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药品管制理应取消



  政府借助“发牌”等手段,监督药品生产的质量和价格,这种做法通行世界各国。可是,这种做法的效果,远远未如理想。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用经济原理加以分析。

  品牌才是质量保证

  很多人说,药品是一种性命攸关的商品,由于药品的成分极其复杂,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充分了解药品的成分和疗效,所以只有政府介入,充当中立的专业鉴别者,才能保证药品的质量,防止不诚实的药商向顾客隐瞒药品的资料。

  说药厂会向顾客隐瞒药品的资料,那是对的;但说只有药厂才会向顾客隐瞒资料,那就错了。不仅仅是药品,实际上任何商品,顾客都不可能了解所有生产细节。社会分工决定了这一点。顾客和厂商之间,信息永远不对称。除了药品,还有宴席、白粥油条、电视、轿车、免烫衬衣、装饰材料、大学课程、心脏手术等等,消费者都无从一眼甄别所有质量指标和暗藏的危险。

  厂商总是处于优势,有条件欺骗不知情的顾客。豪华轿车制造厂,可能采用了生锈的螺丝;五星级酒店,可能会提供过期食品;名牌电视机,可能采用了容易爆炸的显象管。这些都是可能的。但是,我们实际上对这些企业提供的服务,还是非常放心,尽管我们对技术细节一窍不通。为什么?

  因为市场已经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机制,抑制了厂商大量的欺骗行为。这机制就是“商誉”。商品质量信得过,并不是因为企业领取了政府颁发的什么牌照,而是因为企业在“商誉”上作了重大的投资。商品的质量、顾客的口碑、广告的投入,全都是厂商对消费者支付的“抵押”。一旦投机取巧,抵押就付诸东流,厂商就蒙受重大的损失,竞争对手就乘虚而入。

  消费者总是需要“质检”服务的,而厂商本身就提供了这种服务,厂商的信誉和品牌就是这种服务的保证。政府也可以提供这种服务,但政府缺乏企业本身所有的激励和惩罚机制,这是政府“质检”的最大弱点。最好的办法,是保障药厂盈利的权利,让他们在品牌和商誉上投资,从而促使药商“自律”。

  药品的价格管制无效

  现在的药品价格很贵,普通老百姓的负担很重,政府就出面,指令药商削价,并力图减少药品产销的中间环节。但只要理解成本的原理,就知道这种做法不会收到实效。

  绝大多数人以为,药品的生产成本高,中间环节臃肿,导致了药品的价格高。这是错的。正确的思路正好相反:是药品的价格高,才导致了药品的生产成本高,才导致了产销环节的臃肿。

  是市场对药品的“供应”和“需求”,共同决定了药品的“价格”。这是整个过程的第一步,而不是最后一步。药品供不应求,所以药品才贵;药品贵,它的生产成本才高,而政府对药商实施了利润管制,所以药商才会孳生那么臃肿的产销环节。情况并不是大多数人凭直觉以为的:先有那么臃肿的中间层,才使得药品那么贵。

  政府用行政命令来勒令药品削价,是不会奏效的,因为行政命令并不能提高药品的供应。供应不增加,“全部价格”就不会下降!行政命令充其量只能降低药品的“货币价格”,但药商就会马上采取对策,停止供应降价药品,并推出等效的高价药品,于是,病人搜寻药品的成本增加了,而负担并没有减少。

  要降低药价,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增加药物的供应。要增加药品供应,最有效就是放宽甚至解除制药行业的发牌管制,并允许和鼓励开办药品集市,增加制药企业之间的竞争。

  质量和时间的两难

  病人在买药的时候,权衡的因素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药效,还包括副作用、药价、取得药的迟早等。病人有时迫不及待,宁愿早一点得到质量差一点的药,也不愿意晚一点得到质量好一点的药。

  有些人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所以要求药物能立竿见影,副作用严重也在所不惜;也有些人比较穷,所以宁愿以较低的价格,服用质量比较差的药,因为这总比眼睁睁等死强;有些人愿意孤注一掷,所以情愿做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尝试一些尚在研制阶段的新药。

  美国的药品管理局,要求所有上市的新药都得到它的核准。漫长而烦琐的审批程序,拖延了很多新药上市的时间。这个规定的实质,就是牺牲一部分病人的“时间”,来为另一部分病人争取“质量”。“时间”和“质量”,是个两难的取舍。近几年爱滋病蔓延,病人普遍变得更加焦急,饥不择食,所以有关药物的审查,便出现了放松和加快的迹象。

  药物审查到底应该有多严格,而审查的时间到底应该有多快,这两者的最佳均衡点在哪里,这是经济分析所无法回答的。经济分析能够指出的只是,让药商和病人根据具体的情境作出两相情愿的选择,比由政府部门用一刀切的方式来解决,更能满足病人的切身需要。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