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美国救市的后患

  这个备受危机摧残的世界,已无心承担重建全球平衡的重任。

  各国目前正在制定旨在重现经济繁荣的政策。美国政府希望信贷资金再次流向负债累累的美国消费者。而出口国——尤其是亚洲出口国——最希望的,莫过于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国能够引领需求复苏。

  这是一张后患无穷的处方。

  这并不是说,目前采取的财政及货币政策无法缓解困境。而是说,如果这些政策最终使得搅乱全球经济的失衡长期存在下去,下一次危机会比此次更为严重。

  为了避免有人说我危言耸听,有必要回顾一下十年前的那段历史。

  当时,亚洲金融危机被视为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以来最为严重的一场危机。由于其负面影响从亚洲蔓延至俄罗斯、巴西和一只美国大型对冲基金,这场风暴也被称作是首次当代全球化危机。时任美联储(Fed)主席的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对资本市场这一前所未有的失灵深感震惊。这听起来是否有些耳熟?

  但与当前的“海啸”相比,那些在上世纪90年代末似乎颇为得体的夸大之词,最终描绘的不过是一场“暴风”而已。

  这正是我要谈论的问题。在这个不平衡的世界敢于直面长期失衡问题之前,接二连三的危机对于稳定性的影响可能会越来越大。

  尽管人们很难相信形势还会比眼前更糟,但我可以向你保证,1998年底的时候,人们明显有着同样的感觉。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前这场危机的种子,或许就是那些旨在平息亚洲金融危机的政策所埋下的。

  当时,美国政府尽其所能,以确保危机不会波及实体经济。美联储在1998年底的3次紧急降息立竿见影。从此,美国消费者就没再回头。美国个人消费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例,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67%升至2007年上半年的72%。美国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对策,造就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消费狂潮。

  焦头烂额的亚洲应已别无所求。美国消费者的大手大脚,对于亚洲而言犹如天降甘露。它增强了亚洲地区对于出口驱动型增长模式的信心。亚洲发展中国家迅速加大了赌注,将出口在GDP中所占份额从1997-98年的36%,推升至2007年的47%。

  事情并未就此止步。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亚洲经济,发现了以中国为核心供应链的协同效应。此外,大宗商品生产国——尤其是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和巴西——也依靠资源密集型、出口驱动型的中国经济维持生计。

  这就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所发生的事情。失衡成为了常态,而非例外。

  然而,在美国对全球经济需求视而不见的同时,在供应面上明显出现了类似的自满情绪。

  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美国的消费狂潮——伴随着创纪录的债务负担、零储蓄率、以及资产市场(股票和地产)和信贷中形形色色的泡沫。

  亚洲的出口繁荣也同样如此,这种繁荣催生了日益增长的经常账户盈余、海量的外汇储备以及大宗商品市场的超级泡沫。

  当时,全球失衡是一个留待日后考虑的问题,危机之后的调整才是要紧之事。

  这也正是人们目前的心态。

  值得赞赏的是,奥巴马(Obama)的经济刺激计划是围绕投资基础设施、替代能源技术和人力资本的迫切需要来制定的。但是,华盛顿方面的潜在意图过于短视,把重点放在了日益紧迫、启动个人消费的努力上。

  为此,美联储、财政部和国会都急欲推动举债过度的消费者重新开始借钱,并防止负债累累的房主陷入止赎境地。据说,此时无所作为的代价高得令人却步。美国人民已做好准备,罔顾其刺激行动在债务方面的影响。

  在亚洲,人们的希望也都集中在同样的方面。亚洲人如今提出的问题,都与美国消费者的境况有关。

  对于亚洲政策制定者而言,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网络和刺激国内私人消费显然难度太大。不平衡的亚洲经济体急切盼望不平衡的美国消费者再次开始花钱,以启动又一次危机后的复苏。

  眼下先顾增长,问题留待日后。这又一次成为了危机之中失衡世界的口头禅。

  但这正是全球政策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八国集团(G8)未承担起重建全球平衡的使命。而在4月初召开的峰会上,20国集团(G20)似乎也注定要走上同一条道路。

  这是一条多么不计后果的治世之路!

本文作者为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亚洲董事长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