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教材之失


  目前许多大学都在经济学专业的本科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当代外国经济学说史”或“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课程。严格说来不能将这两门课程完全等同起来,因为前者有着更宽的视野和范畴。不过有鉴于两门课程许多教学内容相互重叠,笔者认为一并加以讨论是适当的。
  单独开设这类课程确实非常有必要,因为传统的外国经济学说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到凯恩斯为止,即使对当代西方经济学有所涉及,限于课时安排也难以充分展开。经济学专业课如微观和宏观经济学教学任务原已紧张,单靠在讲授过程中同步穿插补充相关内容很不现实,且相对分散而不成体系。然而与这类课程配套的教科书之现状却并不能让人十分满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版本陈旧、内容老化
  教科书陈旧老化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版本的陈旧,其二是内容的老化。绝大多数教科书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及至九十年代的版本,已经无法满足新世纪教学的需要。近年来虽略有少量新版本问世,但在对一些新兴的西方经济学流派进行增补的同时,却没有一并对旧有内容进行相应的修改,主体部分与十余年前的版本居然差异不大,这种停滞恐怕几乎要赶上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内容老化的程度可见一斑。
  二、过度依赖学派分析
  顾名思义,学派分析是“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教科书的基本框架,现有的“当代外国经济学说史”教科书也非常倚重学派分析。引入派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描述庞大的当代经济学体系,但这一工具也带有很严重的缺陷。对某一特定学派的认定需要在学术界中形成某种共识,这直接造成教科书对经济学理论的飞速发展反应迟缓而缺乏灵活性。流派分析在覆盖面上也表现不佳,如果不能辨识出独立的学派,则流派分析对于该研究领域便随即失去作用,以至遗漏掉当代经济学相当一部分的重要侧面。另外由于不重视学派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单纯突出学派之间的差异直至达到以邻为壑的程度,将当代经济学划分地支离破碎,一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景象,失去了应有的整体性观感。
  三、结构呆板、风格单调
  结构呆板、风格单调所产生的危害也许更为严重,至少剥夺了许多学生宝贵的学习兴趣。在学派分析下,固定的标准化模式是:产生背景、代表人物、基本理论、政策主张、批判与借鉴,在学派间如此重复周而复始,在介绍完大大小小二十余个学派之前,很难保证学生不心生厌烦。况且如若不公正评价和充分肯定特定学说在理论发展史的建设性作用,在粗劣阉割后轻描淡写地表示值得参考与借鉴,决计无法真正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只能建筑成为堆满被推翻理论的“死人的王国”。怎能使经济学史料经过合理构造,获得批判的生命,成为“活生生的精神”?
  四、未充分吸收国外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大量原版教材的引进和翻译,经济学教材的整体水准已经大大提高,国产教材的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借鉴和吸收原版教材的优点与长处。对比之下,“当代外国经济学说史”或“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课程的配套教材却未充分吸收国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等哲学家的科学方法论和科学史观早已经大规模渗透到经济学领域(从某种角度说,萨缪尔森与弗里德曼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争论就是这种渗透的产物),1980年代以来布劳格等学者已经在此基础上部分重建了经济学说史。国内少量专著对此表现出一定关注,而教科书所受影响尚微不足道,依然顾我地坚持着保守的“光荣孤立”。
  要全面克服上述这些问题决非易事,需要更多开拓性和创造性工作,所付出的心血和经历实不下于出版某前沿领域的学术专著,也许获得的鲜花和掌声却反而不多。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有理由相信达到上述目标的教科书会在近期问世,对此我们满怀期待。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