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劣币驱逐良币说小议

如果有这样两位面包师傅:一位卖的面包松软香甜,馅料可口,童叟无欺;另一位卖的面包则干瘪粗糙,缺斤少两,搞不好还是过期产品。两种面包价钱相同,你认为哪一位师傅的面包会热卖?

(如果答案不是第一个,那么这道题一定是个陷阱……)

当然,就正常的商品经济而言,优胜劣汰是不辩自明的公理,但是这里介绍的是经济学中一个看来与此相悖的著名现象:劣币驱逐良币。通俗地说,就是人们更愿意用“坏”钱而不是“好”钱,从而“坏”钱把“好”钱排挤出了流通市场。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钱包里既有新钱又有旧钱的时候,大家都愿意把旧钱花出去买东西,留下“新票”。道理很简单,出于对新钱的偏好。

按政治经济学中马克思对于货币功能的经典论述,货币作为商品的特殊形式——一般等价物,担负着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因此人们持有货币并不是为了获得它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交换的需要,由国家发行并有强制力保证其兑换能力的规则使得不足值的货币也得以流通。

“劣币驱良币”是在实行金银复本位制时出现的理论。当时,金和银都是法偿货币,在法律上按一定比价具有相同的价值。但在现实情况中,金银的开采成本、市场供求是不太可能完全同步变化的,于是当金相对于银来说更为贵重时,人们必然地储存更有价值的金而使用相对来说没有价值的银,因为交换时是以法定比价而不是实际比价来计算的。如果银相对来说更为贵重时,劣币就成了金,银变成了良币。

进入了纸币流通的时代,货币的不足值性更加明显,国家也必须有更加有力的手段保障其法偿性。也正是在这时,“劣币驱良币”的说法开始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事实上,没有良币出现,或者有强有力的政府禁止良币的使用,劣币也不能一直使用下去。民国末年,法币贬值,物价飞涨,民间开始使用银元,拒收劣币。此时的民国政府虽说对付解放军不行,禁止人民使用银元进而没收银元发行银元券还是可以的。但是人民并不因此就接受银元券了,许多私人机构开始以大米为薪金,社会交换退化到了物物交换时代。

“劣币驱良币”到底是不是一条可信的经济规律?问题的根源在于,劣币驱良币并不是产生于竞争的前提条件下,这也正是本文开头所举例子的“陷阱”所在。每一套货币的发行,都是由国家强制人民接受的,尽管付款的一方很乐意使用劣币,但收款的一方却不会甘愿接受,只有在国家能保证收款方接受的劣币能够继续流通的时候,劣币才能得以继续存在,这条规律才能继续起作用。换句话说,如果国家滥用发行货币的权利,通过“劣币驱良币”的把戏来掠夺民间财富,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强政府消费自己的信誉的过程。当这个消费过程超过了一定的限度的时候,人民也是有可能拒绝所谓的法偿货币,通过自由的选择使得货币自发地建立新规律的。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