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加快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模式,实现跨越发展

信息技术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最广泛的生产力变革,正像历史上每次科技革命都带来世界格局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变化一样,如果我们这次能发挥自己的文化和制度优势,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夺取先机,不仅有利于抢占未来国际竞争力的制高点,加快崛起和复兴的进程,更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模式,加大我国社会制度和文化的感召力,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信息化建设是利在当前,功在千秋的重大战略
  
  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推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有力武器,为解决长期制约我国发展的许多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是构筑新型发展模式,创造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基础建设。


(一)从短期看,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保增长、扩内需、促就业,有利于解决当前面临的迫切问题


信息化建设是刺激经济的重要策略,对于扩大内需,促进就业的效果立竿见影。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当选后就宣布实施健康信息化计划,即在五年内,通过标准化和电子化全民的健康信息系统,彻底改革美国医疗卫生体系,实现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的目标。


哈佛大学、兰德公司等研究机构认为美国这一计划在5年间至少需要投入750到1000亿美元,用于健康信息系统开发、硬件设施建设以及人员培训。估计这一计划将创造21.2万个工作机会。这将是奥巴马8000亿美元的整体经济刺激计划中最大的一部分,是奥巴马政府摆脱金融危机,振兴经济的大手笔,也是引领潮流、大胆创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新政。美国政府的这一计划对我国有很重要的启示。


(二)、从长期看,信息化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有力的手段,是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信息技术作为这个时代最深刻、最广泛的生产力变革,必然会带来生产关系的变化。它将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交换、交流、思维方式。不仅可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变革,还会为新型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的建立创造空间。我国应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体制机制的变革,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一,现代信息技术为创新社会经济发展和管理模式提供了崭新的天地。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主要缺点在于它不能解决信息披露的问题,计划者无法掌握充分的信息,而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这个问题从技术上得以解决,结合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方面优势成为可能。在信息网络里,计划手段和市场机制在信息空间有机融合,竞争和协作、效率和公平在信息空间和谐共存。


信息化在这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的一个典型案例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退伍军人医院体系的改革。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退伍军人医疗系统从饱受诟病的医疗系统一跃成为美国绩效最好、成本收益最高的医疗系统,简而言之,就是因为信息系统实现了该系统内一千多家医院信息的互联互通互享,使得监管者和患者能够方便地进行评价和监管。作为公立医院,退伍军人医疗系统各项效率指标都显著高于其他医院。美国退伍军人医疗系统的改革,是近来西方国家公用事业改革的一个亮点,英国等国家都在这方面向其学习。而奥巴马将推行的健康信息化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响应这一发展趋势。


第二,信息化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民主政治模式提供了新手段。因为信息技术降低了政府和群众之间的信息鸿沟,降低了公民参与社会组织和管理的成本,扩大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信息化形成了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型社区。群众通过网络,可以更加容易获取政府的信息,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价;政府更容易通过网络收集不经过滤的社情民意民智。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民主政治的新模式,党和国家领导人做出了生动的示范。


二、我国全面实现信息化的有利条件和信息化建设中必须克服的问题

作为后发国家和人口大国,我国发展信息技术具有独特优势:


(一)制度优势,我国具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利于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互享,发挥显著的规模效应,这是很多国家所不具备的。


(二)时机优势,我国正处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的关键时期。这场金融危机深刻地揭示了西方文明的危机、西方制度和发展模式的缺陷。人类发展的客观需要呼唤新文化、新理论和新模式。在东方文明基础上重新整合东西方文明,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新思潮;在中国丰富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开创科学发展的新理论、新道路,引领未来人类发展的新模式,信息化是探索上述发展的最佳手段。


(三)规模优势,我国是人口大国,而信息技术的特点是,使用的人越多,规模越大,成本就越低,效果越显著。


(四)文化优势,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对世界有不同的认知方式,中国文化将世界看成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和谐发展的、有规律可循的、可认知的整体,这种集中、全面、整体、统一、动态、转化认知思维与信息网络技术完美匹配。信息化为中国文化和中国复兴提供了最佳机遇。


(五)国情优势,我国信息技术的普及与世界同步快速发展,甚至超越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机制,大多都还在建立的过程中,转轨的成本较小,历史负担较轻,比较容易一步到位,建立起高水平的信息系统。比如美国将推行的健康档案信息化计划面临着国家是否能够掌握个人隐私信息的尴尬,以及现有法律的制约。我国再过一些年可能也会面临类似问题。


但是,信息化发展也必须克服一些现存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


(一)缺乏顶层设计。标准一致、互联互通互享是信息系统发挥作用的关键。因此,政府的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是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奥巴马健康信息化计划将有很大一部分投入是用于统一的信息系统的开发。我国信息化从80年代就开始起步,目前各部门的信息化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但是很多部门、地区都相对独立地建设信息系统,这些子系统的标准、内容都不统一,既浪费了开发成本,又制约了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医院信息系统为例,很多医院都独自开发了临床管理信息系统,但都是一个个“信息孤岛”,相互之间信息采集的标准不同,也不互联互通。


(二)偏重技术和硬件。信息化不仅仅是标准化和电子化,更是管理手段和体制机制的创新。目前,我国信息系统的开发普遍存在重技术(硬件),轻管理(软件)的倾向,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多数政府网站的作用还主要停留在把传统的工作方式搬到了网上,而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新的机制、新的政府运作和管理模式。

 

三、抓住难得机遇 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

当前,我国正处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信息化建设可以作为刺激经济和推动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战略手段。这样我们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更占领了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我们建议:


(一)以更大的魄力和更广阔的眼光实施“国家信息化计划”,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当前扩大内需的重大工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


1、改革和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领导,重视统筹规划,以更大力度推动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整合,尽快结束各自为政的局面。目前信息化的建设规模已经越来越大,如果不尽快对各部门、各地区的信息系统统一标准进行整合,将来整合的困难会越来越大。建议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领导,组织专门力量认真学习研究国内外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把信息化建设提高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高度,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进行统筹规划,以更大力度推动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整合。


2、及时出台几个信息化建设的重大专项,把扩大内需和促进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扩大内需需要增加支出,更要保障这些支出有效率,而通过建设信息化来扩大内需,是把钱花在了刀刃上。建议及时出台几个信息化建设的专项,利用扩内需、保增长的机会,一举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瓶颈问题。如结合即将推出的新一轮医改,实施全民健康档案电子化工程和国家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除了建设国民健康信息系统之外,目前还可以开展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教育信息系统建设、信息管理人才培训等重大专项。


3、国家出资成立专门组织,集中动员科研力量,开发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性、符合中国国情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国产化,既提升国家科技创新水平,实现产业升级,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方法,还能保证国家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议参照举办“中国银联”的经验,推动信息系统建设和发展。


4、加强对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专项培训,提高各级政府信息化管理的水平。相关行政部门要主动使用信息系统加强管理,树立“信息技术不仅是书写手段,更是管理手段”的意识和能力,避免片面重视硬件投入。

 

(二)加快信息化在社会、政治领域的应用,利用信息化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模式的重要任务。


1、逐步建立覆盖全体公民的个人信息系统。将户籍管理、社会保障、税收和个人信用、公务员管理等信息系统结合起来,推动公共财政改革,探索建立新型社会管理模式。


2、利用信息系统建立网络民主政治的平台。建议增加政府网站的互动性,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保护信息安全,使得群众能够放心和负责任的通过网络反馈信息。建立制度化的机制,采取座谈会、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定期对网上民意进行回复,并且切实使这些民智、民意在现实中发挥作用,以信息化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模式。 


3、利用信息系统建立新型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制度。科学发展是统筹兼顾的发展,新型的政绩考核指标需要有各方面的数据,信息系统正是落实新型政绩考核指标的手段,利用信息系统,通过上下结合的方式,全面、系统、动态和长期收集反映政绩的真实指标,激励各级干部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

 

 

 

注:本文部分发表于《求是》杂志2009年第10期

http://www.qsjournal.com.cn/qs/20090516/GB/qs^503^0^21.htm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