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跨越式发展的知识稀缺与经济系统发展策略刍议

  [摘要]通过对知识在经济活动中参与的两类不同性质的循环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总结了中国面临的跨越式发展中的知识稀缺问题,提出和讨论了知识经济环境中支撑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若干系统因素的关系,以及中国寻求知识环境中发展条件和竞争优势的策略基础。
  [关键词] 知识经济;核心知识;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C934;F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45X(2000)02-0017-05
  Discuss on the Strategies for Lack of Economic skipping Development
  CHENG Shao-chuan, SUN Jing-chun
  (School of Managemen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involvement of knowledge in the circles of two different kinds in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its working mechanisms, the paper has sunned up the issue on the lack of knowledge in the supporting the sustainable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of China in the knowledge-oriented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the strategic foundations on which China seeks the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knowledge-oriented economic climate.
Key words: knowledge-oriented economy; core knowledge; development strategy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沟通和信息处理障碍的消除,市场竞争被推入到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等生产力发展的前沿领域。拥有发达生产力的经济竞争者,从对世界市场份额的争夺转为对更为广泛深入的市场开拓和垄断地位的争夺。从一定程度上讲,这是发达国家后工业时代的生产力,在知识与技术进化基础上获得的一次发展空间的解放。虽然我国还 完全具备参与经济竞争中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对经济发展低级阶段的跨越,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问题。通过知识在经济系统中的成长和作用形式的研究,我们提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若干系统问题和政策需求。

一、知识在经济活动中以参与的两类不同性质的循环
从知识和生产力的发展历程来看,在经济增长的过程,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循环。一类是在传统产业领域,这一领域的产品由于受到自然等方面的限制,在缺乏新的知识参与其发展的情况下,产品的形式和作用领域发展较为缓慢,相关技术同时为较多的市场竞争者所掌握在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该领域经济活动总体上服从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从资本投入到市场预期之间是一个负反馈循环。这一类循环中的产业发展特征是以外延式扩张为主要特征,其结果是当外延式扩张达到某限度时,系统因素的负面影响,如有限市场容量下竞争的激化、资源压力的增强等,抵消了系统促进因素(如新增投资等)的正面影响,使之在发展速度和回报增长方面出现停滞乃至倒退,于是该产业就成为通常所说的“夕阳产业”。

另一类是在非传统领域(一般是高新科技领域),产品的高科技和高知识含量使得产品难以被模仿,从而使厂商可以从技术的垄断中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在这一领域,虽然一种成型的产品由于市场的限度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原因依然在总体上遵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但是从厂商的发展角度来讲,对于知识和技术发展的资本投入就不再遵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因为在技术或知识含量上的一个小小的进步,就可能意味着一个新的或独到的垄断市场和大笔的垄断利润。这样,从垄断利润到新的垄断市场之间的循环,是一个正反馈循环。这一循环以产品知识含量的增长为核心,其成果是不断有新的“朝阳工业”乃至“朝阳产业”被创造出来,使相应领域的经营者处于持续的和高回报的发展之中。

  所以,知识经济的竞争,从企业发展战略上讲,是企业生产要素基于知识的市场开拓和对于世界经济垄断地位的争夺,其中,国家的垄断地位以企业所拥有的国际市场垄断地位为基础,这种垄断地位受到不断累积的知识与技术壁垒的保护。从知识经济的竞争目标而言。知识经济所说的“知识”,首先是指那些能够在不断进化的市场中将已有的生产要至少与市场需求衔接起来的知识,它包括帮助形成供给能力的知识、认识潜在市场需求的知识、以及将供给能力与市场需求连接起来的知识。这一类知识的特生,对社会经济系统中供给能力 和需求满足的相互联系和推动起到了关键的衔接作用。是经济竞争环境中决定优势的制高点。掌握这类知识的人,成为市场环境中决定社会经济资源流向的核心。所以,对于这类知识,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为知识经济的“核心知识”。这些知识的生产,在现代信息环境中通过多种知识要素的组合被大大地加快了,并成为由政府参与的有目的的部分行为。

  二、中国在知识经济环境中面临的知识稀缺问题

  我们所关心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环境中如何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问题。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各个产业的发展水平都与水平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在日益开放和走向全球一体化的经济环境中,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丧失了产业结构在稳定的经济环境中逐步进化的机会,不可避免地面临跨越式发展的挑战。虽然发展中国家在对某些先进成果的利用上可以跨越发达国家经历了几十年的进化历史,但是,那些经历了几十乃至上百年进化的、产生现代先进科技成果的技术装备优势、产业结构优势、知识总量优势、经济进化机制等,并不是发展中国家在短时间内仅仅通过学习或引进所能跨越的,然而这些因素恰恰是拥有国际经济竞争优势的基础。

我国经济面临跨越式发展的原因,直接来源于市场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化中,随着发达地区知识和产品的进入,对产品和技术含量的要求发生了跳跃,传统经济结构中生产要素面临与市场脱节的威胁,在这种条件下,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最为显著和问题是知识的稀缺。

关于知识稀缺问题,从知识参与经济活动的功能上归纳,可以划分为经济发展前沿“核心知识”的稀缺和作业知识创新基础的教育的稀缺、以知识含量为核心的硬件的稀缺和具有相关技能的人才的稀缺等。这些稀缺反映在以下各个方面:

  在中国的跨越式发展中,由于没有西方经济因经历百年发展所拥有的长期经验的积累,也没有经历战后日本所经历的以高技术为核心的经济赶超,从而发生对于现代产业发展决窍和技能的稀缺。这种稀缺是我国产业进化需要花大力气甚至用较长的时间才能超越的瓶颈。现代知识经济环境中,我国的产业系统创新并不象发达国家那样,已经从以技术突破为主过度到以知识组合创新为主,而是同时面临技术突破需求和知识创新需求两方面的压力。

  由于我国作为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长期未能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它类型的新兴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创新实力还未能充分成长起来,从而产生对于处在生产要素与市场接口上的“核心知识”创新主体的稀缺;这是经济发展出现困境的主要根源。

  由于我国装备工业的落后,产业发展链中存在较多技术断层,很多技术设计难以实现,受限精细加工设备的稀缺。

  受限于国内信息通道和产业技术水平的整体发展状况,创新所需要的信息源还远不能达到西方知识经济环境的水平,这是我们在知识经济竞争中面临的创新知识源和稀缺。

  人才的稀缺反映在具有参与知识经济基本素质的人才和具有知识经济“核心知识”的尖端人才的稀缺,这与受教育者接触的知识环境和国内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相关。由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所占比例很低和高等教育内容的进化速度过慢,人口中参与知识经济环境优厚的投入回报,吸引着全世界的脑力投入,也使我国作为发菜中国家痛失很多经济发展前沿领域所需要的人才。

  以上述知识稀缺为内因,伴随被动的跨越式经济发展就会出现经济困境中并存的“缺乏”现象。

  由于附加价值低下的初级产业(甚至包括一些制造业部门)拥有巨大的人口规模,这些人口参与高附加价值经济活动的总体能力较为低下,并且这些产业的效率较低。在开放的环境中,市场进化速度超越了供给的技术进化速度,导致收入低下的群体和有效需求缺乏的现象并存。

  信用在经济活动中的连接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同时信用建立在对经济过程的参与能力基础之上,具有连续累积性的特征。一些(甚至可以说)在跨越式发展中由于失去渐进的发展机会而落伍的产业部门,其生产要素在脱离原有的产业结构进入新的经济运行结构时,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资本缺乏和籍以获取资本的信用的缺乏。这些生产要素需要大量有生命力的新生产业进行吸纳,而这种新生产业也正是我们目前所缺乏的。

三、跨越式经济发展的若干系统问题

  所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是要在较短的时期内,完成发达国家经历了较长时间才完成的经济生活中的知识、技术、结构等方面的积累和进化,进入现代水平的经济发展循环中。面对如此严峻的发展任务和现实的知识稀缺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核心的任务和众所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教兴国两个方面。对此,很多卓有见地的专家已经讨论的相关系统问题和观点,这里有必要提出来供有识之士进行探讨,以期对立合理的相关政策推进我国政策推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科教兴国与产业技术创新的关系问题

  为了改变经济发展中的知识稀缺状况,我国政府和学术界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口号。国家的经济振兴决定于国家对处于生产要素与市场接口上的“核心知识”的拥有水平,即国家产业界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拥有水平。这不仅是科技教育发展为之服务的核心,也是科技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进化的知识来源。科技教育的作用是实现知识的扩散,建立经济发展的人才基础,其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丝毫不容忽视。但是,考察发达国家教育培训部门迅速扩大的原因,可以发现这是由知识经济环境中,市场对科技人员需求的直接拉致力所造成的,他们所受的培训与市场对技术的需求直接相关。我们面对知识经济环境的竞争现实,只有在供给和需求接口上的“核心知识”的发展,才能够为培养高级实用人才提供土壤,也才能吸引和留住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的高级人才。所以应该将我国系统的技术创新和进化,作为科教兴国核心与先导。

  (二)宏观经济决策与产业技术创新的系统连接问题

  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优势,根本在于它所包含的结构优势,这种优势的成果,反映为经济要素与市场的紧密衔接及其在市场中所获得的生存发展空间。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的问题之一就是经济结构缺乏合理性。传统经济环境中形成的巨大工业基础,由于上下游规模搭配不协调,同时跟不上国内外市场进化的步伐,缺乏与市场衔接的渠道,从而陷入发展的困境。

  从政府的角度而言,调整经济结构的基本手段主要是通过金融、税收和投资政策的倾斜,使得经济结构中的某些相对薄弱的环节获得较为宽松的发展条件。但是,政府的这些职能并不能使得经济迅速获得结构方面的发展优势。原因在于,经济结构的优势最主要地反映为技术结构的优势,是技术导致经济要素获得与市场衔接的机会,经济和政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规模扩张的推动下,并且这种推动往往只能局限于经济结构中的某些局部领域。

  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一种整体性的调整,反映为经济中技术结构的整体进化。这种进化不是任何一个企业或单一产业部门独立实现的,也不是政府仅仅通过对某些产业的政策倾斜所能实现的。对于我国尤其是对于西北地区的经济来说,整体上产业技术结构是落后的,同时又已经拥有一个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工业基础,需要有一个整体的战略规划,用以调整整个经济结构中的技术构成,使原有的产业基础重新获得发展的空间。

  我们所处的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增进战略,不同于微观的企业竞争战略 ,也不同于现有宏观意义上的国家或地区竞争战略,它应该具有宏观经济调控的特征,同时在操作上针对产业链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领域脚踏实地、微观具体的经济行为。这一战略的建立和实施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界、金融系统和社会科技力量的共同参与,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所需要的特殊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投入,更重要的是需要国家组织战略部门大量吸收和扩散世界范围的先进科技知识,协调产业链的整体科技创新和进化。

  (三)国家产业政策、科技政策与技术创新分布特性的协调问题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我们的工业系统还处于现代工业的发展进化之中,发达国家长期发展建立起来的技术屏障,并不是在短时期内可以超越的。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本国的力量进行技术突破和技术创新的积累,才能形成本国的发展优势。

  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在参与经济活动的人群和实体分布上是分散的,并不聚集于若干大中型企业。很多小的和局部的技术优势。例如,美国的高新技术小企业是新工作岗位创造经济增长和技术活力的主要源泉。国家的知识经济竞争优势,正是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共同智慧的结晶。所以,国家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应该将所有类型的经济活动实体,平等地作为科技创新的鼓励对象。如果不是这样,必将造成经济发展中社会心智的极大浪费,也将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

(四)跨越式发展中发展的连续性问题
  对于后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中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是如何保持发展的连续性,即如何持续地保持既是供给者,又是消费者的国内生产要素与市场的衔接,并使供给和需求在互相的推动中进化。在开放的市场中,需求的水准很容易与最先进的供给水平看齐,而供给能力的进化却大费周折。供给能力与需求水平的断层,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低迷不振、大量失业的原因,也是持续发展的障碍。这种障碍表现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就是初级产业和落后的制造业面临的市场疲软和大量隐性失业现象。克服这一障碍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制造业和提高民众的知识、技术水平,增强国内生产要素的经济参与能力,这一任务的完成可以通过有目标的努力而加快,它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任务。

  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它要以生产要素与市场的衔接和不断进化来保证。这要求国家市场开放和保护之间进行有条件的选择,尽量减少和消除供给能力与需求水平之间的断层,为国内生产要素的生存和进化提供环境。

(五)创造知识经济环境中的发展条件和竞争优势的策略问题

  虽然我国目前还不能说在知识经济环境中拥有什么竞争的优势,但是就知识经济迅速变化的特性而言,中国已经是具有相当国力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创造持续稳定发展的条件,也完全有可能在很多经济领域,用不太长的时间,创造出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优势。

  1.从发展条件方面来讲,首先,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虽然暂时是一种劣势,但也是我国目前保持持续发展的一种空间,在这一空间中我们有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可资借鉴,可以通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带来的好处实现高效率的知识扩散,推进全民科技知识拥有量的增长,从而在更多的科技人口规模上获得参与经济增长的机会。虽然人口问题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压力和负担,但如果庞大的人口是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经济参与能力的人口,那将无疑是国家富强的根本。其次,中国作为一个潜力巨大和成长最快的市场为世界所注目。在这个条件下,只要以开放的头脑参与世界的经济运行,不断接受、转化世界先进的科技知识和发展思想,同时处理好国内市场保护与开放的关系,通过有序竞争把握市场和国内产业的进化节奏,国内市场就可以为我国民族产业进化提供一个实现跨越式发展进化空间。再次,经济发展的暂时落后,使得发展中国家有条件通过比较强化经济发展的目标性,通过系统的、强化的国家支持,提高经济系统的发展效率和进代速度。

  2.从创造知识经济环境中的发展优势方面来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这也是有条件和有可能的。

  首先,从技术可能性上来看,在现代信息环境中通过知识创新寻求竞争优势是可能在很多领域实现的。在知识经济竞争中体现竞争力的是处于供给与需求接口上的“核心知识”,这类知识由供给方面的技术能力知识、有关需求的知识和将需求供给连接起来的知识共同组成。虽然我国目前在供给方面的很多技术能力尚有待发展,但我们在现有的技术条件和迅速发展的信息环境下,可以将发达国家的知识、产品和技术与我们所拥有的独特的满足需求的知识、资源结合起来共同创造竞争优势。用发展的眼光来看,20世纪在制造业、信息技术方面的进展,为21世纪人类需求的满足准备了工具和手段,但如何进一步发挥其作用,仍在有待各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深入地认识人类的需求。概要来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电子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中国悠久历史所形成的文化积淀和发展中的广大市场,将有可能为未来的产业优势形成提供巨大的机遇。

  其次,知识经济是在后工业时代的经济基础上发生的,其方法特征是通过知识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来获得发展的空间;其目标特征是以思想为基础的特定市场中寻求领先的发展地位;其成果是多样化需求的满足。从宏观上这里要抓住的一点是,知识经济的先导是经济发展思想的先进性,这种思想的先进性反映在对人类需求的更为深入和本质的了解,先进的科技是经济发展中满足需求的手段,处于从属的地位。在这个意义上,我国作为一个拥有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的发展中国家,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是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经济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从而在对于国民需求的认识与满足上获得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不仅可以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和效率,对于现代知识经济竞争中科技知识的获取也将有莫大的助益。这项任务的完成,需要依赖于社会科学、社会发展思想中的先进性,是我们值得为之努力,也应该能够做到的。

  在知识经济的竞争环境中,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是一个相互关联的问题系统,其中既有困难,也有发展的潜力和机遇,必须要有具备先进性的社会发展思想和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经济发展蓝图,以及相应的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策略,才能够使中国经济文明和社会文明在健康的轨道上获得持续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达尔·尼夫,知识经济[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2] 冯之漫,知识经济与中国发展[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3] 吴季松,21世纪--知识经济[M],北京: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8。

[4] 罗伟,王春法,方新,国家创新系统与当代经济特征[J]。

[5] 解飞厚,试论我国科技宏观结构的调整[J],科学学研究,1999,17(1):55-60。

[作者简介] 程少川(1956- ),男,安徽桐城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