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中国改革:停车、缓行或是快行?


2004年以来,一股怀疑乃至质疑改革的思潮出现。改革共识的断裂,使得在舆论上改革的方向和力度上都变得模糊。改革究竟是停车、缓行还是快行?

我的总的看法是,中国变革的过程,包括改革的过程不可能停下来。现在的情况不是改革要搁置起来,而是改革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的精英——如果中国真的有精英的话,首先应认清这个形势,面对这个形势。

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等开创的改革曾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但是回头来看,我们会心平气和地发现,不是只有中国在改革,许多国家都在改革,甚至联合国都在改革,这个世界可以说没有一天不在改革。所以改革是家常便饭,改革总是要改的,关键的问题是怎么改,改革带来的结果是什么?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话题,至于要不要改革的话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关于改革的时局与选择,我想谈这么几点:

第一点,从当前及未来几年看,中国改革的局面将变得日益严峻,事实上中国正面临“第二次被包围”,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加快改革来消除风险。我们必须认清严峻的改革形势,杜绝盲目乐观,否则会有大问题。

我的这个判断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是基于我近期作的一个关于中国未来总需求下滑风险、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风险、比较优势衰减风险、外部环境变化与国际摩擦风险以及社会转型五大风险的报告(请参看博克文章“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可以说,当前很多思潮,包括批评改革的声音,正是在这些背景下,才有了这么大的影响力。

考虑前述这五大风险,我个人认为中国将进入一个动荡不安、风险凸显的历史时期,不改革或放弃改革是死路一条,只有改革才有生路一条。如果不能通过变革化解风险,重建改革和发展动力,修复结构裂痕,未来几年,也许我们会看到一些非常不愿看到的景象。

 第二点,当前大家对改革出现怀疑乃至质疑情绪,我以为和98年后的扩大内需政策有关。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影响到改革政策,扩大内需在挖老百姓钱袋的同时,一不留神也挖了改革的墙角。这一点可惜被几乎所有的论者忽略了。

我们知道,1998年中国遭遇亚洲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放缓。正是在那一年,扩大内需被提出,并成为经济政策的主基调。怎么扩大内需呢?就是把老百姓的钱从钱包中掏出来。如此,本来是针对需求不足的宏观政策,不幸变成了改革的政策,影响到改革已有的方向。在邓小平时期,改革一向非常注重利益的分享,让老百姓得到实惠,邓小平非常优秀的一个地方就在于此。但是从1998年开始,我们看到大的决策出了问题。政府光想到要扩大内需,把老百姓的钱掏出来,于是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改革上出一些招,叫市场化也好,叫什么也好,方向很清楚,都是要把老百姓的钱掏出来,以此扩大内需。这从宏观政策上来讲完全正确,从改革取向上来讲也很难说完全错误,比如是医疗改革市场化我认为就不完全错误,教育市场化也不完全错误。但政府一只手伸向老百姓的口袋的同时,另一只手还要为他建设遮风蔽雨的社会保障,两手都要硬才是,我们的问题却是政府该给老百姓做的事情没有做,公共产品和服务严重短缺。最近我检讨了中国的投资率为什么居高不下,消费率为什么居低不上。我发现原因不在老百姓,而在政府。中国政府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加起来占GDP的10%,在全世界是最高的,这才是根本。政府喜欢投资,不喜欢把钱用于公共消费品的建设,有一部分公共消费,比如说看病,政府可以替老百姓花钱,但是政府没有。这样一来,老百姓的感觉是改革就是让自己花钱,却得不到任何公共品的收益,自己实际上是被剥夺了,而且只有剥夺没有抚慰,这样一来他们对改革当然就不满。

20多年改革,经济学和经济政策有许多都值得反思或者商榷。扩大内需这个无意中的结果是值得反思的,它提醒我们,改革需要配套,改革需要平衡,因此要有大局观。如果说,世界上谬误最可怕,比谬误更可怕的是包含部分真理的谬误,那么在改革问题上就是,不改革很可怕,但半吊子改革,缺乏平衡和配套的改革,有时候比不改革还要可怕。

第三点,改革需要从“内部人主导型”转向“社会参与型”,这是重建改革动力的关键。过去的改革怎么改呢?部门改部门,企业改企业,其实都是少数把持的人说了算。我把这种改革称为“内部人主导型的改革”。

在过去几年变革当中,各大部门都立了很多法,称得上是“大规模立法”。但这样的法不是考虑全国人民的利益,而是保护和照顾了部门的利益。企业这块,企业的头头脑脑会制定一个改革方案,公开或偷偷地通过,最后改革的成果就改到他们家了。

整个的改革,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动力机制是一种内部人主导行为,所以财富的分配也向内部人转移,中国当然就越来越两极分化了。

如何改变改革被扭曲的状况?关键就是要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建立起全社会参与的机制,或者说改革应该保证“相关利益者(stake holder)”参与,我把这样的改革称做"社会参与性改革"。社会参与型改革是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改革,是和谐的改革,内部人主导的改革通常都是不公平的改革,并带来不公平的社会分配结果。

第四,我们迫切需要的在改革的一些重大取向上取得共识。我认为改革的方向不容怀疑,国际化、市场化、私人产权、民主政治等方向都应该得到肯定。相反,违背了这些方向的改革不能称之为改革,只能说是改革被利用了,被扭曲了。

我希望借此机会呼吁一下继续坚持改革的这些重要方向,以防有人乘混乱向改革泼污水。现在出现了一些不好的方向,比如否定市场化,不管否定市场化学者的初衷如何,但肯定都是有意无意的误导。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房地产,有人说是市场化搞坏了,其实,土地的市场化根本谈不上,是地方政府垄断土地的供应和需求,上下其手才造成一系列问题。

所以,中国改革的方向不是回头,而是更加彻底、更加坚决、更加配套、更加平衡、更加规范、更加有序以及更加快速的改革。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