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印度模式不是中国榜样

  “西藏的产业结构已经接近于发达国家,这种产业结构使得西藏超越了中国绝大多数省份所要走过的工业化阶段,让西藏人民在能够享受到现代化成果的同时避免现代化的代价,避免在工业化过程中为人们带来的环境代价和现代社会巨大的生存压力”。(北京青年报,《专家解读西藏发展报告》)
  亲爱的读者,当你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是否有想骂人的感觉呢,实际上中国个别学者就是因为说了太多这样缺乏常识的话,才使自己的形象不断受损。
  另外常见的还有那些为印度经济唱赞歌的学者,他们的理由以上面基本相同,都是夸耀印度服务业占比较大,甚至说印度跳过了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了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并进而反对中国发展高科技, 反对中国的发展重化工业。
  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主流经济学家提出这一主张当然也是为了提高GDP,他们的理由如下
  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服务业)
  因为中国GDP中服务业贡献小,所以要发展服务业,这一主张在前几年特别风行,这两年受到美国的外贸压力,主要提大力提升消费,发展服务业的问题似乎不是那么紧迫了。
  服务业发展规律
  服务业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型服务业,另一类是消费型服务业。高度发达的生产型服务业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自然出现的经济现象,比如当经济以中以小企业为主时,生产性服务业就不可能很发达,只有经济以大型企业为主的情况下,社会分工才会非常的细致,企业才会将生存环节的技术改造,营销环节的策划、广告,管理环节的人力资源服务、财务融资等专业事务外包出去,才会出现一大批专业从事生产性服务的企业;而消费型服务业是国民收入增长到一定程度后,自然出现的现象,是高国民收入的体现,比如民众在收入比较低的时候先保证生存性消费,生存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一些享受型消费,奢侈型消费,而消费型服务业,主要属于满足民众享受型消费和奢侈型消费的范畴。
  总之服务业不是发展出来的,而是国民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自然形成的。
  当然以上理论只是针对一般情况,随着世界一体化及服务外包,一国服务业的发展不再与本国企业经济的成长相关。最典型的就是印度,印度的服务业并非为本国企业服务,而是为外国企业服务,这是地球变平后的一个特殊现象。而印度这种特殊情况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印度具有两大优势,一是英语优势,可以承接来自美国的软件服务外包,二是时差优势,美国人休息的时候,正是印度人工作的时候。
  中国西藏服务业占比高,是由于西藏旅游业收入比较大,但西藏经济总体上水平非常低,与中国其他省份根本没法比。正如我们以前学马克思主义所了解的那样,原始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具有类似的生产关系,但是原始社会远非人类的黄金时代。这种不顾经济发展的实质,而只看经济结构的做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中国服务业发展政策先后经历了“发展服务业—发展金融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几个政策性变化,我认为中国目前的发展“生存性服务业”是抓到了点子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才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而提高劳动者收入。
  中国消费型服务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百姓收入的增加,而不是盲目的建设大型购物广场,那些抱着发展服务业的目的而大建购物或是娱乐场所,最终因为没有人气而不得不关张的例子还少吗?只有民众收入高了,就是士多店,民众也会大把的买东西。
  总之,我们发展服务业的目的一定要搞清楚,我们发展服务业不是为了提高服务业的比重,更不是追求印度的经济结构,更不是为了跳过重化工业的发展阶段,我们现阶段发展生产型服务业的目的仍然是了提高生产效率,因为毕竟劳动生产率才是衡量经济的最根本指标。
  印度模式不是中国学习的榜样,西藏的产业结构更不是中国其他省份学习的对象,中国学者应该弄清服务业的发展规律,而不是盲目的盯住GDP公式做加减法。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