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全面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有三方面的重要突破,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和研究。

一、在改革的基本目标方面,提出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建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体制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我理解,这里提出的这“五大统筹”发展,核心的是要解决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问题。其目的不仅要寻求新的经济发展观,而且也是为了寻求全面的改革观。建立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机制。这样的发展才是全面的发展,才是和谐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这样的改革才是老百姓普遍欢迎的改革,才是具有活力和持久动力的改革 。因此,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发展观,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是最终目标,归根结底,是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回顾、总结我国25年的改革实践,我们有时片面地强调了GDP的增长指标而忽视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忽视了“人文关怀”,所以在一些方面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失衡”现象,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我认为,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在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上,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明确,更为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我们应当从这样一个高度,认识和理解“五个统筹”。人的全面发展或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是新时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目标。它一定能够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也符合我们党的“执政为民”的思想,是获得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动力的关键所在。

  二、在改革的指导原则方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强调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与趋势出发,通过加快经济市场化的改革的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这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指导原则。

  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经过25年的改革,我国经济社会取得重大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改革进入了以调整重大利益关系为重点的总体攻坚新阶段。同以往20多年相比,今天的改革更具深刻性、复杂性和严峻性,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体制性障碍更具紧迫性。

  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联系在一起,提出了要加快推进改革,加快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体制保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结合起来,把改革与发展更紧密结合起来,具有重大意义。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动力。要放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打破各种障碍,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公平竞争;要放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准入限制,明确法律没有规定的即可进入,并能在项目、资金等方面和国有企业享受同等的待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把政府改革作为重点。目前我们的政府还是一个经济建设型政府。经济建设型政府,比照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这是个进步。从改革的要求,这又只能是一个过渡。经济建设型政府,有两个严重的误区:一是长期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起主导作用;二是不恰当地把本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推向了市场,推向了社会。从SARS危机中吸取教训,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具实质性的行动步骤是政府改革,即加快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政府要从优先于经济目标向优先于社会目标转变,从投资型财政体制向公共型财政体制转变,从封闭型的行政体制向公共、透明的行政体制转变,从行政控制型体制向依法行政型体制转变,从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向统一、协调的行政体制转变。

  三、在改革的具体任务方面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是改革的两大新亮点。同以往的改革相比,这是两个具有重大实质意义的突破。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发展是目的,所有制是工具、手段。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要与之相适应,建立相应的所有制形式。只有确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形式,才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投资者的积极性,个人的积极性。在传统的观念上,所有制陷入“公有”、“私有”、姓“资”姓“社”之争。对新公有制的认识,是社会共同占有,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参与性、创造性的所有制形式。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股份制不仅是公司制的主体形式,而且在我国现实中,股份制又能够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一点也被我国的改革实践所证明。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也是调整重大利益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个人积极性的迸发,都是以合理的产权制度为前提的。产权突破了,问题就得到了解决。现在有些问题还未根本解决,关键还是产权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产权制度改造,确立了建立健全现代产业制度的十六字方针:“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现代产权制度的确立,对下一步改革必将产生活力、动力,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为什么在企业改革中,企业家和员工的激情难以发挥,企业家精神无法创新,最根本的原因是企业里没有他们的产权,他们和企业还是一种雇佣的关系。说到底还是产权关系问题。为什么我国单一的国有经济一股独占的现象长期解决不了,又是产权问题。为什么我国的社会资本化还不如一般的市场经济国家,也是个产权问题。所以,产权问题不仅是所有制的基础,还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也是加快市场化改革的关键问题。

  要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解决改革面临的深层次问题,首要的是解决各类产权的归属问题,不仅国有、私有资本的产权归属要解决,农民对土地的产权关系要解决,而且劳动、技术、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也都有产权归属的问题,这件事对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还有待探讨。

  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由此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与此同时把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改革的一个突破口,表明我国的改革已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即以调整重大利益关系的制度创新,解决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最基本性问题。我认为,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会有新起点,新突破,进入一个新阶段。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