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银行下乡:回归之路如何走好?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十年前,国有商业银行们纷纷收缩农村网点,开始一场对未来农村金融生态影响极大的“集体大出走”;而十年后,包括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商业银行家族又开始一场“集体回归运动”,重新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排兵布阵。一走一归,颇堪寻味。
 
  从2006年12月银监会颁布开放农村市场准入的若干意见之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迅速出现在全国县域以下地区。村镇银行组建的前提之一是必须由现有的银行类机构作为牵头行来发起成立。但是在2008年之前成立的村镇银行,大多是由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发起设立,同时外资银行也迅速跻身发起行的行列,汇丰银行等都在中国农村金融领域抢先试水。但是,进入2008年以来,很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也开始行动起来,加入到“回归农村运动”的行列中来。2008年8月26日,民生银行发布公告称,民生银行拟建立慈溪村镇银行。此前不久,中国农业银行已经在内蒙古和湖北省发起设立两家村镇银行。各类商业银行共同挺进农村领域开设村镇银行,其背后的动因是什么?其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造成哪些影响?这对发起村镇银行的商业银行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值得业界和学术界思考的问题。

  十年前,国有商业银行之所以纷纷从县域以下农村地区撤出,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绩效欠佳。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感受到在农村地区开展信贷业务,不仅客户分散、信贷额度小,而且风险大、成本高。对于这些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农村地区的客户性质显然与一个巨型银行的运作理念和方法极为不协调,因此,长时间以来,这些大银行在县域以下农村地区都累积了大量的不良贷款。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更为严格,为了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和核心竞争力,这些银行“航空母舰”不得不驶出农村这片海域。学术界有很多人指责国有商业银行的“集体逃亡”行为,但是,从一个巨型银行的竞争比较优势来说,农村领域确实不是其最佳的市场领域。这些大银行在几十年的运作中所积累的管理理念和经营哲学,都是基于与大客户交易的经验;而在农村,他们要面对信贷规模只有几千到几万元的小型农民客户,这导致他们的信息处理成本极高,信息不对称的几率大大增加,使得这些巨型银行在经营上不具备规模效应。可以说,与那些灵活的小型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社)和民间金融机构(如互助会和钱庄)相比而言,大型银行并不具备竞争比较优势。他们最终撤出,是竞争使然。

  此一时,彼一时也。现在商业银行却在悄悄回归,其意何在?在分析原因之前,首先要澄清一点,就目前的情况看,商业银行回归农村地区还是一些个别的现象,并不是普遍的现象;而以现有的发起组建村镇银行的商业银行而言,大多是城市商业银行(其前身是城市信用社)或农村商业银行(其前身是农村信用社),在资金规模上都大多属于中小金融机构之列,称不上是巨型银行。因此,一个稳健的判断是,在近期,大型商业银行回归农村市场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还不具备,中小商业银行则更有可能有动力进军农村市场。基于这样一个判断,我认为,不能因为民生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在两三个县域地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就据以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将大举回归农村领域,如果这样想,那是过于乐观和天真了。但是,各类商业银行(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等五类)悄然回归农村,也确实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其背后的动因,恐怕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是低成本扩张网点动因。有些城市商业银行在本区域中,网点的设置比较少,因此,通过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可以以较低成本扩张经营网点。同时,由于在地域上的临近性,出于沟通成本的考虑,地方金融主管部门也容易寻找这样的商业银行来作为发起行。但是寻找本区域内的商业银行作为发起行也有其弊端,主要是容易产生内部治理结构的扭曲。

  二是跨区域竞争动因。有些区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目前情况下还难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分支机构,因此可以借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机会实现在外地设立分支机构的愿望,从而实现金融资源的跨区域整合和金融机构的跨区域竞争。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到湖北设立独资的村镇银行,就属于这种类型。
 
  三是市场占领动因。外资银行即是出于这种动因。外资银行之所以积极挺进农村市场,其本意不在于通过村镇银行获取利润,而在于通过独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来对目标市场进行占领,从而具备先占优势。

  四是文化隔离动因。有些银行如农行,是有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意愿的。但是为什么不直接设立分支机构?而是借助村镇银行这个平台呢?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有个好处,就是可以把原有的大银行文化与新的乡村银行文化隔离,使乡村银行文化独立地发挥作用,从而避免以前的银行文化和经营管理模式对新的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模式产生传染效应。而直接设立分支机构,就有可能把农行以前的那套经营理念直接带到新的村镇银行里来,结果造成穿新鞋走老路。因此,农行设立村镇银行,不能理解为简单的做秀,而是可以起到文化隔离的作用。

  五是社会责任动机。不可否认,有些银行参与设立村镇银行,除了以上的动因之外,还包含着构建本行社会责任体系、树立本行社会责任形象的动因。设立村镇银行,意味着这些商业银行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中国农村发展,可以使商业银行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赢得监管者和社会大众的道德认可,从而获得更高的社会美誉度。

  尽管现在商业银行已经有回归农村市场的某些迹象,但是商业银行大面积回归乡村是不可能的。从客户分层、业务结构和竞争优势角度而言,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大银行更多地瞄准大客户,而小的金融机构更多地瞄准小客户,正所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水草,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期望农行这样的金融机构大面积回到农村,普遍通过设立村镇银行来恢复农村网点,是十分不现实的想法。由于农村的实际情况,如果巨型商业银行大规模回归,必将导致重新陷入不良贷款的泥潭不能自拔。所以,基于这种考虑,商业银行也不可能在全国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

   为了降低商业银行挺进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和运行成本,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是通过各种间接的方法实现资金回归,而不是仅仅通过机构重设来回归。资金回归是实质上的回归。大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某种资金纽带与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组织、小额贷款机构等对接,比如通过批发贷款、委托贷款等方式,为这些小型金融机构注入资金,既解决了这些小型金融机构的资金短缺问题,又可以通过这些小型金融机构来作为自己的“腿”,使自己间接地走进农村市场。大银行有资金优势,小的金融机构有深入基层、深入农户、信息充分、网点众多、成本低等优势,大小金融机构各自发挥其比较优势,事情就好办了。根据我在各地对村镇、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实地调研,我发现,这些小型农村金融机构都有很好的经营绩效,他们的资产质量很高,几乎没有不良贷款,在当地农户中有较高的信誉度和认可度,但唯一的欠缺就是资金约束太强,导致他们的业务不能扩张。如果大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批发贷款和委托贷款等向他们注入资金,则会实现双赢效果,一举两得。

   同时,已经通过发起村镇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商业银行,也要充分认识到农村金融市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理念和运行机制,使之适应于农村金融市场的特殊情况。大的商业银行如农行,以往在长期的经营中习惯于面对大的客户,其工作流程的设计也是针对一般的大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也与处理大客户信息相适应。但是,在组建了村镇银行以后,最致命的莫过于把以前的经营理念和行为模式直接带到村镇银行里来,而不是针对农村市场的特殊性来制定新的经营模式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农村金融市场有自己独特的乡土文化,其客户群体与城市有极大不同,农村微观经济主体正在发生崭新的变化,一些新型的农村经济体(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种养殖大户、农村中小企业)正在崛起。基于这些情况,村镇银行就不能简单延续以前大银行的传统做法,而是要改造自己的工作流程,调整自己的经营机制,在客户信息档案的设计、贷款风险的甄别体系、客户经营状况的追踪方式、抵押担保品的设计、客户沟通方式、贷款合同文本样式等细节方面,要作切实的“转型”工作。只有这样,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商业银行才不会重蹈坏账泥沼,才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而言,回归乡村之路不是那么简单。机构回归是容易的,但是资金的实质性回归更难,而在资金的实质性回归的同时做到财务上的可持续则是一切行动之最终目的。大的商业银行参与村镇银行组建,核心的问题在于文化转型,使之真正适应于乡土,适应于农民的需求,从而真正起到扶贫惠农的作用,方不违组建村镇银行之初衷。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