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关于山西经济发展道路的一些思考

    山西是中国的能源大省。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工业在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我们以共和国建国后五十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为背景,对山西以煤炭能源开发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道路作些简单思考。
    
     一、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山西经济
    
    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们确立了以统筹计划为核心机制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山西在共和国经济建设中,因其能源资源(在当时的年代,煤炭作为能源的重要性,远比石油重要的多)优势而被定位为能源基地的角色。从一五计划到改革开放后的八五计划,山西作为能源大省,其工业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核心思想都是围绕煤炭资源开采加工和相应的工业产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焦化、电力、化工,矿山机械等为绝对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此,山西“能源供应基地”的经济地位和角色得以确立和巩固。
    
    在计划经济时代,山西作为一个能源供应基地,一切经济建设均紧紧围绕“能源供应”这个核心进行。其他行业的发展,几乎不被重视和侧重,即使有所发展,也是更多了为了这个“经济核心”进行。而煤炭资源的开发又是典型的国家集权体制:国家根据经济建设需要,制定工业计划,确定煤炭需求,并通过政企完全合一的国营企业在完全服从国家计划安排得方式进行,产品完全有国家计划调配。
    
    不可否认,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初期,高度计划,统一管理的经济体制,的确保证了共和国的经济建设能源需求,保证了国家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也是在当时国际国内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得一种必然选择。
    
    二、 改革开放后山西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虽然市场经济得以初步建立,各国营国有地方企业经营自主权也随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组得到保障,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自主权也得到扩大。但长期的能源基地建设,已经使山西经济发展的重工业化得以形成并成为山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以煤炭工业为基础的重工业规模优势形成后,在GDP绩效目标的追求下,大、快、多地上项目(煤炭工业项目为主)就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完成政绩目标的驱动力和选择。以至于,从改革开放到90年代中期,煤炭开采、化工、焦化、热电、钢铁、机械、装备制造等成为山西经济发展运行的支柱和基础。相对改革开放前,只是在发展模式上有所变化。从国营企业一支独大,到民营私营和地方政府所有的企业大范围渗透(注:外资几乎没有或者很少)。而伴随着改革开放后国内国际市场的能源供应紧张与供应过剩的起伏变化,山西经济也与之相应,经历了几次起伏的高潮的危机时期。(能源供应一紧张,山西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反之,则相反)
    
    三、 山西经济发展的代价
    
    (一) 环境代价
    
    五六十年代,一首关于山西的歌曲传遍中国大江南北——“人说山西好风光”,讲的就是山西特有有独特魅力的自然地理景观。然而,五十多年过去了,多年的资源开发和重工业建设改变了那一方水那一爿山,更改变了那原本就脆弱的社会、自然生态。现在的国人,一提起山西,印象和反映一般有二:1,到处是乌黑的煤炭;2,到处弥漫着黄土高坡的风和沙土。再有人唱起“人说山西好风光”,一定会被很多朋友所不以为然。
    
    (二) 人文、历史文化代价
    
    其实,山西更是中国的文化大省。山西(南部晋南地区,同中原、关中地区,同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上至远古,是尧、舜、禹的故乡和其历史传说发生的所在地;后到周商代奴隶文明没落到封建社会初现甚至是汉王朝建立,那里更是历史重现之地;再到魏南迁都,多元民族文化融合;还有唐代李渊父子自晋都起兵,建立盛世。。。。。。山西,见证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元末明初以后,直到民国末期,解放前,山西又孕育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萌芽的晋商文化。而那一片土地,甚至在抗日战争期间,就一直是中国境内最为富裕,居民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区(也许很过读者会比较怀疑和吃惊,但确有史料和现代研究为证,其富裕程度不同于江南鱼米之富裕,有更多的财富富裕之涵)
    
    有一个关于山西历史文化底蕴的形象说法,说:在山西,随便找个地方,挖两锨土,如果没有发现煤,那十有八九是因为挖出了文物。有些夸张,但确说的形象。甚至有专家断言,“中国古代文物之三分之二,存于山西境”
    
    然而,这些无价的,无可替代的真正的人类“财富”,在山西的工业经济建设大潮中,要么消失遗忘殆尽,要么,就像黄土高坡的风沙,只流泪着冷落和凄凉的痕迹。
    
    (三) 山西人民生活水平的代价
    
    建国后山西经济发展的模式,是在国家统筹计划下完成的。其参与主体,也是通过全国各地结合山西本地的“无产阶级”工人为绝对主体。而对传统的山西当地的居民来说,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参与经济建设的范围和程度比较低。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社会背景,山西人告别了传统的外出经商等传统生计方式,转而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这样,一个非农业生产省份,其居民赖以生计的主要经济活动,就以农业为主辅以部分轻工业的方式进行了。而山西特殊的地理环境,并不完全适合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当地山西人,不可能通过资源开发和重工业的发展取得生活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后,经济管理权利下放,经济体制也更加灵活。但是,地方政绩和私营企业的爆发式发展,却使上述情况结果进一步恶化,而山西的资源,反而更多了些掠夺式开发的色彩,而人文,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也更加恶化。结果就是,地方GDP政绩的“漂亮好看 ”和地方个别“爆发户”群体出现,而当地居民百姓的生活水平却没有得到普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提高,一直处于在全国都比较落后的水平。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山西很多大众型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产生了相当数量的下岗事业人员(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是国内很多老工业基地特有的现象)有进一步加大了提高山西居民生活水平普遍实质性提高的难度。另外,在90年代,在山西,大型国企资源开发生产,效益税收国有;地方所有企业和私营民营企业则在资本积累初期,表现出“ 资本”的“掠夺性”。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环境“破坏”的代价,只能是当地政府和居民消化吸收和负担。
    
    最终结果就是:爆发户出现了不少,能源基地的地位得到巩固发展,国有企业改革也得以顺利完成,地方政府政绩完成的也“漂亮”。可是,山西,这个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文化传统、魅力十足的自然地理景观的地域,失去了太多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山西人民,除了个别的“爆发户”外,普遍的生活水平,仍然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远落后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而山西地域社会经济发展在中国的地位,让所有的自诩为“晋商后裔”的人们,为之汗颜!
    
    四、 关于山西经济发展的思考
    
    通过以上关于山西经济现代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可以看出,山西经济发展道路,很大程度上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和建国初期工业化建设所需要而确定的。我们必须承认,建国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经济的现实必要性。就山西本身的情况来说,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初,服从国民经济建设大局,以能源供应保证国家的经济社会建设,并承担环境、社会、经济代价,也是无可厚非的。勤劳朴实的山西人民,客观地讲,也的确做到这一点。山西人民,用半个多世纪的能源开采,为共和国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并承担了相应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代价。
    
    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很多问题,也是随着市场经济确立完善以及社会体制的变化,以及地方经济发展所选择道路模式的原因,不可能完全避免的现象。很多经济学家将其称为“改革成本”,在这里,我们就不做讨论。
    
    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认识和看待山西经济在进入21世纪后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而不是纠缠于历史的遗留)。
    
    首先,是山西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两种背景下地方经济资源开发的不同。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经济建设需求和目标是社会经济运行的首要考虑因素,地方资源开发运用也以服从国家工业经济建设为唯一重要的考虑因素。但是市场经济下则不同。我在其他文章中,一直强调一个观点,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后,经济(也包括其他方面如社会文化等等,但这里我们只讨论经济利益的问题)利益多元化将成为必然趋势,而这种经济利益的多元化,也是市场经济完成其功能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某个区域的资源开发,必须是与该区域相关的各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得到维护保障,市场经济才能更健康,稳定的发展(否则,所实现的市场经济就是“伪市场经济”)。具体到山西的能源资源开发来说,必须考虑的利益因素有以下几个:国家能源稳定与安全,国内国际市场的资源产品需求,地方政府诉求,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地方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实质性提高五个因素。
    
    在计划经济时代,上述五个因素中,其他因素绝对服从于其中某个因素目标,是可行的,也是符合经济发展要求和形势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上述五个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的被忽视和情况恶化,都会成为社会的完全“不和谐因素”。概括来说,就是五个方面的因素,必须得到统筹而全面的考虑照顾,尤其是最后一点,地方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这是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目标!)。而目前山西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是:(1)地方政府诉求过多,地方政府当局相关的企业行业反而成为参与掠夺性开发和环境破坏的主体,而灰色的“官商结合”,则成为工矿业事故频繁,“小煤窑”“小炼焦”屡禁不止的根源。为什么呢?资源开发的相关权益,归国家省级政府所有(以代表“国有”和“全民所有”),可是相关的社会环境代价却是地方政府的法定责任负担,地方政府就有了财政压力和经济政绩目标诉求。(2)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传统的社会学经济学理论认为,资源禀赋优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保证。可问题在于,山西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后,守着“金山”,卖了几十年的“黑金子”,其社会经济水平为什么依然如此落后?教育,体育,卫生,科技,人文,旅游在全国来看,简直处于可以被忽视的地位!(3)最重要的是,山西以资源开发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如何保证和实现山西人民因此可以得到相应得收益,尤其是居住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是仅仅的承担社会、自然、环境的代价?这是一个我们在市场经体体系内,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的问题,也是在区域内实现“和谐社会”所无法回避的问题。
    
    其次的一个问题就是,山西经济的发展,即使要以能源资源开发,是不是只以重工业为唯一核心和基础,从而放弃其他的优势特点呢?上面我提到,山西是一个文化大省,其实,山西的旅游资源也向高档丰富(虽然,山西的整体环境形势已经不容乐观),而山特殊的地理环境,在特色作物种植方面也有极大的优势。。。。。。问题在于,难道山西经济的发展,就一定要守着所谓的资源优势,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东西吗?难道其他的优势,就那么闲置而不利用?
    
    以上,就是关于对山西经济发展道路和方式的简单回顾和一些思考。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都已经系统的提出和得到专家学者的论述和官方的确认。各个地方也掀起了一番又一番的经济发展建设高潮。在我国,像山西这样有明显资源优势的地方有很多。在这里,我们做一些分析探讨,只是希望,各地经济都能过更理性、更合理、更科学地发展,社会经济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都能得到大幅的提高。毕竟,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幸福才是经济建设发展经济的根本目标。党中央以及国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并得到国民的普遍认同认可,那么在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使“科学发展”得以实现,就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问题了。
    
    值得欣慰的是,沉痛的代价,已经让很多地方官员开始思考。山西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了将山西作为一个“文化大省”“旅游大省”的提法。我们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那么,让我们努力去赢回一片蔚蓝色的天空吧!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