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何平:信贷扩张将加快银行业市场化进程

  何平:信贷扩张将加快银行业市场化进程  

  保持中国经济较快增长,不仅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首要任务,也是2009年经济工作、乃至“十一五”后两年的首要任务。为了保持中国经济较快增长,政府于去年下半年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进入2009年,各项投资渐次推进,为了相应政府刺激经济的号召,同样也为了抢夺中央投资拉动的“大蛋糕”,各家商业银行在一季度大量投放信贷,以期实现“早投入、早受益”的目标。然而,风险防控是商业银行信贷逆周期增长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一个核心问题,两者之间拿捏好一个平衡,正成为考验商业银行智慧的一个难题。此背景之下,商业银行应该如何摆布信贷资源,应该如何加强风险的防控等等都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1、当前,政府冀望通过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但实际的情况是,政府手中掌握的资金并不如想象的庞大,刺激经济的资金大部分仍然来自商业银行。您认为,商业银行在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增长过程中,要发挥何种作用?

  何平:商业银行在这个过程中应起到两个作用:一是配合国家政策,以政府资金为导向来进行贷款投资;二是发挥银行的价值发现职能,积极发现并扶植有潜力的企业,全面开花,作为国家政策着力点的必要补充。发挥这两个作用都需要政府资金和商业银行资金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在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经济增长减速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或者对经济的信心缺失,会倾向于低风险贷款,而一些风险和回报相对较高的企业可能会出现资金紧缺,风险会进一步增加,而这又加剧了经济增长的放缓,这种纯市场经济下的“自我实现”式的经济萎缩是市场经济波动的重要根源。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在短期内是不能消除这种信心危机的,政府资金就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商业银行信贷的逆周期增长是保持经济增长所必需的,而为了使得商业银行有动机逆市而动,政府有必要利用财政、税收政策进行引导并降低银行信贷扩张过程中的风险。因此,政府资金应该在这个过程当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来引导并激发市场的力量;而商业银行,作为市场力量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应该是完全被动的,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决定了整个经济体的投资乘数的大小,在配合政府资金的同时,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应积极覆盖经济体的方方面面,而不是简单的点对点配合,才能真正发挥政府投资以点带面的作用,带动经济均衡增长。

  2、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以来,商业银行信贷逆周期扩张迅猛,有人担心国内银行业相对薄弱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否能应对信贷规模的超速扩张?在此轮扩张过程中,商业银行如何把握信贷扩张与风险防控的平衡?

  何平:目前国内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现状是经验不足带来的过度保守,我们缺乏一批在银行业市场化运作条件下有实战风险管理经验的银行业人才,单纯的照搬国外的风险管理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而本轮的信贷逆周期扩张是对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体系的一次实战考验。从贷款审批到贷后监控,都需要国内的商业银行本着锻炼人才的宗旨,发挥银行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在实战中积累经验;同时,商业银行的研究部门应该牢牢把握国家的经济政策导向,深入研究宏观经济走势和微观经济结构变化,为风险控制的实务操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只要激励到位,信贷逆周期扩张本身并没有问题,重要的是速度和总量的控制。把握信贷扩张与风险防控的平衡关键在于:一、把握货币扩张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控制信贷扩张的速度和程度,避免过快和过量带来的过度风险;二、把握经济单位的杠杆比率,合理设计信贷合同,尤其是抵押条款,既要放松信贷标准,又要严格控制伴随信贷扩张而来的道德风险增加。

  3、分析今年1月份的信贷数据,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特征,即银行“垒大户”现象,商业银行新增贷款大都投向了政府主导的项目,而中小企业所得甚少。长期来看,此种“垒大户”现象蕴藏何种隐患?商业银行该如何摆布信贷资源?

  何平:“垒大户”现象主要有三个隐患:一、商业银行盲目追求大而稳的企业不符合风险回报优化原则,信贷业务过于保守和单一,不能充分发挥银行体系发现价值、分散风险、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二、银行信贷扩张不能全面开花,只是点对点地配合政府投资,不能完全释放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从而不能完全实现政府投入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三、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不能获得充分的资金来发展壮大,市场经济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经济结构也会由于国有企业的过于强大而失衡。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分配要遵循优化风险回报的原则,全面开花,尤其是注重活跃中小企业为代表的市场力量。“垒大户”的盲目性和次优性主要来源于政府对银行业务的过度干预及对利率的管制,破坏了银行在价值发现和优化风险回报的积极性,同时也促成了银行业在市场化进程中的不成熟,在拓展新市场、应对新风险上都缺乏经验。因此,促进商业银行合理分配信贷资源的关键在于理顺银行的市场激励机制,鼓励商业银行利用风险分散的功能获得更优的风险回报。商业银行自身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鼓励信贷工作人员积极拓展业务,尤其是在发掘优质中小企业上。

  4、自去年以来,监管层新政频出:并购贷款开闸;资本金贷款在某种程度上解禁。如何理解这些相继出台的政策,商业银行应该如何适应此种政策的变动?

  何平:任何时期的信贷扩张都必然带来经济体系中的杠杆比率增加,并购贷款和资本金贷款的放开都允许商业银行使用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降低了资本金的比率,提高了投资对象的杠杆比率。一般来讲,杠杆比率的提高会直接影响贷款企业的偿还能力,从而增加商业的风险,同时也会通过增加贷款企业的道德风险来增加银行贷款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面对此种政策的变动时的应对措施的关键在于:一、发挥商业银行风险分散的职能,增加贷款在多个企业和多个行业的分散度,对于大额贷款采取多家银行联合贷款的方式,也是降低总体风险的必要手段;二、道德风险的防范,提高贷款利率和贷款抵押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道德风险;三、对额外风险的合理定价是保证商业银行盈利性和稳健性的基本保证。

  5、有专家预测,此轮商业银行的扩张或许为日后的不良贷款率的升高留下隐患。您预测,此轮扩张将对2002年以来的银行业改革产生何种影响?

  何平:银行业市场化改革以来,政府对于银行业的保护,尤其是利率管制下对存贷利差的控制,使得银行如同温室的花朵,业绩良好却又不能经受风雨,并不能充分发挥银行利用市场信息来优化资源配置的职能。从根本上来说,银行信贷的过度保守使得银行体系的风险回报并未优化,事实上,尽管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一些国家的信用过度扩张,但在中国,信用市场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信贷规模和在经济体中的渗透程度还可以在安全的范围内进一步提高。因此,合理规划信贷增长的速度和总量、合理控制风险和分散风险、合理对风险进行定价也许会增加不良贷款率,但并不一定会影响银行的稳健和经济的平稳增长。而本轮的信贷逆周期扩张是一个商业银行走出温室、面对市场、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良机,会在极大程度上加快了国内银行业市场化的进程。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