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竞争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理性

     “两会”期间,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依然是官员、代表、网民和公众的关注热点。实现“有好又快的发展”,应是个具有多方面内涵的命题,资源节约、降低能耗、环境保护问题,无疑是其中主要一个方面之一。基本的共识是,必须加快立法进度、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监管力度,对资源、能源节约和环保进行指标化的硬约束,大幅度提升环境保护的源头、中间、末端等各环节的治理力度,大力调整、优化和提升经济结构,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也必然牵连着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此文通过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认为破解环保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最基本的调适途径,而发展循环经济关键在于促进环境成本的内部化和循环经济竞争力的生成及充分发挥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资源、环境等的约束条件下的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整体经济理性和企业个体经济理性的统一。

      据《南方周末》等媒体报道,华西钢铁、宝钢、独子山石化等一批企业,先行一步,积极实施循环经济,不但未加重企业的负担,反而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人民网》于06年8月21日曾报道新疆独子山石化发展循环经济的情况:
       独山子是我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已有百年的石油开发史和71年石油加工史,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目前,独山子石化公司具备600万吨/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和22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可生产7大类240多种炼油产品,21个系列350多种石化产品,年销售收入120多亿元,是全国百强企业之一。  
    如何处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废水、废气、废渣是每一个化工企业都要面临的难题。
    独山子石化通过建立污水回用系统,仅2005年便净化污水276万吨用于绿化,既完成了污水处理,又解决了当地绿化缺水的难题。仅2005年,独山子就新增绿地39.79万平方米。目前,当地居民区绿化覆盖率已达42%左右,人均公共绿地10.8平方米。昔日光秃秃的戈壁荒漠,如今鲜花簇拥,绿树成阴。    
      独山子石化还利用废气供暖和废气发电两个途径加强废物综合利用,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回收了资源。企业已建成并投用2万立方米气柜和凝液回收系统;乙烯厂的天然气回收系统每年可回收原本当作废气排放的可燃气3万多吨,经济效益达2000多万元。    
      废渣通过科学利用也能变成财富。由于独山子加工的部分原油含硫较高,炼油产生的废渣曾对环境有很大的污染,如今企业将这些主要成分是硫磺的废渣进一步加工成化肥,实现了废渣的再利用。每年独山子石化对废料的综合利用可产生新的产值1000多万。     
      独山子石化公司党委副书记努尔麦麦提·阿曼说,该企业已拥有废水、废气、废渣及综合利用环保设施70多座,资产总额约4.5亿元,“三废”及噪声全面达标排放。                    
      在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的道路上,科技创新是一个重要的“法宝”。针对炼化生产中的污染治理难点,独山子石化主动开展技术攻关,实施了废碱氧化、“三泥”处理、催化烟气脱氮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从而确保了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污染物的达标排放。     
      据努尔麦麦提·阿曼介绍,企业在催化汽油脱硫醇改造过程中,采用美国先进的纤维膜接触器脱硫醇工艺技术,从而令碱渣产生量比原来减少了60%以上,乙烯废碱氧化系统改造每年减少碱渣外排1万吨,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自2001年以来,独山子石化公司应用先进科技实施清洁生产方案288项,年创效达7400多万元。
      作为天山北坡一道“亮丽的风景”,独山子先后获得全国绿化400佳、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2004年9月,独山子石化又获得全国首批“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称号。     
        一批资源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案例说明,发展循环经济对企业不应是负担,而是一种建立在资源的综合、高效、循环、节约利用基础上的循环经济竞争力的生成!而整个产业体系的循环经济竞争力的生成,不仅依赖于生产技术方面的清洁、环保、循环技术的运用,还依赖于系统的法制、政策体系和绿色消费、生态文化的社会环境的生成。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样式,是现阶段人类社会在追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主要的生态经济样式。正如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等一样,市场经济中任何一种能被称为“新经济”的新的经济样式的形成,必定生成自己独特的竞争力!笔者认为,循环经济的竞争力主要是由六方面构成的:其一,是环境竞争力。其对生态环境、消费环境的影响,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居住质量的影响,对投资环境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其二,是节约竞争力。在生产环节,对于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对于废物的再次利用,会有效地降低单位GDP的消耗各类资源的水平,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在消费领域,对于生活垃圾的再利用,也是形成节约型社会的主要内容,这会使整个社会的自然资源投入产出比发生大的变化;其三,是循环经济所特有的工程、设备、工艺的技术竞争力,其和环境竞争力、节约竞争力是因果耦合的;其四,是发展循环经济所特有的管理竞争力,其和前三种是配置运行的;其五是建立在环保生态和节约观念基础上的,对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消费方式进行反思的文化竞争力,其和前四种是渗透运行的;其六,是动态型竞争力。即,全社会(一个企业)在运行(经营中)中,由其基本竞争力要素导致的循环的、演化的、综合的竞争力。就循环经济来说,是由环境竞争力、节约型竞争力及技术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导致的整个经济体市场和单个企业在资源配置、产业循环、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等方面形成的循环的、运行的、演化的综合竞争力。这六方面,皆形成一个区域经济社会的重要竞争力,也会形成搞循环经济的企业的重要的竞争力,包括核心竞争力。循环经济竞争力的研究还需要系统化、深入化。总之,竞争力视角,应该成为我们考察循环经济这种新经济的一个主要视角之一,正像我们用之考察知识经济一样。循环经济将会有自己独特的生产技术层面,企业经营管理层面,社会管理体制层面,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社会文化层面的竞争力构成要素、竞争力构成环境等方面的竞争性优势,并和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等进行融合和渗透(清洁生产、绿色化学、废弃物治理及其资源化利用、生物质能源开发等环境产业方面的技术,本身就是高新技术的一部分,是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且存在很大的创新空间)展示新的时代性内容,我们应深刻地探究之、把握之,为占领21世纪整体性的新经济文明的制高点而不懈努力!
      我们发展循环经济,往往停留在政府喊得响,社会叫得急,而企业,包括一些地方政府地方保护主义下形成的“特殊利益”,则躲得快、拖得很、抗得硬的尴尬局面中,因此,有些地方似乎喊得也不响、叫得也不急。这实际上是由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社会整体理性和企业(地方)个体经济理性的矛盾造成的。这种理性矛盾是由以下两方面构成的,一是就社会整体理性而言,是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即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二是就个体理性,主要是企业个体,包括很多地方来说,由于管理体制、法制政策、经济增长方式、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限制,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理性诉求,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并得不到满足,企业只有在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的非循环经济的浪费的、粗放的经营条件和破坏环境的基础上,才能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以致不顾环保、不顾社会责任地追求发展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企业主导的个体经济理性,而这和社会整体经济理性是矛盾的。这种经济理性的矛盾,对于人均资源占有量有限和环境承载能力已到极限,并因此牵涉着全球环境、经济问题的现阶段中国来说,尤其显得突出!我们要破解这个矛盾,只有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循环经济样式,则是其主要的载体和路径选择!为此,我们务必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使企业能够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实现自身利润(利益)的最大化,以更新我们经济理性的实际内容,实现我们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理性的内在的统一。而要达到这一点,务必使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达到这样的境界,即,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而也是(更是)对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对中国来说,只有形成这样的经济理性,我们才能促进环境保护、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相统一,破解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对立和悖论,扭转“先污染,后治理”甚至“光污染,不治理”局面,为形成生态节约型经济的社会格局,提供某种治本性的东西。这也就意味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真正的社会合力的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文化、伦理的生成,具有了坚实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理性及其实践基础。
       笔者认为,要使循环经济的竞争力得以迅速生成和充分体现和发挥,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环保法规、政策的作用,完善整个社会的监督功能,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并利用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积极一面,推进环境成本由外部化的社会负担向内部化的企业负担的转变,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整个社会的外部约束力、压力、动力;另一方面,则要求企业要与时俱进,以独子山石化、宝钢、华西钢铁等发展循环经济的案例为镜鉴,大力树立并践行只有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才能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经济理性,从而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内部激励和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形成破解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矛盾的根本性的社会机制、社会环境!
      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刮起了第三轮“环保风暴”,波及22个省市的82个项目,并首次动用了“区域限批”的“看家手段”,对唐山、吕梁、莱芜、六盘山4个城市及大唐国际、华能、华电、国电等四大电力集团处以停批、限批所有建设项目的行政制裁;另据悉,今年8月份,全国人大将审议《循环经济法》(这里,笔者建议对积极实施循环经济的企业予以某种技术、金融扶持和奖励)……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将会全面推进我国环保及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进程和执法力度!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资源和环境是中华民族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我们在动荡的全球化世界上最后的战略储备。如果‘老本’被劫掠一空,何谈民族的复兴?所以,‘区域限批’针对的就是不顾国家大局的特殊利益结合现象。”是的,对地方和企业实施“区域限批”等外部压力,特别是“区域限批”,虽然有一点“株连九族”的味道,但却是目前环保事业迫不得已的必须,是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社会经济理性的具体体现!因为,我们地方政府的发展观、政绩观和企业的经济理性都需要深入地转变,而一些“特殊利益”,也必须给之于雷霆之手段,促使其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能够收敛一点过度贪婪的本性,能够反省一下自己的利益获得是否“取之有道”,是否建立在社会整体利益以及自己的长远利益的损失之上。
     另外,这种环保执法力度的加大,还有推进绿色会计、绿色GDP核算等措施,对促进生态成本的内部化将起到促进作用,而这一点,也应成为以后环保工作及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之一,因为,这也是形成环保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只有形成整个社会和企业的循环经济竞争力,才能使环保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得以调适,才能使社会整体利益和资本利益之间的矛盾得以“帕累托改进”式的协调!这里有一个过程,但是,中国现代化的多重约束,需要我们尽量缩短这个过程!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把结构构成中的相当一部分高消耗、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通过环保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导向科学发展的康庄大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着清洁生产、环保、循环技术本身的成熟问题和运用其的经济合理性问题,面临着实施循环经济的社会管理体制、法制环境等问题,面临着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观念、理念转变和提升的人文社会文化层面的问题,面临着国内、国际上各方面的利益博弈问题等,对于其中的艰险和困难我们不能等闲视之,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我们的社会,应以卓绝的智慧应对之!笔者之所以对循环经济的竞争力问题进行探究,正是想为各种矛盾的解决找到一个根本的平衡点,为彻底走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某种困境,为全社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找到一个根本的着力点!而现阶段,资源型“三高”企业的循环经济竞争力的生成,在生产技术层面就可直接形成,独子山石化、华西钢铁、宝钢的案例便是一个证明,他们可以不依赖于绿色消费和生态文化的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生成,这是“三高”企业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的比较优势!因此,这里笔者想对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基本经济理性的企业,特别是我国的 “三高”企业进一言:我们一定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从环境成本必将内部化和循环经济竞争力越来越凸现的视角,来审视一下发展循环经济对自己企业的好处,以对追求企业最大利润的各种时代性前提条件的变化,有个明确的战略性认识,一是要尽到企业对整个社会和后代子孙的环保责任,二是要谋求尽环保责任和竞争力提升的统一,努力确立起新的经济理性,更加自觉地、主动地发展循环经济,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在新世纪的路上走得更好!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