营公司在战略能力和核心技术上的弱势已成为公司可持续成长的最大瓶颈,其规模扩大之后,需要突破的一个瓶颈就是管理,而在家族企业中,任人唯亲的问题相当严重。这种“近亲繁殖”的后果,就是使家族企业在用人方面的选择面越来越窄,可用的人越来越少;家长制的管理体制及创业初期的成功则使许多老板昏了头,自以为是,而这恰恰又排斥了社会上更优秀人才的加盟。其次,家族企业通过血缘关系建立起的信任,也会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对其他员工产生不信任感。一方面缺乏人才,另一方面又缺少留住人才的环境,家族企业便会止步不前,甚至走向没落。

  融资难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另一主要瓶颈。内源性融资是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途径,即民营企业创业者的自有资金、自身的利润积累,构成了企业资本形成的主要来源。银行贷款、股票债券融资等国有企业常用的正规渠道融资工具在民营企业中作用仍十分有限。此外,民间借贷、拖欠货款、亲友馈赠、相互担保等非正规渠道也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

  形成我国民营企业融资行为模式既有体制因素,也有企业自身原因。其中的体制因素有:(1)商业银行体系的非均衡发展是影响民营企业融资行为的重要因素;(2)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的存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意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3)股票市场与企业债券市场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缺陷,使民营企业难于获得资金支持;(4)非正常渠道融资是民营企业的次优选择。形成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企业内在因素包括:(1)家族化的管理模式导致企业投资的随意性与非持续性;(2)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弱;(3)企业财务管理混乱;(4)企业信用等级不高。

  经过十多年发展,中国民营经济已经走出了创业期,进入了非常重要的转型期,民营经济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民营企业的发展模式也必须因应经济和市场而调整,走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尤其需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战略归核化。走出盲目多元化误区,推进企业专一化经营,实现产业规模化。民营企业在多元化和专业化战略的选择过程中,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产业的吸引力和发展前景,二是企业在该产业或进入该产业后的竞争实力。企业只有在这两方面都具备一定优势的情况下,才应当考虑一个产业的经营。在产业不成熟的情况下,多元化可能是有意义的;但在产业成熟以后,企业走多元化道路绝对是很危险的。
  二是增长方式的集约化。一部分民营企业将积极转变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到自主开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走精细化、精益化之路。我们讲集约化已经很多年了。从资源的角度来说,我们现在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面对这些资源的因素、环境的因素,企业继续走粗放型的发展道路是绝对不行的。另外,从创新的角度,民营企业要更加积极地投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高现有产业的科技水平,进一步加强研发投入和研究合作,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以我们的汽车产业为例,绝大多数汽车制造企业都走合资的模式,很小的零部件都要依赖国外进口,所以我们汽车的自主创新能力非常脆弱。民营企业包括我们整个民族工业,如果在走合资的道路时不注意自主创新,那我们的企业竞争力很难提高。

  三是品牌运营的战略化。优秀的民营企业将从产品经营、资本运营走向品牌运营,进入全方位竞争时代。应该说我们过去,特别是80年代90年代的竞争和现代的竞争是完全不一样的,光靠产品的经营、光靠资本的运营是不行的,我前不久去了温州、去了浙江,回来以后深有感触,浙江的民营企业有很多品牌,他们都把企业的品牌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来经营。

  四是股权结构的混合化。部分民企将改变股权单一化格局,通过参股、控股、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实现混合经济的大发展。混合经济有宏观的概念也有微观的概念,那么董老师过去讲的混合经济实际上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现在我们讲混合经济,主要是说由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参股和控股、兼并收购等形成的股权结构混合化。

  五是经营管理的科学化。部分民企将跳出传统管理模式,进入科学管理的新阶段。民营企业经历一个经营管理方式全面革命的新阶段,逐步跳出传统管理模式,通过制度建设进入科学管理阶段。

  前面的五点更多是从企业内部来谈民营企业进入重要转型期的几大标志和变化。从外部环境来看,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政商关系、融资渠道、产业集群和活动空间等五个领域也将出现新的变化。

  六是市场准入的平等化。民营经济的所有制歧视障碍逐步消除,国企、外企、民企竞争环境平等化。刚才讲到国务院制定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主张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过去,民营企业在竞争领域和过度竞争领域,企业利润率非常低。而我们国有企业在垄断领域,依靠垄断的地位取得的利润是非常高的。现在,我们的民营经济已经进入包括石油、航空甚至军工等领域,因此,市场准入的平等化,将是我们民营企业在重大转型期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

  七是政商关系合理化。政府将由管理民营企业的“全能政府”、“管制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务政府”转变。政商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问题富豪”的落马与当地的“问题官员”、腐败大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要说是“问题”官员造成了“问题”富豪,还是“问题”富豪造成了“问题”官员,这有点像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关系。我们认为,政商关系合理化最终要依赖于制度创新。如果我们的政府职能不转变,如果政府是一种管制政府,不是有限政府,官商勾结的状况就很难改变了。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