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改革内需,激励消费

  《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根本转变目前的收益和风险配置格局,将国家风险分散到非国有部门,同时让私营企业和个人获得较高的收益。

  在《财经》研究部10月27日推出的第十期《财经·宏观周报》中,沈明高指出,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转型的阵痛期,后退一步或能够减少短痛,但很可能以长痛为代价,向前一步则需要从根本上改革内需,在释放国家风险的同时让非国有部门获得更大的收益,并通过资源和服务业的市场开放刺激消费。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下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GDP增速已经从去年全年的11.9%大幅放慢到今年三季度的9%。但到目前为止已经出台的“救经济”措施主要还集中在传统的稳定出口和鼓励投资两个方面。

  沈明高指出,传统的“救经济”措施简单且见效快,但前提仍然是假设这些政策有外需的增长与之相配合,或者至少能够通过提升国内企业的出口竞争力的方式“创造”外需。然而,在以美国为首的工业国家的经济复苏之前,这样的假设很可能落空。

  现有政策选择中,防止经济大幅度下行甚至“硬着陆”的惟一安全途径是刺激消费。但是,已出台的刺激消费政策,都没有触及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投资、轻消费”的内需框架。

  沈明高认为,在“重投资、轻消费”框架下,存在着一个隐形的制度安排,即由国家承担经济运行的主要风险。但个人在享受低风险的同时也不得不接受低收入的结果,抑制了个人的消费意愿。

  另外,维持“重投资、轻消费”运转的主要动力是外需增长。当投资和生产远大于消费需求时,只有出口保持相应快速的增长,整个经济才能正常运转。同时,国家还要保有巨额外汇储备,防止外部冲击导致经济波动。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被用来购买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国债,事实上就是中国人借钱给外国人,供其购买中国廉价消费品。但是,借钱给别人来买自己的产品,恐难持久。另外一个可能的选择是,用自己的钱来买自己的产品——降低外汇储备,自己的钱自己花。

  沈明高提出,改革内需的基本思路是,根本改革目前的收益和风险配置格局,将国家风险分散到非国有部门,同时让私营企业和个人获得较高的收益,这将是刺激消费的核心。

  首先,从外汇储备私有化入手,真正实现藏汇于民,并让私人投资者分享外汇投资的好处。减少国家的外汇储备有利于降低投资美国国债所承担的风险。更重要的是,私人投资者能够比政府投资者更好地捕捉到转瞬即逝的投资机会。

  藏汇于民的难点在于人民币汇率自由化,但目前是推动汇改的最好时期。今年6月底以来,人民币汇率改变了汇改以来单边走向的基本格局。沈明高称,下一步的汇改可以加大汇率的波动幅度,让市场对汇率变化拥有更大主导权,并尽快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可兑换。

  长期来看,人民币相对于主要货币的升值趋势不会改变,这将提高人民币的购买力,引导企业从满足外需转向内需,开发国内市场潜力。

  其次,发展各种形式的债券市场,拓宽非国有经济的投融资渠道。债券市场向非国有企业开放,可以大幅度降低政府隐性担保的风险,同时为私人投资拓宽投融资空间。

  同时,中国的公司债市场需要向国外投资者开放。如果允许国外企业在中国国内发行人民币公司债券,再购入美元投资于国外市场,同样可以达到降低外汇储备的目的,可以将国家承担的外汇储备的汇率风险分散给外国企业。

  最后,进一步开放市场是鼓励私人投资、激励国内消费的重要内容。我国的资源类行业和主要服务业仍由国有企业垄断,由于缺乏竞争,产品单一且价格较高,不利于刺激消费。

  资源类行业和服务行业的开放有可能提供另外一个新的契机,这些行业的市场主要在国内,可以构成新内需的重要部分。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以及文化、旅游、金融、交通运输行业等都可以替代房地产和汽车行业,成为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

  《财经·宏观周报》第十期的内容还包括“《财经网》专家访谈——抄底华尔街,中国准备好了吗?”本期为《财经》记者对巴克莱资本中国研究主管彭文生进行的专访,内容包括世界各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国际政策协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国应如何应对等方面。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