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理性与幸福

理性与幸福

马健

浙江传媒学院传媒管理系

 

萧伯纳(Bernard Shaw)说过:“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他的这句话使我一度庆幸自己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的明智选择。因为正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指出的那样,“幸福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东西。”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碰壁,我渐渐对萧伯纳的话产生了怀疑。自己越来越害怕将理性与幸福武断地联系在一起。

现代经济学经过一百多年的“理性主义运动”,已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经济学理性主义范式,即所谓的“效用最大化”范式。尽管广义效用论的集大成者边沁(Bentham)曾经饶有兴趣地深入探讨过关于幸福的话题。不过,从马歇尔(Marshall)以后,经济学中的“幸福”概念便逐渐被“效用”概念所替代了。幸福——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东西——开始渐渐淡出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视野。

在大多数人看来,理性是与感性相对应的。正如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叶航教授所说,理性应该是一种健全的品质,它包括健全的心智和健全的行为。理性往往体现为某种“克制”或“节制”,比如对情感、对欲望、对冲动的“冷思考”和“冷处理”。换句话说,在经济学家眼里,理性显然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品质。而那些“精于算计”成本与收益,符合“效用最大化”范式的理性的“经济人”,显然是再幸福不过了。

问题是,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而且,理性的“经济人”在事前“精心算计”的成本和收益,实际上只是一种预期的成本和收益,而并非真实的成本和收益。事实上,由于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以及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约束,事前的预期效用与事后的实际效用总会存在或大或小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实在很难坚持认为,为了获得遥不可及的预期幸福,而牺牲实实在在的现期幸福的行为一定是理性的行为,从而是更为幸福的选择。遗憾的是,在很多时候,我们过于相信理性的伟大力量,误认为由于我们是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才慎重决定的,因此,这些理性的行为显然应该比那些只是一时冲动、不假思索就轻率行事的行为更加正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所以,那些所谓理性的行为,在事后看来实际上未必真的显得“理性”。而那些看似不理性的行为,反倒很有可能意味着真正的幸福。

是的,我们有必要承认自己理性的有限,反思自己的狂妄自大。我们应当把握和珍惜当下的生活,而不是寄希望于通过理性地算计和计划来获得预期的幸福。虽然未来的不确定性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但我们的幸福之源,却来自于当下的生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