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前途未卜的亚洲

  去年,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国家领导人都访问了印度,陪同他们出访的都有一个由商界领袖们组成的代表团。印度的经济一直在以8%以上的速度增长,使它对贸易和投资都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美国总统奥巴马十一月来访时,他表示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英国首相卡梅伦是如此,法国总统萨科齐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态度亦然。中国总理温家宝是最后的到访者,但他对此问题没有发表任何评论。

  官方声明强调了中印间的友好关系,而且某些经济分析人士认为,这两个迅速增长的经济巨人将会融合为一个经济上的“中印大同”。当温家宝前几年访问印度时,他签署了一项为期五年的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正如印度总理辛格当时所言:“印度和中国可以携手重塑世界秩序。”

  这样的表述反映两国关系出现了相当大的变化。印度与中国曾由于喜马拉雅山地区的边界争议而于1962年爆发了一场战争,自那以后这种敌对关系就困扰着两国。然而这种表面和睦背后潜伏着战略性的焦虑,印度则更甚一些。

  中国的GDP是印度的三倍,其经济增长更快,国防预算不断增加。中印间的边境争端尚未得到解决,两国都在争夺对缅甸等邻国的影响。

  但是一般都认为印度成为未来的世界大国不可避免,一些印度人预测本世纪中叶会出现一个三极世界,即美、中、印三足鼎立。印度有12亿人口,这个数量是美国的四倍,2025年可能将超过中国。牛津圣约翰学院的维杰•乔希认为:“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进行推断,印度在25年内的国民经济总收入将排在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印度的经济年增长率仅过 1%,被人称为“印度式经济增长速度”。1947年独立后,印度采取了一条内向型经济发展策略,集中精力发展重工业。但事实证明,印度的经济增长缓慢。究其原因并非印度文化的缺陷,而是因为引进了英国的费边(和其他类型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

  经过上世纪90年代初的市场化改革,印度的经济迅猛增长,预测今后的增长数字可望达到两位数。《金融时报》的马丁•沃尔夫将印度称之为“早产的超级大国”,这类国家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但经济总量巨大。他认为,印度经济总量在十年将超过英国,在二十年内将超过日本。印度有好几亿新兴的中产阶级,英语为官方语言,有5千万~1亿人口讲英语。建立在此基础上,印度的信息产业能够在全球占有重要的地位。

  印度还具有可观的硬实力,据估计印度有60~70件核武器,有中程导弹和航天工业,有130万军人,年军费开支近300亿美元,占世界军费开支总额的2%。再看看软实力,印度建立了成熟的民主制度,拥有充满活力的通俗文化,其影响力跨越了国界。印度的海外侨民影响很大,如果只考虑每年生产的影片数量,“宝莱坞”可称得上世界上最大的影片制造公司,其影片在亚洲和中东部分地区的影响要胜过好莱坞。

  与此同时,印度仍然是一个很不发达的国家,文盲、赤贫者数以亿计。约有三分之一的印度人生活极度贫困,而世界上贫困人口大约三分之一在印度。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3万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为5万亿美元,且这一数字为美国的20%。也就是说,印度的人均收入为2900美元(以购买力平价计算),是中国的一半和美国的1/15。

  更引人注目的,中国91%的人口受过文化教育,43%是城市人口;而印度的这个数字分别只有61%和29%。印度每年毕业的工程和计算机类毕业生大约是美国的两倍,但据《经济学人》杂志报道,“只有4.2%的毕业生适合于在软件生产企业工作,即使经过6个月的培训,也只有17.8%的毕业生质量满足IT公司的需求。”

  这种征兆也表现在印度在各国大学的比较上表现不佳。根据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排出的2009年亚洲大学排名,印度排名第一的研究机构是位于孟买的印度技术研究所,排名为第30位。中国大陆及香港排名前十的大学排名都在30以内。印度的高科技产品出口额只占出口总额的5%,而中国为30%。

  因此,印度在未来一、二十年内不可能具有与中国平起平坐的实力。而且,当两国于1993年和1996年分别签署协议,承诺和平解决导致了1962年战争的边界争端时,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印度于1998年3月进行首次核试验之前,时任印度国防部长将中国称为印度的“潜在头号敌人。”就在2009年,边界问题又重新点燃。

  印度官员一般在公众场合不谈论与中国的关系,但私下里他们仍然非常关注与中国关系问题。印度难以成为中国的一个盟友,而更有可能成为一个趋于平衡中国战略崛起的亚洲国家。

  约瑟夫•斯奈(Joseph S. Nye)是哈佛大学教授,新作《大国的未来》将在2011年2月出版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