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通货膨胀:货币现象还是供应问题?

  不错,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不过,要解释为什么在物价普遍上涨的同时,有些商品的价格,例如食品,上升得更快一些,就不是简单的货币主义所能完美回答的了。不要忘了,过多货币相对的是更少的商品供应。在考察货币方面的原因外,本次通货膨胀所反映的供应方面的原因亦不可不察。

  在谈到此次物价上涨的因素中,学者们关注的是固定汇率制度下因顺差上升、外汇储备规模扩大所带来的货币供应的被动增加。由于国内的政治、经济结构的原因,这些扩大的货币供应并没有被央行的对冲政策所完全吸收,成功地刺激了总需求的上升,主要表现为对房地产投资需求的扩大,并通过相关产业的拉动而最终传导到其他行业。生活资料价格的上升,是这轮总需求扩大的最终反映。再加上全球性的由于能源、中间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如大豆、小麦)价格的上涨,由于进口这些商品(无论是作为中间投入还是最终消费品)的成本上升,中国食品价格的上涨是必然现象。这里我们不考虑例如因为猪瘟所引起的短期价格波动。

  如果这一推断环节基本不差的话,那么有几点是值得注意的:一是现在反应物价上升的指标,例如CPI以及核心通胀率等,都对反应本轮物价上涨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它们没有反映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是否应该把房地产价格在内的资产价格包括进通胀预警系统是一个大问题,值得有关部门好好研究一下;二是如果本轮通胀除了货币因素的原因外,也包含了成本上涨的因素在内,那么目前有关部门针对总需求所开出的药方,例如提高利率等,能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作用,也是值得考虑的。

  再回到供应方面上来。食品(包括粮食、肉、蛋、奶类)价格的上涨,按理来说应该刺激食品生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甚至抑制食品价格的上涨。有方家认为不一定,因为没有考虑生产方(主要是农民)的预期问题,这可能导致例如惜售的问题。不过大可对此表示怀疑,一是惜售受到农产品储存时间的限制,而后者又受到自然因素的限制。例如粮食,储存时间不能过长,否则猪都不愿意吃,更何况人;二是即使惜售心理存在,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大范围甚至全国范围内的统一认识,是值得怀疑的。惜售,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变相的集体垄断行为,在行为主体多且构成复杂的情况下,这一策略是否可以成功,以及能在多长的时间范围内成功,都是可以大大打个问号的。这方面严肃的研究成果好像也不太多。

  在大可看来,除了货币因素和其他结构性因素外,食品价格的上升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政府对相关管理措施的不力甚至失误。比如,对粮食储备的信息披露上面,政府一直是神神秘秘,仿佛此类信息是国家机密。实际上,如果有关信息可以公开,对及时调节生产会大有助益,不知为何政府把它像个宝贝一样捂得严严实实。另外,各地政府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对农业和农副产品生产的干预政策,比如农地只能种植特定的农作物(说是保护农业生产),比如某地不能养猪(说是怕污染环境),比如某地奶制品只能卖给指定的加工工厂(说是促进本地工业),等等,形形色色,蔚为大观。所有这些政策,不管口号多么漂亮,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打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压制农产品的有效供应。在国内,大部分的经济问题不是因为市场不好,而是因为差劲的政府政策导致市场不能有效运转。国务院和发改委心急火燎,希望用价格控制的行政手段来强压价格,动机可以理解,但希望他们不要把自己的能量看得过重了,短期内用一下可以,切不可上了瘾。否则到头来按下葫芦浮起瓢,说不定还搬起石头砸了脚。而其他一些相关的建议,比如据说广东某人提出要通过恢复票据制度来对付通货膨胀,真真是不登大雅之堂,连一个经济学本科生的见识都不如。见过蠢的,但的确还没见过这么蠢的。也算是开了眼界了。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