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促就业方能保增长

  2008年四季度以来,中国就业形势急剧恶化,至今仍无明显好转。这是中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失业洪峰之一,失业大潮集中于农民工和大学生,将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出重大挑战。

  由此看来,决策者必须把促就业和保增长置于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通常,随着经济复苏,就业机会将相应增加,增长和就业目标能够同时实现。但是,当前如果一味强调保增长,失业问题反而会进一步恶化。这是因为,如果只要增长数字,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投资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但是,两者创造的就业岗位远远少于轻工业及服务业。

  过度发展重工业将加剧就业压力,教训是惨痛的。建国初期,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产业结构高度失衡,导致就业机会增长缓慢,人们的生活水平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保增长”也就失去了其立足之本。

  历史经验同样证明,以促就业为政策中心,可以激发制度创新,推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20世纪70年代末,知识青年陆续返城,就业压力也随之而来。到1979年,没有工作的年轻人约2000万,相当于当时中国城镇人口的十分之一。严峻的就业压力,正是推动共产党摒弃过去的教条、锐意探索新道路的重要推力。

  如今,中国经济又到了调整发展战略的十字路口。解决农民工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能指望零敲碎打的政策,必须作一篇大文章。

  为什么农民工会遇到就业压力?就是因为过去几年一直倚重的外需,短时间已经难以回到原来的水平,而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出口导向的行业。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就是因为适合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大多是在现代服务业,但中国的服务业恰恰发展滞后。

  因此,调整经济结构已不容再拖。政策制定者必须有长远的眼光,看清保增长、促就业和调结构三者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调整结构,才能有效地增加就业机会,而只有结构优化、就业增加,才能真正实现持续稳定的增长。为此,社会资源不能持续向重工业和基础设施投资过度倾斜,必须有相当大比重的资源用于支付结构调整的必要成本。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